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必看!儿媳真不是外人,她是你家“风水”!处理不好全家憋屈
157 2025-07-05
独家视频:雍正甄嬛陵墓风水解析
时尚城市研究院(TrendsCity)独家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鄂尔泰突奉急召赶往圆明园。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由于京城已在喧传雍正暴毙的消息,匆忙之间,鄂尔泰甚至来不及给马配上鞍具,他的大腿骨被磨损,流血不止。
官修实录记载的雍正去世日期是八月二十三日,“子刻,上崩。”① 雍正之死因,很快便传闻异辞。八月二十五日,尚未即位的乾隆即传谕撵走雍正圈养的一批方术道士,并称雍正生前“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② ,这似乎反而从侧面坐实了雍正是死于食用丹药。
《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的乾隆谕旨
另有传闻则称,雍正是被吕留良孙女吕四娘刺杀而死,并将头颅割去。“当时留良孙女某,剑术之精,尤冠侪辈,为祖父复仇,入宫行刺。”③
雍正西洋发式画像
无论死因如何,雍正走到了生命的终点。约一年半后,他被葬在泰陵。
泰陵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和雍正的死因一样,泰陵的选址也成为了民间津津有味的谈资。传言雍正因曾毒死康熙,“圣祖皇帝(注:即康熙)在畅春园病重,皇上(注:即雍正)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驾”④,所以不敢葬在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其父康熙身旁,而在生前选定将陵墓建在易县。
雍正朱批真迹: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毒死康熙只是雍正政敌手下奴才们泼的脏水,不足取信。不过,雍正在为陵墓选址时,的确曾担心没有遵从“子随父葬”的传统可能为人非议。
据《世宗宪皇帝实录》记载,雍正七年十二月初二日,雍正发布谕旨,对泰陵的选址很满意,“洵为上吉之壤”,但又担心离东陵(彼时雍正之父康熙葬在东陵之景陵、康熙之父顺治葬在东陵之孝陵)太远,最终雍正和大学士、九卿们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风水专业人士说东陵没合适的地方了;“易州及遵化州皆与京师密迩,实未为遥远”,泰陵和东陵都离北京不远。⑤
《世宗宪皇帝实录》对此事的记载
雍正对其陵墓最看重的因素无疑还是地理,或者说风水。有文章分析称:
泰陵地处永宁山主峰之下,根据“陵制与山水相称”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清代建筑学家与风水学家把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作为泰陵的朝山,永宁山为泰陵的靠山。永宁山是太行山余脉,主峰突起,耸入云端,有插天之势,屏立于陵寝之后。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烟云在山腰缭绕,颇有渡云之险,恰似陵区两扇大门分列左右。还有九龙山、九风山、蜘蛛山等,都是天造地设、自然成趣的天然景观。⑥
清西陵风水形势;引自“陈忆湄,郭巍 . 中国传统舆图的制图学研究 [J]. 风景园林,2022,29(6):128-134.”
雍正(泰陵)之后,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及其后妃、公主、阿哥、王爷等七十余人陆续安葬于此,汇成清西陵陵区。陵区之中,三座后陵其中之一的泰东陵,即“甄嬛”、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注:乾隆生母是何人学界尚有争议,正史记载为孝圣宪皇后)的陵墓。
清西陵各陵平面位置图,引自《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5期第3卷
清西陵最终“形成了以14座陵寝为主,行宫、永福寺、营房、衙署为辅的83平方公里的广袤陵区,是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⑦
清西陵,图片来源:清西陵官网
这个雍正、“甄嬛”等人长眠之地,早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6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1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5A级旅游景区。
少有人知的是,包括清西陵在内,保定市共有59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数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十,甚至超过了西安、南京、洛阳、开封等古都。
其中最为知名的还有燕下都遗址、直隶总督署等。这些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串起了保定几千年的深厚历史。
与清西陵一样,燕下都遗址也位于保定易县,同为第一批入选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并在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同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百项重大遗址保护项目。
燕下都遗址分布;图片来源:《燕下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燕下都是战国一段时期燕国的都城,是我国现存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西周时期,燕国建都于蓟,即燕上都。为应付南方诸国的军事威胁,战国时期,燕国再在易县建造下都。易县西北有险关紫荆关,在此建都便于防守西侧太行八陉中蒲阴陉。
易县地理位置示意图;图片来源:天地图
战国中晚期,燕国将都城迁至下都,它见证了燕国的强盛——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乐毅率联军大破齐国;也见证了燕国的衰亡——在燕下都南边的易水河畔,燕太子丹送别荆轲,刺杀秦王,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
及至宋辽对峙时代,易县为辽所占据,保定乃取代易县成为军事重镇。
北宋、辽、西夏战争形势(局部);图片来源: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
为加强北部边防,北宋在清苑县设保塞军,淳化三年(992年)保州城建成,开启了保定千年州城的历史。保州与雄州、霸州等地一起,形成了一道由西南到东北的边防联线。
北宋时代的中国;图片来源:顾颉刚历史地图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作为大都南边紧邻的保定,迎来了延续几百年的历史使命——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旦越过燕山、长城,攻取北京一带后,继续向南进入中原,首先就要面对保定。反过来说,南方的军队要进攻北京这样的要地,那么也首先要攻占保定。于是,保定成为拱卫中原的重要前线要塞。”⑧保州在元代改为保定,或许即此含义。元明清以降,保定的政治地位也逐渐上升,而至清末达到巅峰。
顺治十六年(1659 年),清设立直隶省,巡抚驻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雍正二年(1724),直隶巡抚改为直隶总督;雍正七年(1729年),改设保定为直隶省会。保定正式开启了作为直隶、而后作为河北省会(现为石家庄)两百多年的历史。
直隶总督署内景;图片来源:保定微讯
清朝行省,以直隶、两江、陕甘最为重要。“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直隶总督署成为保定的繁盛见证。作为八督之首的驻地,保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随之飞跃发展。⑨
光绪《保定府城图》
“华北大镇的地位也体现在清代保定的城市布局上,全城以钟楼、大慈阁、奎应楼、鼓楼等高大建筑为中心,古城中部多为署衙,如总督府、道衙、州署、府衙、县署、大宁都司署、参将署、监军署、总管府等。由于作为直隶省首府,保定官署众多,号称七十二署衙。”⑩
保定的文化遗产自然并不只此。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保定全市国有收藏单位馆库藏文物近2万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2243件,其中,一级文物106件(套),二级文物455件(套),三级文物1663件(套)。举世闻名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多件国宝级文物,均为保定市出土,现为河北省博物院收藏。⑪
而这些,成为保定打造全国博物馆之城的底气所在。
2021年4月开工建设,2022年春结构封顶、年底1号和2号馆(样板段)具备开馆条件——短短时间内,一座占地约120亩,总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具有中国元素、亚洲最大、国际一流”的自然类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已在保定拔地而起,预计2023年7月工程整体竣工。
自2021年8月首次提出后,保定正在以惊人的加速度打造“全国博物馆之城”:2021年年底,保定博物馆总数为23座;按照规划,到2024年年底,保定将拥有博物馆总数122座;到2025年底,建成以国有博物馆为骨干,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布局,形成“一核、四区、三带”博物馆空间体系,打造“百馆之城、宝藏保定”品牌。
保定制定了明确的进度表:2022年规划新增16座博物馆,年底博物馆总数达到39座;2023年规划新增43座,年底总数达到82座;2024年规划新增40座,年底总数达到122座;而且责任分配到了具体单位。
目标是,到2025年底,形成“一核、四区、三带”博物馆空间体系。“一核”是主城区,“四区”是京西百渡片区、中华常山片区、中医药康养片区、京雄邻里片区,“三带”是包括京雄保一号风景道博物馆群带、红色文化博物馆群带、长城文化博物馆群带。
3年间,规划新增近100座博物馆,保定的魄力来自“博物馆之城”一个基本指标——博物馆数量。按照国际通行办法,以每十万人一家博物馆为参考,保定市博物馆总数须达到100家以上。七普人口公报数据显示,不含定州、雄安新区,保定常住人口数近千万。
而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仅北京、成都、上海、西安、重庆、洛阳这6座城市的博物馆数量超过了100家,其中又只有前4座城市的博物馆数量,超过了保定规划的2024年年底数。
如果以每十万人一家博物馆为参考,中国有20座城市达标,其中仅西安和洛阳的博物馆数量超过了100家。
再造一个新保定,一个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这是保定的梦想。
而一个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并不只有生活的富裕、经济的腾飞,更要有燕赵风骨、直隶风韵、革命风华、京畿风范的文化风貌,保定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⑮
①⑤ 《世宗宪皇帝实录》
② 《高宗纯皇帝实录》
③ 《清朝野史大观》
④ 《大义觉迷录》
⑥ 河北省易县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成萌《试论雍正陵的风水》
⑦ 清西陵官网《西陵概况》
⑧⑩ 时代周报《“大镇”保定:现代化风雨中的兴与衰》
⑨ 保定晚报《保定为什么叫“保定”》
⑪ 保定微讯《让不会说话的历史,展现新保定的“博物馆的力量”》
⑫ 保定市人民政府《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
⑬ 燕赵都市报《保定自然博物馆将于2022年10月1日开馆》
⑭ 燕赵晚报《保定建设“博物馆之城” 到2024年年底规划拥有122座博物馆》
⑮ 保定市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23日在保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