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德华主演的《焚城》上映10天后,票房表现令人失望,累计票房未能突破3亿大关,让人不得不开始思考港片的未来。一向备受期待的港片,竟然在内地市场遭遇重创,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自11月初起,票房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焚城》遭遇了好莱坞超强档期以及国产影片的强势挑战。《焚城》在同档期内的表现逐渐下滑,尤其面对国产爱情片《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其单日票房尽口水涨船高,迅速侵蚀了《焚城》的市场份额。尽管《焚城》的上座率高达19.2%,但因排片量的持续减少,最终无力救场。
在此之前,业内人士曾对《焚城》的表现寄予厚望。其制作成本在2.5亿左右,刘德华的片酬高达6000万,再加上大量特效的投入,如今看来,回本只怕是奢望。制片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安乐电影的江志强面对观众冷淡的反馈,曾表示“压力很大”,这样打击下,港片的根基正逐渐动摇。
不仅内地市场局势堪忧,香港本土市场的票房也显得捉襟见肘。随着黄子华的《破地狱》逆袭成为日票房冠军,《焚城》面临着被无情赶超的境地。未来,若无意外,《焚城》在全球范围内突破4亿的可能性也越发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港片的整体形象正经历迷失的拷问。观众对港片的期待并非没有,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与当下的文化现状和年轻观众产生共鸣。然而,目睹《焚城》与《熊猫计划》等影片的口碑与票房背道而驰,显然反映了港片无法吸引年轻观众的问题。可见,单靠“情怀”已无法支撑起观众的票房信任,港片亟需改革与创新。
对比近年来的港片,无论是《明日战记》的外星人大战,还是《海关战线》的国际军火交易,港片常常围绕某一特定题材展开,但都未能真实反映年轻观众的生活与青春,造成了代际的隔阂,因此即使口碑好,也难以形成票房的正向循环。
在这样的情势下,未来的港片市场中,甄子丹的新作《误判》被寄予厚望,或许成为港片回归市场的最后稻草。能否依靠甄子丹的号召力以及其在动作片领域的深厚底蕴,重振港片的辉煌,成了全港影迷热切关注的话题。
如今,随着贺岁档的临近,诸如邓超的《胜券在握》、黄晓明的《戴假发的人》等新作纷纷入局,留给《焚城》的时间已所剩无几,未来该片能否扭转局势,还需密切关注。港片的复兴之路,似乎正一步步走向挑战与不确定的前景,唯有期待甄子丹能带来的“英雄救美”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