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竹怎么养?这两种养殖方法太方便了,谁用了都说好
122 2025-08-24
题记:泱泱华夏,百姓共撑。闽西永定抚市五湖上寨荷坳头一户张姓人家,因当年毛委员的入住,而几代人守护一杆红旗,四烈士成就满门荣光,于中国革命成功贡献特别,其人其事,英勇悲壮,是客家人的风骨,老区人的典型,张家人的骄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缩影。为了缅怀彰显弘扬先贤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2025年第2期《福建党月刊》和2月26日《闽西日报》隆重刊发——
永定“泽东楼”前那杆旗
泽东楼景观
□ 张盛文
一座山,一栋楼,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一个人的来到,竖起了一杆旗,因而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进而名满天下经久不息。
这座山坐落于永定上寨自然村一隅,因有成片挺拔的荷树林而名荷坳头(也叫何凹头)。这栋土楼建于 1896 年,呈长方形,总共三层,住着从东面山脚五湖村塘尾头迁徙过来的张姓人家。
1929 年的毛泽东,这位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命运却似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悲喜交织。
是年开春,为打破国民党军的“会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挺进赣南闽西,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5 月底和 6月下旬,红四军分别在永定湖雷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和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公民小学召开党的七大会议。两次会议,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均未被接受,并且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上落选了前委书记职务,无奈地离开了军队。
对于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有着独特见解并富于个性的毛泽东,在建党建军初期,未能被中共领导层重视。可是,这回落选前委书记是发生在自己一手创建的红四军内,不能不使他深思。
然而,毛泽东终究是与闽西有缘的。
毛泽东和贺子珍
三个月前,邓子恢报告,龙岩的国民党旅长陈国辉率领主力赴粤参与粤桂军阀纷争,后防空虚,红四军因此抓准时机,从赣南快速转入闽西,并且很快打开局面。
三个月后,造化弄人,毛泽东何去何从却成了问题。不期而至的疟疾,犹如雪上加霜。
毛泽东急需寻找一处适宜的地方停歇安顿下来,修复疲病的身子,反思落选的原因,思索革命的前途。他选择去闽西指导地方工作。
尽管不再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但毛泽东仍是一个在我党我军甚至敌对的国民党阵营都有巨大影响的人物。
毛泽东在上杭蛟洋指导完中共闽西一大召开后,参会的张鼎丞和阮山力邀他行走永定。
1929 年 8 月初,毛泽东化名杨子任(人称“杨先生”),轻车简从,撑着虚弱的身子骨,携妻子贺子珍(化名“贺紫英”)离开上杭来到永定。
“杨先生”一行几经辗转,于 8 月上旬来到上寨荷坳头,入住石岭乡苏维埃主席张茂煌家里。
1928 年 6 月底策应永定暴动的谢宪球,把革命火种带回家乡陈东,同乡荷坳头人张茂煌率先响应,并带动同胞弟弟张茂春、张茂荣一起参加革命。
张家这栋土楼坐东南朝西北,据在石岭乡苏维埃政府做交通员的阮化鹏(阮山的儿子)回忆,“杨先生”和“贺紫英”当年下榻在主楼三楼左侧前向房间。
背倚青山,松竹掩映,面向大坳,视野宏远,风景这边独好!
总算有了一段安定的时光,一处宜人的环境。
从秋收起义到上井冈山,从朱毛红军会合到出击赣南闽西,毛泽东对近两年来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军队建设进行了一次全面复盘和推演思考。
张茂煌家中有位从湖雷上南抱养过来的童养媳,叫阮唐嫲,是阮山的堂侄女。年幼的她楼上楼下、灶前灶后、家里家外,积极协助照顾“杨先生”的生活起居。
在个人政治失意和病魔缠身的逆境下,毛泽东依然乐观豁达,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启发群众循循善诱,这种气魄和情怀,无疑是一根标杆、一面旗帜,深深地影响着张茂煌家人包括幼小的阮唐嫲。
8 月下旬,因突发敌情,“杨先生”一行被紧急转移到岐岭牛牯扑去了,之后惊险连连,劫后余生。这一年的年底,红四军在上杭古田胜利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
此后,毛泽东转战四方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更大胜利,他在荷坳头留下的革命精神似一杆红旗已经深入永定人民的心头,被唤醒的张茂煌一家人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理想一定会实现。
因坚定理想信念而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
阮唐嫲 16 岁时与张茂春完婚,这一家子成了真正的“革命之家”。
老大张茂煌,当年接纳掩护并转移“赤匪头目”毛泽东的关键人物,1932 年在陈东被国民党民团杀害。敌人割下他的头颅挂街,并写上“这就是共党分子的下场”示众,但这并没有吓退张家人。
老大走了,荷坳头依然是革命斗争的坚强堡垒。
1934 年 10 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以后,闽西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其间,永东游击队司令员刘永生,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参谋长兼永埔县军政委员会主席郑树昌,副主席陈茂辉、马发贤等人经常率领红军游击队在荷坳头安营扎寨,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抗击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
1936 年,正是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国民党军为消灭红军游击队,对革命基点村实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荷坳头曾六次被敌人强迫移民并村,毛泽东当年入住的张家土楼就是在此时被烧毁的。
1937 年,阮唐嫲的第一个女儿出生。这一年的年末,虽然国共再度合作,但国民党内部的顽固派实施“北和南剿”策略,仍对南方游击队进行迫害。
1941 年 1 月,顽固派在岩永杭地区全面发动军事进攻,制造了反共的“闽西事变”,我党的组织和队伍遭受严重破坏。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闽粤赣边游击队不得不再次全面转入地下,分散在各个山头。
由于敌人残酷的封锁,分散的游击队员给养十分困难,指战员们经常忍饥受冻。
老二张茂春,阮唐嫲的丈夫,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和全村群众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舍生忘死,为游击队员送粮、送菜、送盐、送文件情报、代购生活用品、站岗放哨、救护伤员。他们想方设法,穿过敌人严密的封锁线,把游击队员急需的物品送到山上驻地。
国民党反动派妄想乘胜追击一网打尽,可游击队员的行踪飘忽不定,“围剿”屡屡扑空。恼羞成怒的敌人,为了逼迫阮唐嫲说出游击队员的去向,数次抓她去严刑拷打,但她始终不向敌人吐露丝毫情报,因而保证了当地党组织和革命队伍的安全。而她的 6 岁女儿,却在现场被活活吓死。
1943 年,生命力顽强的阮唐嫲生下第一个儿子张万新。次年,她的丈夫张茂春因积劳成疾牺牲在交通线上。
此时,已经练就钢铁一般意志的阮唐嫲,愈挫愈勇,她将伟人在此居住时留下的音容笑貌化为强大的精神支柱。面对亲人接二连三的逝去和家园被夷为一片废墟的残酷现实,她强忍悲痛,强撑革命家庭不散,坚信共产党一定还会再回来!她的信念,是如此坚定。
坚强的母亲昂起头来,果敢再组家庭,重建家园,土楼夷平了架竹棚,竹棚烧毁了搭茅寮。
她要在这块血与火洗礼过的土地上坚守,她要让张家的革命血脉往后绵延,她要在这里继续战斗迎来先烈遗志的实现。
老三张茂荣,跟随叶飞部队转战,1950 年在东山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全国解放了,根据新的行政区划,上寨荷坳头从原陈东石岭析出,划入抚市五湖,烈士堂弟张茂华担任五湖公社第一任书记,烈士遗孤张万新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福建省第一次代表会议
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荷坳头历经几番刀光剑影、多场血雨腥风,人口锐减,男丁只剩张茂华、张万新、张万水三个。但无论岁月如何峥嵘,道路怎样艰辛,荷坳头人只有一个共同信念:永远跟着共产党,永远跟着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头 !
为缅怀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弘扬张家三兄弟英勇悲壮的革命精神,1951 年,永定县政府全额拨款按照原貌重建当年“杨先生”进住的土楼,永定县委经请示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的同意,决定对该楼取名为“泽东楼”,并制作嵌字楹联:“泽水长流革命宅 东风争放和平花”。
全国少有的以开国领袖名字命名的民居“泽东楼”从此横空出世。
阮唐嫲
老党员阮唐嫲,怀着对毛泽东主席的无限崇敬,对共产党的真诚感激和对亲人烈士的深切怀念,用一根竹杆在新楼面前撑起了潜存心头 20多年之久的五星红旗。从那天开始,鲜艳的国旗就一直在泽东楼前迎风招展,高高飘扬。
红旗下,阮唐嫲豪迈地开始新生活,她长期担任五湖公社的妇女代表和荷坳头生产队队长。她工作积极、热爱集体、对党忠诚、听党的话。上级说要解放台湾,她就像当年“送郎当红军”一样,把二儿子张万水送去参军。1978 年 3 月,她又将四儿子张万和送往部队。张万和在部队刻苦训练杀敌本领,立功受奖,1979 年 3 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他写下血书,坚决要求上战场。上了火线,张万和听从命令,冲锋陷阵、英勇作战,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长眠在广西龙州烈士陵园,成为泽东楼的第四位革命烈士!
张万和牺牲的消息传回,泽东楼和整个荷坳头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乡亲们纷纷来到楼内,含泪安慰陪伴这位先后失去丈夫和兄弟、现在又失去儿子的女英雄阮唐嫲。这位革命的老妈妈,又一次倔强地挺直了那饱经风霜的腰板,她用一块红布缓缓地把儿子的烈士证包裹起来,深深藏进箱底,再把部队首长发给她的 400 元烈士抚恤金原封不动地捐给了生产队修路。之后,她把小儿子张万汀叫来,交给了部队首长,让他踏着父兄的足迹继续前行。
这就是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这就是红土地上客家儿女的英雄气概!
把小儿子送去部队后,阮唐嫲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队的工作中,继续带领社员群众努力生产、兴修水利、修桥铺路、建设家园,继续坚持在泽东楼前升挂国旗,年复一年,直到她 77 岁去世。
阮唐嫲离世后,她在县城工作的二儿子张万水退休,把家搬回荷坳头,传承了母亲升挂国旗的使命。
1991 年,张茂华的儿子张万生从部队回家探亲,这个泽东楼培育成长起来的年轻军官,请人在泽东楼前做了一个旗台,把毛竹旗杆换成了一支高高的、带滑轮的、银光闪闪的不锈钢旗杆。从此,蓝天白云间的这面五星红旗显得更为庄严、神圣、美丽!
一座偏远山村的土楼,因为伟人的入住,几代楼主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升挂国旗,昭示着要让红旗永远高高飘扬,要使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省级文保单位上寨泽东楼
听闻故事,抚今追昔,笔者心潮澎湃,为表感奋之情,爰作古诗一首《闽西山里土楼人家》
盘古开天荷坳头,
沧桑几度此山沟。
传真马列方灵动,
延驻伟人始聚眸。
蹈火赴汤缘主义,
出生入死为金瓯。
红旗猎猎扬青史,
千载煌煌一栋楼。
(责任编辑 / 陈 芬)
作者/张盛文
本文作者简介:
张盛文,1957年出生,闽西永定人氏,大学学历,资深媒体人,文学爱好者,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