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霉运花”,尽量别在“室内”养,再喜欢也要搬出去
185 2025-08-25
广西东兴有三个京族小岛,一到六月初九这天就热闹了,他们在过“哈节”!这节是他们那的海洋文化活化石。每年这天,岛上的人穿着自己的盛装,把神轿抬到海边去,说是要迎接“镇海大王”,跟着就是各种仪式……比如“跳天灯”还有“花棍舞”。
这个节有个来头。
传说,是很久以前的神仙用滚烫的南瓜把一只蜈蚣精给炸死了,后来神仙自己变成了三座岛,保这一方人的平安!所以就有了哈节。
这一天,吃点什么也有讲究。北方人就念叨“六月初九吃饺子,招财进宝好日子”,饺子的那个样子,看着就像元宝!还有包子,意思是“包容万象,家和事兴”,什么都包起来。
怎么吃,吃什么,地方和地方不一样。江南那边,流行吃鲤鱼。觉得“六月初九吃鲤鱼,生意兴隆通四海”,就是图个鲤鱼跃龙门的好兆头,盼着事业能起飞。面条也得上,那叫长寿面,吃一碗,心里想着“长命百岁,福寿绵长”!这都是好愿望。
当然了,有些事,这一天据说不能做。
比如搬家!老辈人说“六月初九莫搬家,家运不顺麻烦大”。这天前后正好是三伏天,热啊……大热天搬东西,人容易中暑。中医里有说法,暑气进了身体,会搞出“夏痿”的毛病。风水上也讲“三伏不动土”,觉得这个时节阳气都在外面散着,一动土就搅了地气,气场就乱了。
还有个说法,是别去探病!《玉匣记》里头,把己卯日写成是“替人亡”的日子,所以忌讳这个。以前的医疗条件摆在那,病人自己身子弱,去探病的人多了,容易传来传去。现在心理学上也有研究,说不好的环境会影响看望病人的人的情绪,造成一种心理暗示什么的。
六月初九的天气,老人特别看重!
关系到收成啊!
有农谚说“六月初九雷声响,庄稼收成心发慌”。这时候玉米正在抽雄,水稻在灌浆,都是要紧的时候。打雷,往往就跟着大风、冰雹、大水。明代的《农政全书》里就记着,万历年间,豫南在六月初九那天忽然来了雷暴,一下子三个县的田就全完了!庄稼收不到。按现在的气象数据看,那种强对流天气,确实能让庄稼倒下一大片,产量少个三四成。
所以晴天雨天,说法就多了。
“六月初九晴一日,三伏天热似蒸笼”,意思是这天要是大晴天,那后面的三伏天就热得难受,地里得赶紧浇水保墒。“六月初九雨淋头,伏天雨水不用愁”,反过来,要是这天下了雨,那整个伏天的雨水就够用,对秋粮灌浆是好事。就怕当天是个阴天,又不下雨又不晴,温度上不去,光照也不够,庄稼的光合作用受影响,结实率就下去了。
湖南新晃那边的侗族,六月初九也有自己的节,叫“尝新节”。他们要祭拜神农,把刚熟的禾苞采下来,放到神龛里。大家一起唱《禾花歌》,感谢土地的恩赐。仪式搞完了,还有活动,抓鸭子、拔河!年轻人也有自己的节目,通过“对花屐”来定下终身。农耕的智慧和婚嫁的习俗,就这么混在一起了。
京族人过哈节,除了仪式,也用好吃的招待客人。鱼露、风吹饼、红薯酒!都是他们的特色。有时候,独弦琴大师苏海珍还会边弹边唱,弹一曲《过桥风吹》,那个琴声……听着就像海风吹过来,配上美食,感觉就出来了。
关于六月初九,汉族也有个说法,叫“天恩日”。
这天有“三事不做”。
不扫地,怕把财气扫走了。不杀生,心里要存着善念。不吵架,为了家庭和睦。在河南的青龙宫,还会搞盛大的祈雨仪式,场面弄得很大,说是重现六百年前那种“县令跪拜求雨,钦差宣读圣旨”的景况。
万物生长都有个时节的。
京族那边有句谚语:“六月初九见谷秀,七月初七吃新米”。意思是,这天早稻已经开始抽穗了,要是谷穗看着很饱满,那丰收就有指望了。侗族的“尝新节”,也是把刚熟的稻谷先拿去供奉神农,心里盼着“禾苞压弯枝,仓廪满溢香”!各种各样的习俗,说来说去,都绕不开土地和收成这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