圆明园研究 | 乾隆皇帝眼中的圆明园(二)

147小编 139 2025-08-22

点击上方“圆明园遗址公园”可以订阅哦!

宜居之所

与典雅优美的西郊三山五园皇家宫苑相比,紫禁城并不宜居,诚如弘历所云“紫禁围红墙……未若园居良”。对皇帝来说,反倒是京西园林有类似于今天生态办公区的感觉存在,这里山水秀美,环境清幽,地域广阔,视野开朗,与紫禁城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宫苑结合、以苑为主,是封建帝王“避喧听政”、“宁神受福”的理想场所。此外,在紫禁城中,行动颇多限制。若园居,则除政务外,其余行动相对自由得多,加之园林景色优美,可使皇家成员更随心地耽于园林之乐。

圆明园不同于轴线对称、主从分明、处处体现着封建礼制与伦理秩序的宫殿,它的景观建筑无不渗透着灵活自由的气氛和诗情画意的气质,置身其中常见虚实对比、曲折变幻、楼台掩映、花木扶疏、移情换景、曲径通幽等景象,仿佛可使人忘却世间的烦恼与困顿,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弘历曾有文写道:“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句话移用于圆明园也是十分贴切的。

圆明园“四时之景不同,而赏心乐事者亦与之无穷”,完全适应并满足了弘历“帝王临朝视政之暇,必有游观旷览之地,然得宜适以养性而陶情”的居住理念。因此,历代清帝每年都有大半时间居住圆明园中,并得以把所谓的“日理万机”与优游之乐合于一处,把园林的憩静幽雅和繁冗复杂的政务结合在一起,享有心旷神怡的安逸。这样,皇家生活在紫禁城中的时间反而较少了。

圆明园山水和谐,是一座“平地造园,借景西山”的大型水景园,有充分的亲水空间,可使环境充满灵气,这不仅与单调的紫禁城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也符合满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习惯。圆明园植被茂盛,花团锦簇,可谓“御园无日不开花”,利于调节丰富宫禁生活情趣,自然对身心健康也大有裨益。圆明园的建筑尽管“不尚其华尚其朴,不称其富称其幽”,但其内部空间格局则十分合理,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功能需求。每一个建筑规模较大的殿堂室内空间都比较开敞,并进行内部空间处理,使之几乎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多功能厅,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建筑的内部装饰也是低调奢华的。除了宫殿、庙宇的布局比较讲究对称、递进之外,一般建筑并不追求宏大和华丽、威慑的气势,个体形象相对小巧玲珑,尺度比外间同类建筑要小一些。屋顶形式大部分采用灰瓦覆顶,只有少数采用黄色琉璃瓦覆顶,建筑的外观朴素雅致,少施彩绘,与园林氛围十分协调。

可以说,圆明园整体居住环境巧妙融洽地结合了艺术美和实用性,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效果。如濂溪乐处景区湖面上有正方形的回廊,一边倚岸,其余三边架临水上,回廊环抱着荷池,既可看湖景,又能赏荷花,规划设计匠心独运。如汇芳书院一景,其东部为平面呈新月形的“眉月轩”伸入水中,是观赏水景佳处,在此临湖读书,如入画境。如洞天深处作为皇子读书的上书房所在地,其院落是中轴对称式布局,适用于长幼有序、主从分明的封建宗族制度的居住需要,对于皇子们学习儒家的纲常伦理也大有裨益。

圆明园四十景图-四宜书屋

如四宜书屋位于福海北岸,这里“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居处之适也”,松风水月入襟怀而妙道自生,可以“怡悦于斯,歌咏于斯,或惕息于斯”,无怪乎弘历要欣喜地写道:“风花雪月各殊宜,四时潇洒松竹我。”如正大光明殿作为御园正殿,其南侧为各部院衙门办公场所,东侧为日常处理政务的勤政亲贤和皇子读书处,北侧隔前湖与寝兴起居的九州清晏相望,西侧为太后经常居住的长春仙馆,这种“十”字形的布局方式,十分便利清帝的园居生活。如九州清晏是帝后寝宫区,主要殿堂布置于中轴线及两端的重要位置上,兼顾生活起居、休息、观景等功能要求,中轴线最北端的九州清晏殿紧邻后湖,特意设计了后抱厦,使之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以便于清帝闲暇时观赏后湖周边优美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园林建筑彰显着比较质朴的风尚,既标榜“茅茨之俭”,又以素雅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九州清晏殿北有游船码头,殿内设有东西暖阁(火炕取暖的卧室)及仙楼(室内二层楼,一般作为供奉神佛的处所),这样的安排不仅便利了乘船游赏,同时也兼顾了居住的舒适和宗教活动的需求。如万方安和是园中独具特色的景点,也是清帝重要的寝宫之一,建筑在通风、保暖和采光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具有冬暖夏凉之妙。

万方安和3D复原图

主体建筑万字房矗立在碧波如镜的水池中,是一座33间(每间皆为4.48米见方),成“卐”字形的大型殿堂,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各间的面阔、进深均等。随朝向、阴阳与季节之不同,各区域室内的温差也随之变化。冬季,西北两路遮挡住寒冷的西北风,东南则向阳温暖;夏季,水面温度较陆地凉爽,轩窗四启,内外空气流通,暑热顿消。可以根据季节的交替随意选择适宜的房间居住,真算是“空调房”了。同时,万字房外形美观,造型独特,其条石基础深埋湖底,整个建筑犹如漂在水上,仅设桥与岸相连,船只即可直达殿宇的临水台阶。

精彩回顾:

圆明园研究 | 乾隆皇帝眼中的圆明园(一)

[作者]

张 超

[编辑]

朱 晓 洁

温馨提示

为了满足大家深入了解圆明园历史文化的需求,圆明园研究院特开通“北京圆明园研究会”公众号,公众号将定期发布圆明园遗址保护与文化建设发展等信息。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

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公众号ID:yuanmingyuanpark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请点击右上角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喜欢就请关注我们吧~

上一篇: 数字修复团队详解圆明园“复活”记:18年才完成,1座房子要15万个画面
下一篇: 圆明园的再认识:哪种景观最多?对欧洲建筑有何影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