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西平李氏先祖钦晟宪游丕遵华唐诸公生殁年考辨

147小编 121 2025-08-25

西平李氏先祖钦晟宪游丕遵华唐诸公生殁年考辨

◎ 湖南临武 李辅国

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距今已1400多年,即使从西平郡王李晟诞辰的唐开元十五年(727)起算,距今亦近1300年矣。

“唐代官修谱牒规模巨大,异常兴盛,私修家谱亦发展迅猛,毫不逊色。”,“唐代几次官修谱牒活动,正是在博采民间家谱的基础上完成的。”“宋代官修公谱废绝,私修家谱兴盛。”“私修家谱尽管因五代战乱受到很大破坏,但宋代自仁宗以后却逐渐恢复发展,到南宋更是私谱盛行。”(1)

由于古代战争频发,距今时代久远,旧谱湮灭、人口繁衍、族人迁徙、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支族对先祖生殁年记载不尽相同,甚至父子的代差出现不合生育常理现象。这可能是未及时记载或年号记错等原因,族人会感觉是一件尴尬的憾事!

陇西李氏西平堂文化研究会,是以弘扬中华民族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优良传统,加强挖掘整理、传承弘扬西平堂李氏文化为宗旨,由唐西平郡王李晟后裔族人中的文化研究爱好者,自愿自发组织并经登记注册成立的群众性文化社团组织。自2012年成立以来,作了大量工作。今以李锦成宗亲收集整理、发表在会刊《家风》第二期(2014年5月)文献辑存的《西平堂宪公房世系图及史料选编(1-5世)》和第三期(2015年12月)考辨探讨栏目的《西平派系宜春侯房六至十世世系》,与李锦成、李文达宗亲收集整理、收录于湖南星溪李氏文化研究会《星溪之源》(2020年1月)的《陇西郡西平堂宜春侯游公房六至十世世系资料选编》的先祖生殁年,以及正史资料为依据,从整体上、系统地,根据代差常识和逻辑分析,断定先祖生殁年,以达到符合生育代差常识,作为谱籍参考依据!

一、李钦(晟之父)生殁年及葬地考

李钦,陇右狄道人,其事迹正史中记载不多,特别是生殁年正史中没有记载。因而只能据史料加以推断。李钦的官职据张彧《西平郡王李公晟先庙碑记》任左金吾卫大将军,殁后赠太子太保。据裴度奉敕撰《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并序)》任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经略副使,赠太子太保。据昔耘撰《大唐故陇西郡李府君墓志铭(并序)》授金紫光禄大夫,任左金吾卫大将军,殁后赠太子太保。因此,李钦的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文散官),任职官左金吾卫大将军(正三品),陇右节度经略副使(正三品),殁后赠太子太保(从一品)。特别强调的是晟父李钦没有涉太平公主案,涉太平公主案李钦仅是同姓同名而已,与晟父李钦没有关系。(2)

《旧唐书》曰:“李晟字良器,陇右临洮人。祖思恭,父钦,代居陇右为裨将。晟生数岁而孤,事母孝谨,性雄烈,有才,善骑射。”“贞元九年八月薨,时年六十七。”(3)《新唐书》曰:“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世以武力仕,然位不过裨将。晟幼孤,奉母孝。”“九年,薨,年六十七。”(4)贞元九年癸酉为公元793年,据史推定,李晟生于唐开元十五年丁卯(727)。

又据“晟幼孤”,幼一般指5岁及以下,可以推定李钦殁年当在公元732年左右。按李钦开元二年(714)任陇右节度经略副使佐郭知运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大使。之前任左金吾卫大将军。若李钦从18岁从军,到任左金吾卫大将军至少15年(据《旧唐书》李晟传,广德初(763)前,晟累迁左羽林大将军同正(正三品),历18年),不过,李钦授金紫光禄大夫,应该文才不错,加之与唐皇近宗,18岁参军用15年时间升任左金吾卫大将军亦有可能。按714年减15年再减18年,若任陇右节度经略副使前的任左金吾卫大将军时间忽略不计,李钦出生约在公元681年,享寿(732-681)即51岁左右,也即46岁生李晟。

李晟有一个姊(5),外甥王佖,旧新唐书李晟传有附传。李钦46岁生晟,之前钦生“晟之姊”,也就是说李钦大约在43岁或更早生“晟之姊”,在46岁生晟。又有文曰晟有二弟,其弟曰旻、昇(待查考),或有兄(待查考),李钦在上述生殁年间,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

综上,李钦,陇右狄道人,生于约唐永隆二年辛巳或开耀元年辛巳(681),金紫光禄大夫、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经略副使,卒于约唐开元二十年壬申(732),享寿52岁左右,赠太子太保。葬陇右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镇车刘家村西钦王湾(临洮《联谊与研究》)。妣王氏,赠代国夫人亦葬不远处,当地称上下王坟,据说车刘家村石碑滩曾竖有“李钦神道碑”(文革被毁)。生一女适王氏(外孙:王佖),生三子晟、旻、昇。

二、西平堂始祖李晟生殁年及葬地考

西平郡王李晟,其事迹《旧唐书》《新唐书》《十七史百将传》《史传三编》《钦定续通志》均有传载。晟生十八子,后裔为了相认、交往、交流,采用“西平堂”分堂号。

李晟,字良器,陇右临洮人。镇守西陲,屡立战功,累迁右金吾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册封合川郡王。大历八年(773),入为右神策军都将,宿卫长安。建中四年(783)拜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诸道兵马副元帅。兴元元年(784)拜司徒兼中书令,领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册封西平郡王。兴元三年(787),册封太尉兼中书令,管理尚书省事务。“贞元九年(793)八月庚戌(四日),太尉、中书令、西平郡王李晟薨,赠太师,废朝五日。(6)时年六十七,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德宗庙廷,图形凌烟阁。

晟十五子:侗、、偕,无禄早世;次愿、聪、总、愻、憑、恕、憲、愬、懿、聽、惎、慇,聪、总官卑而卒,而愿、憲、愬、听最知名。(7)《元和姓纂》曰:“怤、應。今合晟碑、姓纂、旧史计之,知名者已知十七。”(8)又有曰:“十七子应加一子:思,共十八子。”(9)

《陕西通志》曰:“唐忠武王李晟墓在高陵县西南十里,有柳公权楷书碑【马志】,公以贞元九年薨,葬于高陵县奉正原,郑国夫人杜氏祔焉【裴度撰神道碑】。唐西平忠武王葬渭桥北高阜上地隶阳陵,其前故庙存焉,明万历间陕西巡抚李日宣辇千缗为王葺茔及庙,今提学许孙荃临部池阳捐俸修墓及庙【李因笃撰重修西平王茔庙记】。”(10)《甘肃通志》曰:“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墓在狄道县西二十里,地名西平庄兰家湾(按西安府髙陵县亦有李晟墓)。”(11)

综上,李晟,陇右临洮人,钦公之子,生于唐开元十五年丁卯(727)正月一日(旧谱载),司徒兼中书令、封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薨于贞元九年癸丑(793)八月庚戌(四日),赠太师,享寿67岁,葬陕西京兆府高陵县奉正原(位于西安城东北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端),凤形。元配张氏,先卒,封萧国夫人;继杜氏,封郑国夫人,附葬西平王茔右;三王夫人,封晋国夫人;四刘氏,葬高陵;五萧氏,葬临潭县虎形;六“单氏,赠郑国夫人。(12)

生十八子:侗、、偕;次愿、聰、總、愻、憑、恕、憲、愬、懿、聽、惎、慇;怤、應;思。生女二:长适工部侍郎张彧,次适吏部侍郎崔枢。

三、陇西郡公(入赣始祖)李宪生殁年及葬地考

唐岭南节度使李宪,其事迹《旧唐书》《新唐书》《钦定续通志》李晟传均有附传。

李宪,字章武,其先陇右临洮人,太原府参军,醴泉县慰,授卫州刺史、宗正少卿、光禄卿、检校左散骑常侍、太府卿、洪州刺史、居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宝历二年(826)江南西道观察使、大和二年(828)岭南节度使,大和三年(829)七月十七日岭南节度使李宪卒,追封陇西郡公,葬于宜春化全乡红花仰野猿攀果形。

㈠关于李宪李愬公出生年的查考与推定

1.按正史查考推定李宪公出生年

《旧唐书》曰:“ 大和三年(829) 秋七月乙未(十七日),岭南节度使李宪卒。”(13)该书又曰:宪“大和三年(829)八月卒,时年五十六。”(14)岭南节度使李宪卒后,继任(829-831)者是崔护。旧唐书李宪卒之两处月份不一,但殁年是一致,疑“八月卒”为概数。故此推算,李宪当生于774年。

2. 按正史查考推定李愬公出生年

《旧唐书》曰:“长庆元年辛丑(821)十月戊子(二十五日)太子少保李愬卒。”(15)该书又曰:愬“长庆元年辛丑(821),是年十月,卒于洛阳,时年四十九。”(16)即李愬当生于773年。

3.联合查考推定李宪李愬公出生年

因旧新《唐书》与《先庙碑记》《神道碑铭》均序宪兄愬弟。所以李宪当生于唐大历八年癸丑(773),若生于774年,就会出现宪愬兄弟错位!综上,李宪和李愬均当生于唐大历八年癸丑(773)同年(宪愬为异母生),李宪早生是为兄,李愬为同年晚于李宪出生即为弟。

但若按李宪公生于773年,又出现一个与虚岁计算方法(亦即与李愬虚岁年龄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了,那又是为什么呢?详见㈡关于年龄虚岁的计算问题。

4.用愬弟聽公“出生年”佐证李愬出生年

《旧唐书》曰:“开成四年(839)冬十月…丁丑(二十九日),太子太保李聽卒。”(17)又曰:聽,开成“四年(839),以疾求代,除太子太保。是岁十月卒,时年六十一,赠司徒。”(18)据史推,李聽当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己未(779),就是说,李愬比其弟李聽(两人之间还有李懿)大6岁。虽不能仅凭此岁差为据,但具参考性!

5.按上《家风》载谱籍资料对比宪愬公出生年

按谱载宪生于唐宝应元年壬寅(762)二月初一日寅时,享寿六十八。即宪公生(762)比愬公生(773)足足大11岁。其父晟先后有张、杜、王、刘、萧、单六位夫人,而排行中李宪是李愬前邻兄长,且李愬后还有懿、聽、惎、慇、怤、應、思七弟。这种相邻兄大弟11岁,说得通吗?有宗亲曰:疑是旧谱把“甲寅”写成“壬寅”一字之误!我认为此说有道理。因唐宝应元年壬寅(762),而唐大历九年甲寅(774)。当然,余上面兄宪弟愬联合考证当是大历八年癸丑(773)同年生。

㈡关于年龄虚岁的计算问题

虚岁是与周岁相对的一种年龄计算方法,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所谓年龄虚岁,就是从出生时起,以1岁起算,一般以农历新年春节(或除夕日)为分界点,逢农历新年长1岁(而周岁以公历生日为分界点,以零岁起算,逢公历生日长1岁),虚岁出生年与末尾年的时间长度不作要求。其计算方法:虚岁=现农历年份-出生农历年份+1,即:出生农历年份=现农历年份-虚岁+1。所以,应该是李宪公的虚岁年龄=829-773+1=57岁。因此,《旧唐书》曰:“大和三年(829)八月卒,时年五十六。”(19)中的“时年五十六”疑有误!再看,宪生大历八年癸丑(773)二月初一,殁大和三年(829) 秋七月十七日,殁时已过生日,即逾56周岁,则为57虚岁矣!《旧唐书》虚岁之误当于此!

综上所述,谱载李宪公生于唐宝应元年壬寅(762)当为有误!正史《旧唐书》载“时年五十六”亦当有误!按正史为主,谱载为辅原则,李宪当生于唐大历八年癸丑(773)二月初一日寅时,而李愬当生于同年唐大历八年癸丑(773)二月初一日寅时之后。

江西通志》曰:“唐朝李宪(御史中丞)”(20)《广东通志》曰:“李宪,洮州人,父晟事徳宗有大功于社稷,宪于诸子中号最仁孝,以礼法自持,厯太府卿迁岭南节度使,宪性明恕,详正大狱活无罪者数百人,所至以吏能显政绩暴著,崔护继(829-831)宪节度,虽负重名而徳威不及,广人益思宪云。”(21)

综上,李宪,陇右临洮人,晟公第十子,生于唐大历八年癸丑(773)二月初一日寅时,太原府参军,醴泉县慰,授卫州刺史、宗正少卿、光禄卿、检校左散骑常侍、太府卿、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岭南节度使,卒于大和三年己酉(829) 秋七月乙未(十七日),追封陇西郡公,享寿57岁,葬于宜春化全乡红花仰野猿攀果形。元配张氏,德宗李适驸马张茂宗之女,生子二:游、焕,卒葬宜春城月形;继配韩氏,生子四:锴、楷、埴、欲,卒葬失考;三配符氏,郡司马符少卿之女,生子一:绳。卒葬栗山。生女一(母氏未详):适宜阳(宜春)贡士宋之芳。

四、游、丕、遵、华、唐诸公生卒年摘录

李游、李丕、李遵、李华、李唐诸公是正史很少或没有记载生卒年月或其他更多信息的先祖。《江西通志》曰:“唐朝李游,字观业,中和间(881-885)黄巢攻掠江西有功于袁。”(22)

㈠以下摘录《家风》第二期(2014年5月)文献辑存栏目李锦成的《西平堂宪公房世系图及史料选编(1-5世)》和湖南星溪李氏文化研究会《星溪之源》(2020年1月)第一章陇西渊源,西平世泽之《陇西郡西平堂宪公房世系史料选编》:

三世:李游公,字观业,宪公长子,生于唐贞元十二年丙子(796)五月四日戌时,长庆四年(824)甲辰进士,江西袁州刺史,遂安家宜春东门沙子巷,中和年间(881-885)黄巢扰袁郡时,处置有功,唐僖宗敕封宜春侯;殁于唐文德元年戊申(888)九月十一日亥时,葬宜春集云乡加田里袁腾蜈蚣形,壬水流乾。

元配柏氏,生于唐贞元十五年己卯(799)二月八日亥时,殁于唐文德元年戊申(888)七月十五日子时,葬未详;继配万载宋氏,生于唐会昌元年辛酉(841)二月十九日午时,殁于唐光化二年己未(899)七月十一日戌时,附葬于夫;生四子:长服(由宜春徙庐陵朋川)、次朗(乏传)、三丕(由宜春徙庐陵福田)、四蟾(由宜春徙庐陵河源)。

四世:李丕公,字伯泰,号三农,游公三子,生于唐大和三年己酉(829),主簿,由袁州徙居庐陵福塘(今吉安市吉安路口),德化县令,南京资政大夫、后为昭义大将军,后隐居号三农,殁于唐天复四年甲子(904),葬庐陵官庄湴塘下鹅鼻石尾,甲山庚向。

妣周氏,葬屋东花园场内,壬山丙向,生二子:长迈、次遵;继配罗氏,葬湴塘下上村,壬山丙向。又谱曰:“丕生三子:长迈、次遵、三暹”。(南冈谱载)

五世:李遵公,字季循,丕公次子,生于唐大中六年壬申(852),主簿,居庐陵福塘徙吉水高村禅寂院前,殁年失考,赠刑部司务;葬庐陵朱家坊金竹峰下,一名梅冈荒塘。

妣杨氏,葬高村鳌口鱼翁撒网形,甲山庚向;继配郭氏葬小足坑禅寂院前朱家坊。

生二子:奇、华。另一谱载生二子:宠、华;《丰家嘴李氏四修支谱》载唐同光四年丙戌(926)遵公移居吴西吉州吉水县泰和坝上,载生五子:华、祚、禄、祈、禧,三四五子仍居吉州坝上。

㈡以下摘录《家风》第三期(2015年12月)考辨探讨栏目李锦成的《西平派系宜春侯房六至十世世系》和湖南星溪李氏文化研究会《星溪之源》(2020年1月)第一章陇西渊源,西平世泽的李锦成、李文达《陇西郡西平堂宜春侯游公房六至十世世系资料选编》:

六世:李华公,字集美,遵公次子,生于唐咸通元年庚辰(860);殁年失考,葬于吉水五十九都邓岭皆双堆脑罗宅仓前园内,辛山乙向。妣邢氏,附葬高村鳌口祖姑莹侧桥下园内坑上,甲山庚向。生子三:长庚、次唐、三庆。(仰承集1-37;郭氏书林派谱;西平李氏家乘):一谱记生五子:长次失考,公生于唐广明元年庚子(880);《李氏五修谱》:公生于唐龙德元年辛巳(921年),配欧阳氏。

七世:李唐公,字祖尧,号承事,华公次子,生于唐乾宁四年丁巳(897);一谱:后梁开平元年丁卯(907)三月生,赠宣讲侍郎,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三月自吉水高村徙谷村开基,殁年失考,葬谷村心杉山老大祠后,丙山壬向兼己亥。

妣周氏宜人,泥田人,葬万家山庚山甲向,生子三:长光璿、次光璨、三光澈(王边旁)。

配韩氏,生子三:千护、千秋、千林。千护携弟徙迁平阳星溪(今嘉禾广发镇境内)居焉,千秋徙居庆一乡,千林徙居临武上乡虾塘。三千后裔后散居湘南郴永与粤等地。

又一谱曰:“李唐公,字祖尧,号承事,华公次子,生唐乾符六年己亥(879),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自皋村徙谷村旧宅里入居,殁后周显德戊午(958),七十有九,葬谷村村心新杉山,巳山亥向为茔。”(谷村谱,非《家风》载,有宗亲曰乾符系乾宁一字之误耳!)。

八世:(本世选列光璿公、千护公生殁葬传资料,用于核实李唐公的生殁年,其余略)。

一谱曰:李光璿公,字孟玑,唐公长子,妣黄氏,生子二:龙、宠。

又一谱曰:李光璿公,字从隐,(923—?),唐公长子,居临汝,后徙丰城湖茫,九十小隐,迁余干三塘,生子:谦、承。

再一谱曰:李光璿公,字孟玑,唐公长子,生于后唐长兴四年癸巳(933)八月廿五戌时,殁于宋雍熙二年乙酉(985)三月十七日申时,葬本里谷村罗家山辛山乙向。妣罗氏,生于后晋天福三年戊戌(938),殁于宋建隆二年辛酉(961),与夫合葬。生子二:宠、谦。(来源于乐安县增田镇《石陂村草元李氏族谱》)。其余无生殁年谱不录。

还一谱曰:“李光璿公,字孟玑,生后梁贞明四年戊寅(918),隐居临安复徙丰城湖茫于家焉,殁宋雍熙丙戌(986),寿六十有八,配周氏,生后梁龙德二年壬午(922)正月十五日巳时,殁宋端拱二年己丑(989)八月十七日,寿六十有八,葬谷村蒐岗头大路北塘边。生子:谦(后裔徙外,现乐安、新干等地有裔也)、宠(后裔徙外,现永丰县湖州村李氏一族)。”(吉水县盘谷镇《谷村李氏族谱》,非《家风》载)。李千护公,字守真,唐公四子,生于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六月十八日亥时,殁于宋淳化五年甲午(994)三月十八日辰时,葬嘉禾星溪高山村(今广发镇楚江村高山村)二象交牙形,庚山甲兼酉卯。

妣虞氏,生于后唐天成元年丙戌(926)九月三日寅时,殁于宋至道元年乙未(995)三月十九日午时,葬嘉禾大村裹腹湖塔下美女抛梭形,甲山庚向,生五子:孟莊、孟萱、孟荟、孟芳、孟懿。

五、游、丕、遵、华、唐诸公生卒年的代差分析与推断

1.展现一组旧谱载诸公生殁年,可看到授人以柄令族人尴尬的父与子的生殁年

《家风》第二期与第三期载谱籍最主要一组生殁年的代差计算表 表1

世序

子 序

先祖名及生殁年

享寿

岁数

代差(年)计算1

代差(年)计算2

始祖

钦之子

晟公(727—793)

67

二世

晟十子

宪公(762—829)

68

762-727=35

762-727=35

三世

宪长子

游公(796—888)

93

796-762=34

796-762=34

四世

游三子

丕公(829—904)

76

829-796=33

829-796=33

五世

丕次子

遵公(852—?)

852-829=23

852-829=23

六世

遵次子

华公(860—?)

860-852=8

860-852=8

七世

华次子

唐公(879—?)(897—?)

879-860=19

897-860=37

八世

唐长子

光璿(923—?)

923-879=44

923-897=26

八世

唐四子

千护(927—994)

927-879=48

927-897=30

(本表世序按西平堂世序划分,下表同。)

从上表(表1)可看出,华公比其父遵公仅小8岁,这不符合生育代差常识!显然这个生殁年数据不敢用!这组诸公生殁年是谷村族谱和谷村开基祖唐公后裔族谱中可能大多存在的现象,只是大家没有仔细去阅读和深究。若让外人看出族谱这么明显的问题,后裔族人应感觉是一件授人以柄、令族人尴尬的憾事!

2.从多组谱载诸公生殁年中,用逻辑性和生育代差常识找出合理的诸公生殁年

限于版面,把上述第四段摘录谱中的诸公所有的生殁年信息列于下表(表2),并计算诸公父子间的代差,找出符合生育代差常识的一组数据,作为先祖生殁年参考数据。表中任何一组生殁年数据,都来源于上述《家风》和《星溪之源》所载,其中一组非《家风》载谷村谱先祖生殁年也在上面已注明,应该说,其对与错,都不是余所杜撰。余仅是利用生育代差常识和逻辑分析,找出最合理的一组先祖生殁年数据供大家修谱时参考而已,没有任何亵渎先祖的意图。

西平李氏先祖钦晟宪游丕遵华唐诸公生殁年表 表2

世序

子 序

先祖名及生殁年

代差(年)

计算3

代差(年)

计算4

晟父

思恭子

钦公(约681—732) 约寿52岁

始祖

钦之子

晟公(727—793)(上有一姊,行二) 67岁

727-681=46

727-681=46

二世

晟十子

宪公(773—829) 57岁

773-727=46

773-727=46

三世

宪长子

游公(796—888) 93岁

796-773=23

796-773=23

四世

游三子

丕公(829—904) 76岁

829-796=33

829-796=33

五世

丕次子

遵公(852—?)

852-829=23

852-829=23

六世

遵次子

华公(860—?)(880—?)(921—?)

860-852=8

880-852=28

七世

华次子

唐公(879-958)(897—?)(907—?)

879-860=19

897-880=17

八世

唐长子

光璿(923—?)(933-985) (918-986)

923-879=44

923-897=26

八世

唐四子

千护(927—994)

927-879=48

927-897=30

从表2可以看出,黑体字一组,并最右栏,先祖生殁年是比较符合生育代差常识的!

六、讨论与本文结论

表2黑体字一组生殁年,说明李华公生于公元880年,也就是说其父李遵公在28岁生华公;李唐公生于公元897年,就是说其父李华公在17岁生唐公;李光璿公生于公元923年,即其父李唐公在26岁生光璿公,在30岁生千护公,这是比较符合生育代差常识的。

特别说明的是,谷村有谱载李唐公生于唐乾符六年己亥(879),若这个出生年成立,那么,李唐公在44岁生长子光璿公。李唐公妣周氏生三光、李唐公妣韩氏生三千,还有李唐公妣崔氏生李基,公生七子,似乎这个年龄生育有点晚。

再是有西平堂李氏宗亲在陇西李氏西平堂文研会微信群说:疑是谷村谱把李唐出生于“乾宁年间”,一字之差误写“乾符年间”了。我认为此说有道理。因为谷村谱要么没有写唐公的生殁年,而有的谱即使写了亦是“乾符己亥”,这个唐乾符己亥其实是唐乾符六年己亥(879),而乾宁四年丁巳(897),且外迁宗亲有旧谱记载为证。还有宗亲曰:疑是旧谱把李宪公生年“甲寅”写成“壬寅”一字之误!我认为此说亦有道理。因唐宝应元年壬寅(762),而唐大历九年甲寅(774)。当然,余上面兄宪弟愬联合考证当是大历八年癸丑(773)同年生。

没有证据表明“谁的谱准确,谁的谱不准确!”,我们只能按生育代差常识和逻辑性,来找出众多谱籍记载中的较合理一组先祖生殁年数据,以防授人以柄和己族尴尬,为供晟公大宗族或唐公宗族参考!

综上所述,能说得通,比较合理的一组先祖生殁年叙述如下:

1.李钦公,陇右狄道人,生于约唐永隆二年辛巳或开耀元年辛巳(681),金紫光禄大夫、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经略副使,卒于约唐开元二十年壬申(732),享寿52岁左右,赠太子太保。葬陇右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镇车刘家村西钦王湾(临洮《联谊与研究》)。妣王氏,代国夫人亦葬不远处,当地称上下王坟,据说车刘家村石碑滩曾竖有“李钦神道碑”(文革被毁)。生一女适王氏(外孙:王佖),生子晟、旻、昇。

2.李晟公,陇右临洮人,钦公之子,生于唐开元十五年丁卯(727)正月一日(旧谱载),司徒兼中书令、封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薨于贞元九年癸丑(793)八月庚戌(四日),赠太师。享寿67岁,葬陕西京兆府高陵县奉正原(位于西安城东北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端),凤形。元配张氏,先卒,封萧国夫人;继杜氏,封郑国夫人,附葬西平王茔右;三王夫人,封晋国夫人;四刘氏,葬高陵;五萧氏,葬临潭县虎形;六单氏,赠郑国夫人。

生十八子:侗、、偕;次愿、聰、總、愻、憑、恕、憲、愬、懿、聽、惎、慇;怤、應;思。生女二:长适工部侍郎张彧,次适吏部侍郎崔枢。

3.李宪公,陇右临洮人,晟公第十子,生于唐大历八年癸丑(773)二月一日寅时,太原府参军,醴泉县慰,授卫州刺史、宗正少卿、光禄卿、检校左散骑常侍、太府卿、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岭南节度使,卒于大和三年己酉(829) 七月乙未(十七日),追封陇西郡公,享寿57岁,葬于宜春化全乡红花仰野猿攀果形。元配张氏,德宗李适驸马张茂宗之女,生子二:游、焕,卒葬宜春城月形;继配韩氏,生子四:锴、楷、埴、欲,卒葬失考;三配符氏,郡司马符少卿之女,生子一:绳。卒葬栗山。生女一(母氏未详):适宜阳(宜春)贡士宋之芳。

4.李游公,字观业,宪公长子,生于唐贞元十二年丙子(796)五月四日戌时,长庆四年(824)甲辰进士,江西袁州刺史,遂安家宜春东门沙子巷,中和年间(881-885)黄巢扰袁郡时,处置有功,唐僖宗敕封宜春侯;殁于唐文德元年戊申(888)九月十一日亥时,享寿93岁,葬宜春集云乡加田里袁腾蜈蚣形,壬水流乾。元配柏氏,葬未详;继配万载宋氏,附葬于夫;生四子:长服、次朗、三丕、四蟾。

5.李丕公,字伯泰,号三农,游公第三子,生于唐大和三年己酉(829)月日失考,主簿,由袁州徙居庐陵福塘,德化县令,南京资政大夫、后为昭义大将军,后隐居号三农,殁于唐天复四年甲子(904) 月日失考,享寿76岁,葬庐陵官庄湴塘下鹅鼻石尾,甲山庚向。妣周氏,葬屋东花园场内,壬山丙向,生三子:长迈、次遵、三暹;继配罗氏,葬湴塘下上村,壬山丙向。

6.李遵公,字季循,丕公次子,生于唐大中六年壬申(852) 月日失考,主簿,居庐陵福塘徙吉水高村禅寂院前,殁年月日失考,赠刑部司务;葬庐陵朱家坊金竹峰下,一名梅冈荒塘。妣杨氏,葬高村鳌口鱼翁撒网形,甲山庚向;继配郭氏葬小足坑禅寂院前朱家坊。生七子:奇、华、宠、祚、禄、祈、禧。

7.李华公,字集美,遵公次子,生于唐广明元年庚子(880) 月日失考;殁年月日失考,葬于吉水五十九都邓岭皆双堆脑罗宅仓前园内,辛山乙向。妣邢氏,附葬高村鳌口祖姑莹侧桥下园内坑上,甲山庚向。配欧阳氏。生子三:长庚、次唐、三庆。

8.李唐公,字祖尧,号承事,华公次子,生于唐乾宁四年丁巳(897)月日失考,赠宣讲侍郎,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三月自吉水高村徙谷村开基,殁年月日失考,葬谷村心杉山老大祠后,丙山壬向兼己亥。妣周氏宜人,泥田人,葬万家山庚山甲向,生子三:长光璿、次光璨、三光澈。配韩氏,生子三:长千护、次千秋、三千林。妣崔氏,生李基。

各祖婆生殁年按原旧谱,不赘述!

(本文写于2023年6月,同年发表于“李氏宗族群”网。)

注释

⑴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第92页,第1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⑵李辅国.唐西平郡王李晟之父李钦涉太平公主案与否考辨.李氏文化研究•第三期.成都巴蜀李氏信息技术研究院,2023年12月.

(3)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八十三·李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七十九·李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

(5)董诰.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四·于邵撰谢赠姊陇西郡夫人表.国学导航

(6)刘昫.旧唐书•本纪卷十三·德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七十九·李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

(8)林宝.元和姓纂•卷一,中华书局,1994.

(9)李宗祥.西平堂始祖晟公之子数浅见.家风•第四期.2017年3月.

(10)刘於义.钦定四库全书•清雍正十三年•陕西通志.卷七十·陵墓.国学导航

(11)刘于义.钦定四库全书雍正六年•甘肃通志•巻二十五·陵墓. 国学导航

(12)董诰.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四·谢赠亡妻郑国夫人表.国学导航

(13)刘昫.旧唐书•本纪卷十七·敬宗、文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八十三·李晟传附子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刘昫.旧唐书•本纪·卷十六·穆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八十三·李晟传附子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刘昫.旧唐书•本纪·卷十七 文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八十三·李晟传附子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19)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八十三·李晟传附子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谢旻等修.钦定四库全书雍正十年版(1732)刻本•江西通志•卷四十六·•秩官(一).国学导航

(21)郝玉麟.钦定四库全书雍正九年版(1731)•广东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名宦省总.国学导航

(22)谢旻等修.钦定四库全书雍正十年版(1732)刻本•江西通志•卷四十六·秩官(一).国学导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李辅国字南君,湖南临武县元富村人,客籍衡阳市蒸湘区,晟公裔45世孙、千护公裔38世孙、发胜公裔27世孙;管理学学士学位,高级经济师,副教授;曾任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水口山矿务局、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处副处长、处长,生产部副经理,集团公司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兼工会主席,兼任天然气项目办主任;曾任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统计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有色金属矿山统计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湖南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会员,衡阳市统计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湖南省标准化专家库成员;曾任湖南工商职业学院、长沙医学院衡阳校区、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省职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库成员;现任成都巴蜀李氏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陇西李氏西平堂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临洮县陇西李氏祖籍研究会副会长。电话:13973453105 微信手机同号。】

上一篇: 买房风水小知识:如何看环境位置佳,住宅格局协调的房子呢?
下一篇: 属马人别焦虑!当前的选择方向对,富贵自然会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