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公交去乡下:黄埔永和,发展快,有一座寺庙越建越大
138 2025-08-28
仲夏时节,江南烟雨迷蒙,老药铺檐角滴落的雨水,恰似病人身上缠绵不愈的湿疹渗液。《黄帝内经》言"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此言暗合当代皮肤病学之奥秘。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有明训:"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今人湿疹反复发作,实乃天地之气与人身之气交感失常的明证。
一、湿邪致病之玄机
湿邪伤人,最喜潜藏腠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土运化失司,则水湿内停,正如江南梅雨时节土地泥泞之象。清代名医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详述:"湿为阴邪,其性黏滞,伤人阳气,阻遏气机。"此语道破湿疹迁延难愈之本质。
三焦水道失调,浊阴不降。《伤寒论》有言:"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枢机不利,则三焦水道壅滞。现代人熬夜伤肝,饮食不节,恰似《景岳全书》所载"膏粱厚味,足生大疔"之理。气机升降失常,湿浊内蕴,终致皮肤生疮。
卫气不固,腠理开阖失常。《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阳不足之人,犹如屋宇门户失守,外湿乘虚而入。清代医家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指出:"湿邪伤人,最易困遏清阳。"此言正合湿疹患者晨起头重如裹之症。
二、湿疹病机探微
经络瘀阻,气血不通。《金匮要略》载:"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此理提示湿疹治疗当重通利。明代医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详述带脉约束诸经之功,湿疹发于腰腹者,多与带脉失约相关。
肝木郁而化火,脾土壅而生湿。《丹溪心法》云:"气有余便是火。"现代人压力山大,肝气郁结,恰如《医宗金鉴》所言"木郁达之"之证。肝火挟湿外发,则见皮肤红斑渗液。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湿热浸淫肌腠"之论,正合此证。
肺金不降,皮毛失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主皮毛。"《医学入门》更言:"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今人久居空调房,肺气不得宣发,犹如《温病条辨》所云"肺气不宣,水湿停聚"。卫外不固,湿邪侵袭,终致皮肤瘙痒难耐。
三、祛湿调中之法
芳香化浊,醒脾开胃。《本草纲目》载藿香"治风水毒肿,去恶气",佩兰"主利水道,杀蛊毒"。此二味相配,恰如《医方集解》所言"芳香能醒脾,淡渗能利湿"。现代人嗜食冷饮,脾胃阳气受损,正需此法。
通阳利水,三焦并调。《伤寒论》五苓散方,以桂枝通阳化气,配合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清代名医徐灵胎评曰:"此方通调三焦,分消走泄。"湿疹反复发作者,常有下焦湿热之象,此法正合病机。
培土生金,固本清源。《医宗必读》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景岳全书》更强调"治湿当分虚实"。对于久病体虚者,当用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补脾即所以治湿"。
观今湿疹患者,多如《温病条辨》所载"湿热氤氲,如油入面"之证。医者当效法叶天士"分消走泄"之法,既要驱除外邪,更需调理脏腑气机。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湿疹非但治皮肤之疾,实乃调人身之小宇宙,使与天地大气相和合。若得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则如云开雾散,湿疹自消。#中医##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