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南安这个383年文物,颠覆了关于郑成功的一个说法……

147小编 126 2025-08-23

福建南安的石井镇,前阵子突然热闹起来,不是因为别的,就因为一通特别的捐赠。南安石井延平王祠往南安市博物馆送去了一方有点分量的墓志铭,出土才不到三年,可却说是整整383年前的郑芝龙亲笔写的。这墓志铭,本来不是给他自己,更不是给什么乱七八糟的历史人物,恰好就是郑成功的堂伯父郑琏和堂婶王氏的合葬墓志。来头一下子就大了,小地方忽然跟全国热点搭上了线。光是“郑芝龙亲书”,就让不少人忍不住多看了两眼。毛病也就出在这儿——人都想知道,这东西葫芦里到底卖的是啥药?

有人一瞧年份,发现墓志铭上的是明末崇祯年间,1626年郑琏去世,1641年墓改迁,郑芝龙带着族人大张旗鼓地喧闹了一番,然后特意写下了这个墓志铭。题头规规矩矩写明身份,最后还落款注明自己的官职,几乎用尽了郑芝龙所有当时能上的头衔,全都往上面摆,明明白白表达对郑琏的敬重。不知道是不是郑芝龙一贯风格,郑氏家族这些年就特别爱摆正自己位置。你说奇怪吗?还能不奇怪!

要说郑芝龙那一代人有意思,真不是光凭他的“海上枭雄”名头。他曾经鹰派、善变、混沌。早年海盗头子,到明末摇身一变成为明军大员,转头又在风雨飘摇之间当起了清朝投降派。正史记载郑芝龙的故事多如牛毛,可极少有人关心他家族里那些鲜少露面的成员。墓志铭流入博物馆,给了人们一次打破单一视角的机会。

不过考证下来,这墓志铭最大的话题点不在于“郑芝龙情感戏”,而是它直接推翻了一种传统的说法——所谓“郑成功杀郑琏夺岛论”。以前互联网上传得神乎其神,仿佛郑成功早早学其父亲那种“兄弟阋墙、杀伐决断”,但墓志铭清清楚楚写着1626年郑琏仙逝,那会儿郑成功顶多两岁,满打满算能干点什么,衣服都还穿不利索,别提什么“夺岛”。原先那些网络谣言立马被堵了回去,有点意思。

这就不奇怪了。郑芝龙本人给郑琏写墓志铭,细致梳理家族恩怨和郑琏人品,还特意放在落款说明身份,说明什么?郑氏自己得摆正宗族身份。近亲之间的伦理纠葛,金钱生意上的得失,一笔一画都交代得敞亮。

史书里记郑琏是商贾出身,乡里口碑极好,当地不少老人还认得郑家后人,说他们昔时确实爱交朋友、重信用,经商手段一套一套。连墓志铭里也没躲什么,只说郑琏商人身份体面无愧,这一点居然比正史记载还要真诚。历来写墓志铭都避讳实话,多少该修饰点,可郑芝龙偏不,连族人迁墓的事都一清二楚全往上写。就是这种赤裸裸的坦率,让人回头琢磨,这家族确实太实在。

比这件墓志铭本身更刺激的,是它背后牵扯出来的家族经济网络。史学界这些年追着“郑芝龙海商网络”研究,在现代互联网找数据也能找到不少:郑家靠走海外商贸路线,身家靠着倭寇和明清易代间的缝隙暴增,石井这地儿,既是祖宗坟场,也是家族物流、钱脉交汇点。2021年南安市考古工作队发掘现场记录清清楚楚,墓地所处的“风水宝地”背后,就是数百年来石井港口鼻祖的位置。巧不巧?也许只是家族布局的必然。

这墓志铭的捐赠,更有点让人啼笑皆非。延平王祠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就是因为博物馆保管条件更好、技术更先进才捐出去。这话真不假!最近一次福建南安文物盗损事件已经不是孤例,郑家后人托祠堂保管压力大,但谁知道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考量呢?有没那么单纯?而且郑家后人这波操作,是不是也掺杂了向官方“示好”的意思?让人琢磨半天。

转到现实层面来看,文物保护的大帽子一扣,实际也带出了基层社会对于郑氏家族遗产的看法。石井本地人早年要不是靠郑家这点人脉、土地,怕是早就没底气到处开商铺了。家族陵墓哪怕只是普通人也都当做“风水局”摆在心里。专家组考古报告提到,当地村民在墓志铭出土现场举家拜祭,请佛像、摆果盘、烧香。迷信也好,传统也罢,场面确实壮观。常常就这么微妙地碰撞着,官家和民间各拿各的话语权,一点都没多大融合过。

如果把时间线往后拉拉,郑成功在两岁时丧伯,日后的人生没太大依靠,夯实自己门庭就更难。古人讲“父死子继”,可郑家偏偏喜欢兄终弟及,这种传统,墓志铭里也有体现。这一细节说明,宗族人情早已写进时人血里。只不过,家族内部关系一团乱麻,谁也说不清谁是不是应该继承谁的事业。

对于题外话,有媒体翻找家谱和地名资料,发现郑家老祠堂的位置、合葬墓落在哪,竟然跟现代许多当地老商号重叠。是不是风水灵了,真是没法断定。光凭这些乱七八糟的线索就能看明白家族命运?其实恰恰没那么简单,族谱从来就是权力游戏里的棋盘,要哪段历史、哪位祖宗抬头,不都是活人说了算?郑芝龙再怎么念叨“感戴恩情”,也是后人借口。

反而,郑琏的真正身世,因为郑芝龙这墓志一曝于世,倒不那么扑朔迷离。成功商人,重情义,不参官场之争。这类人的风格和性格被后世的“海上王国”家风慢慢消磨。可要说郑成功后来继承父业、转型民族英雄就一定有郑琏影响,说不定还多此一举。郑家的世风,就算互联网上列数据、摆血脉证据,也没几个人真能琢磨清楚,那种“杀兄夺岛”的戏码照旧会有流言乱传。

还是得说说这场墓志铭事件本身。有人说,这只是博物馆和家族自动达成妥协的案例。实则,家族决策背后并不只有简单的物权保护,多半还是权与名的双重悬置。很多地方博物馆,文物登记和安保制度其实不严,流失、转卖、甚至赝品冒头全都有可能。可奇怪就奇怪在,郑家似乎并不太担心这茬,他们愿意相信体制——明明郑芝龙当年就是体制的最大受益人!

不过,换个角度说不定是我多虑。郑芝龙当初要不是依靠“投机倒把”,也托不起后面郑成功独挑大梁的家格。郑芝龙亲手写下墓志,总归是埋下了点东西,有多少感情,多少遗憾,反正后世讲不清,哪怕子孙满堂,郑家名誉也未必跟文物安危挂等号。到今天,郑家后人还能把话说得真诚点,也未必假。

有人追问墓志铭实物会怎么展出?博物馆最新回应:将在保护好原件的前提下复制展示,原件藏于恒温恒湿文物库房。好奇吗?这条看似不起眼的新闻,背后其实关着多少家国浮沉、亲情算计、话语互斥,一个墓志,半卷家风,零碎到了极致。

如果非要挑一句来收尾,郑芝龙这通墓志铭,就是一本历史台账加上社会众生相,写满了欲望、变化、转型,也不缺人情、虚荣和很多难说的关系罢了。

上一篇: 你的嘴,就是你的风水:这4句话,烂在肚子里能发财!
下一篇: 通海"神棍"假借压钱消灾,三月骗29人近百万巨款!诈骗罪简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