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脉诊里,什么是“相乘、纵横、逆顺”的本质含义?
在脉诊里,最精妙的一段理论之一,就是“相乘、纵横、逆顺”这几个字。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五行之间的关系,去判断病情的虚实轻重。这套思路,不但逻辑严密,还紧密结合脉象,非常实用。明白了这几点,看病时自然就心中有数,哪种病该急救、哪种病可调理、哪种病不好治,全都能判断出来。

先说“纵横逆顺”这四个字。五行之间的关系,除了最常讲的“相生”与“相克”,还有“反克”和“倒克”,这就构成了“横、纵、逆、顺”。什么是纵?就是本来该克的,现在克得过头,比如肝木去克脾土、心火去克肺金,这种叫做“相乘”,也叫“纵”。纵就代表病势比较猛,容易造成内伤、实热、出血等重症。再看“横”,是指本来应该被克的,现在反过来来克,比如金本该克木,现在木去反侮金,火去反侮水,这就叫“反克”,病情虽存在,但一般不重,是“病微”的表现。
“逆”是倒着来的生克,本来是该生的方向,现在乱了顺序,比如木去生火是正常的,但现在是木去生水,这就乱了生克的轨道。这种叫“倒施”,也叫“逆”,代表的是虚证——有力不足,气机紊乱。再看“顺”,就是按部就班地生,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该走的路,也是“顺”,但反而是“病实”的表现。为什么?因为气机太顺,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路过去,病机一路走下去,火旺、湿盛、痰成,病情就扎实了,不容易疏散。

以上这些变化,关键在于一个“时”字。如果在本该如此的节气里,比如春天木气旺、夏天火气盛,那这些脉象还算正常。但如果“非其时而得之”,比如冬天木克土、秋天水生木,那就不是顺应四时,而是气机紊乱,这样的病就重了。不光要看五行之间的生克,还要结合节令时气来看,才能真正读懂一个脉象背后的意义。
再说腑与脏的关系,腑属阳,脏属阴。脉象里,浮数为阳,迟涩为阴。如果浮数之脉见于腑位,那就是阳乘阳;迟涩之脉出现在脏位,那就是阴乘阴。这两种脉象都有一个共同点:阳独阳、阴独阴,都不是好兆头。因为无论阴阳,若孤立不相济,都不生化。阳乘阳者,阳盛无阴承载,容易动风动火;阴乘阴者,阴盛阳衰,气机闭塞。
那阳乘阴又如何?比如浮数的阳脉出现在脏的位置上,虽然病重,但因为阳气能入阴,属于阳能救阴,还有转机。反之阴乘阳,也就是迟涩的脉在腑的位置,阴寒侵阳,虽然症状轻,但难以恢复,因为阴困阳位,阳气受制,迟迟不化。所以古人说:“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正是因为阳能入阴还能救回来,阴若压阳,则阳气尽失,就没路可走了。

阴阳相乘的脉象,还要结合寒热来分辨。阳不足以胜阴,阳被阴包裹,病人就怕冷;阴不足以制阳,阳气独盛,那就会发热。这时候不是简单地说“发热就是实热”,而是要看阴阳的动态平衡。如果两者都过盛,那就看谁“并”了。阴并则寒,阳并则热。有时候看似一冷一热交替,实际上就是阴阳轮流强盛,比如疟疾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烧,就是阴阳相斗之象。
所以,脉象不是孤立的跳动,而是身体五行阴阳气机的缩影。通过“相乘纵横逆顺”的分析,不仅能看出脉的真假虚实,更能结合五行相克生化的规律,判断病情的发展方向。再结合脏腑阴阳的浮沉迟数,就能知道病是外在的邪气乘了腑,还是内里的虚寒陷了脏。这种分析方式,是古人留给中医后学的一把钥匙,用来解锁病机的真相。真正的诊脉高手,不是看数值,不是求热象寒象,而是透过脉象看到气血运行的错综变化,这样才不会误诊、不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