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忠告:“丧人出栋梁,生人不寝房”,借房生子会招惹晦气?

147小编 146 2025-08-25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衍生出一种特有的口头文化,深刻滋润着每位华夏儿女的灵魂。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包罗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到民族文化心理,小到个人的生活写照,无一不体现着它的存在。因此,俗语也被称为“人生的百科全书”。

这些大多数都是老百姓生活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同时也表达着不同的观点。它不仅是字与字之间的组合搭配、文化的载体,更多时候是中国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构建起的一片与众不同的语言空间。

中国历史发展到现在,一直有“逝者为大”的观念,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这一东西始终是比较忌讳的。本来就是同另一个世界的人打交道,加上“敬神不信神”的传统,老百姓流传的说法自然也是比较多,让原本简单的一件事情被他们蒙上了一种玄之又玄的意味。

比如这句“丧人出栋梁,生人不寝房”,“丧人”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好,但为什么和“栋梁”挂钩呢?“生孩子”是一件喜事,不让寝房又是什么鬼?看来并不是我们字面意思理解的那样简单,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如今还有没有借鉴意义呢?

丧人出栋梁

家里老人正常去世,如果因为地方不够,可以借用别人的。对于别人来说他们当然也是非常乐意,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家里会有“栋梁”出现。作为人类大群体中的一者,谁不想得到好运的眷顾?天天又是戴葫芦、戴貔貅的,这种好机会摆在自己面前,当然得蹭上那么一蹭。

在古代人的观念中,人有生也有离。出于对自己子孙的保护欲,他们会在离去之前带走家里所有的晦气或者不吉利的东西,留下所有的好运并为他们保佑。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讲,得到这种好运的眷顾必然是件好事,子孙后代也会跟着发达,日渐富裕,最后成为“栋梁之才”。

生人不寝房

农村流传这样一句说法:“借逝不借生”,如果家中有孩子出生,因为地方不够借别人家,这个时候是没有人会同意的。可能有人会认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医疗技术也不好,女性在生产之后的各种后遗症得不到解决,甚至还会造成“双亡”的结局,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风水学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个宝宝的出生会把房子里面的所有好运气,所有财气旺气全部吸收到他自己身上。作为这个房子的主家,帮这个忙的意义又是什么?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谁都不愿意招惹这样不吉利的因素

品史君说

其实对于这些传统文化,品史君认为大家可以保持这样一个态度:如果是封建迷信,但有好说法的,我们可以不参与;如果是封建迷信,但会招惹晦气的,我们还是尽量做好规避。可能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是封建迷信,那为什么还要去在意它?这又是什么道理?

品史君在最初是持中立态度的,因为这些说法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站不住脚,但能流传到今天肯定是有着必然的道理,可为什么现在态度发生了转变呢?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个评论:小编你是不是闲得无聊?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你还在这讲传统文化?

看上去似乎有着几分道理,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一点:虽然历史中遭遇过无数次外族入侵,但中国一直被称为中国,华夏一直被称为华夏,中华民族一直被称为中华民族这一事实从未改变。这靠得是什么?是我们口中所谓的汉语?是我们所讲的汉服?

如果是汉语的话,那为什么英语反倒成了所有人学习生涯中的必考科目?如果是汉服的话,那为什么只有少数人在穿?而且是在特殊场合?甚至更多时候成了一种艺术?之所以流传到今天,也正是得益于这些传统文化。

还是那句话,不管时代如何演变,传统文化中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不会改变,蕴含的中华精神不会替代,挺直的中华脊梁更不会弯曲。几千年衍生的文化传承到了现在,怎么到我们这里就行不通了?连“”都不知道在哪里,还在这过情人节、圣诞节?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

上一篇: 一个布置得当的家,才能让人住得舒心,还能旺财运
下一篇: 为啥说“家有中堂,必出栋梁”?你看看“中堂”是啥?你家有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