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建筑(八):王家大院上篇,家族历史及风水布局

147小编 92 2025-08-28

晋商,曾在中国历史上划下的最耀眼的一笔,并影响至今......

王家大院

晋商自宋朝开始已是商业经济的中坚力量,清朝时期更是撑起中国商业的半壁江山。说来也奇怪,山西从来就是一个干旱、贫穷的地方,为什么会诞生这支影响巨大的商人队伍呢?原因就是因为穷!

王家大院

地贫民多,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时候,山西人只能出蒙古,走西北。《走西口》这首民歌唱的就是最初的山西贫民,山西商人就是通过“走西口”一步步发展壮大的。

王家大院

比如在显赫的晋商家族中,乔家的祖先,是在蒙古草原给别人拉骆驼;曹家的祖先,是推着独轮车卖沙锅的;常家的祖先,是在张家口摆摊卖布。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等谚语,更是说明了走西口的晋商与西部重镇的关系。

发展起来的晋商以经营茶、盐、票号、粮食、牲口为主,足迹遍及海内外,盘活了整个中国经济。

举几个例子来一瞥晋商的强大:清兵刚入关,顺治的龙椅还没坐热,就立马召见了当时最著名的八位晋商,“宴便殿、赐服饰”,大加拉拢;雍正平定青海叛乱,军粮供应困难,朝廷一筹莫展,这时一位叫范毓宾的山西商人站出来说:这事就交给我办吧;清朝后期,山西票号是朝廷办理军饷、赔款及部分省财政金库的地方。

晋商在清朝达到鼎盛,但由于外国资本的入侵及自身的保守,晋商也随着清朝的垮台而褪去了主角的服饰。

晋商远去了,但他们的宅院留了下来,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有山西紫禁城之称的王家大院。

家族历史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晋中盆地南部边沿的,灵石县城以东12公里处的静升县静升村。王家大院为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家所建。

静升王家乃太原王氏的后裔,其始祖早年从太原迁至该县城清初,族人王兴旺开始经商,做小买卖,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资本见厚,店铺增多,逐步成为豪商巨贾。到清中叶,王家便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型的名门望族。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莹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

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家大院的选址

一是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占据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背阴可以阻挡胡地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

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

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

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堪称理想之宅居宝地。

据说慈僖太后当年逃难时还在这里住过两个晚上。

其建筑结构,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多采用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

如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雀替、坊头等处的木刻件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件,形式多样,做工极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

整个建筑设制,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如此种种,将大院缝合为多元文化体的艺术大殿堂。

外观,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入堡观览,庭院深巷,曲幽多变,巧连妙缀,有如迷宫。真是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

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不愧为中国民居建筑艺术之精品。

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如同院内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艺术品一样,无不贯注着深深的文意,引人注目,启人联想。为王家大院装饰艺术的又一大特色。

在整个大院里,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其质料大多数为木材质,少数是砖石刻成。它们诗书气华,无一雷同,字数寥寥,意境悠远。不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气,还赋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韵。驻足品味,令人叫绝。

其书写,有行书,有隶书,有篆体,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联、秋叶额、书卷额、折扇额;其内容,或颂德,或言志,或垂教。如“映奎”、“桂馨”,期盼科考顺利,出类拔萃;“观我”、“视履”,警示个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日瞻云”夸示谒见帝王之荣耀等等。

这些形制不大的装饰品,仿佛无处不在的精灵,多少年来,默默地以不同的形态点缀在这古朴而堂皇的大院,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了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了作为,有了不同于普通百姓之家的某种士大夫气质,不断铸造着家族的兴盛发达。

然而,岁月如梭,事与愿违,王家曾有的理想抱负已随世事的变迁而成为历史。如今,虽人去楼空,但所幸存下来的一副副楹联,一块块匾额,依然固守在深深的庭院里,抛洒着无言而有声的清辉,“润物”扣心,成为王家大院历史文化内涵的一大亮点。

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

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变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流落他乡。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

上一篇: “屋角4不放,放了家财散”,哪4件不能放?你家有的话赶紧改!
下一篇: 西宁古代大墓的传奇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