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观音山上观山水、求福地中求地金”表达的知行合一

147小编 80 2025-08-28

观音山位于东莞市樟木头镇境内,海拔虽不算高,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显得尤为珍贵。山中林木葱郁,四季常青,山环绕着水,水依傍着山,相辅相成,相辉相映,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与树叶的芬芳,仿佛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漫步于山间小道,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每一步都踏着自然的节奏,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世烦恼。而观音山的灵魂所在,莫过于那座高达33米、重达3300吨的观音圣像。这座雕像矗立于山顶,面朝大海,寓意观音菩萨普渡众生,慈悲为怀。圣像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苦难,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每当晨曦初照或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观音圣像上,更添一份神圣与庄严,引得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祈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东莞观音山凭借‘观音菩萨’的灵气,在东莞可是著名的山--求福宝地这可是本山的招牌‘名片’,观音菩萨可是人们心中尤其是信众心中的“(受人)求福菩萨”。这是东莞观音山的真实写照!

知行合一:从观音山联看世间修行

  “观音山上观山水”与“求福地中求地金”,两联并置,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中国人对精神与物质、认知与实践的永恒思考。上联以空灵之笔勾勒出观照天地的哲思,下联以务实之语道出立足世间的追求,二者看似殊途,实则在“知行合一”的脉络中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命修行图景。

观山观水:认知维度的觉醒

“观音山上观山水”的妙处,在于一个“观”字。观音山作为岭南胜境,既有林木葱茏的自然之景,亦有梵音缭绕的人文之气,而“观”者立于山巅,目光所及是山水相映,心念所系却是对世界本质的叩问。这里的“观”,绝非简单的视觉浏览,而是王阳明所言“心外无物”的认知实践——当人以澄澈之心观照山水时,山水便不再是孤立的客体,而是与观者心灵相通的整体存在。这种“观”的智慧,在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观音山的“观山水”,本质上是让人在与自然的对话中破除执念:山有起伏,正如人生有进退;水有缓急,恰似世事有顺逆。能看透山水无常中的恒常,便能在纷繁世事中保持内心的清明。这种认知的觉醒,是“知”的起点,它让人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占有知识,而在于培养通透的认知能力,既能见山是山,亦能见山不是山,最终回归见山仍是山的本真。

求地求金:实践维度的扎根

“求福地中求地金”的深意,藏于一个“求”字。“福地”者,既是风水宝地的具象,也是人心中理想家园的隐喻;“地金”者,既是土地所产的财富,也是耕耘所得的回报。这个“求”字,打破了传统文人“耻于言利”的桎梏,坦然承认人对物质基础的正当需求——正如《周易》所言“利者,义之和也”,合理的物质追求本就是社会运转的动力,也是实现精神价值的依托。在求福地中求地金,蕴含着务实的生存智慧。农耕文明中,土地是生存的根本,“地金”便是汗水浇灌出的五谷丰登;商业社会里,“福地”可引申为适宜发展的环境,“地金”则是诚信经营换来的财富积累。这里的“求”,绝非贪婪的索取,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实践哲学:它要求人脚踏实地,在认清自身需求的基础上付出行动,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具体的劳作。这种实践的扎根,是“行”的体现,它让人懂得:脱离现实的空谈如同无源之水,唯有立足大地、勤恳耕耘,才能为生命的成长提供坚实土壤。‘求地求金’乃是人们的正常心里需求。

知行合一:认知与实践的交响

两联的真正共鸣,在于“观”与“求”的相互成就。若只知“观山水”而不屑“求地金”,便容易陷入空谈误事的虚妄——正如王阳明批判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脱离实践的认知终将沦为空中楼阁。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在山水间高谈阔论,却在柴米油盐中手足无措,正是未能理解:精神的丰盈离不开物质的支撑,“观山水”的通透,本应指导人更智慧地“求地金”。反之,若只知“求地金”而忘了“观山水”,则会落入功利主义的窠臼。当下社会,有人为了“地金”不择手段,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迷失本心,最终沦为物质的奴隶。这恰是“行而不知只是盲行”的印证:缺乏认知引领的实践,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船,终将在欲望的海洋中触礁。而“观音山上观山水”的价值,正在于为“求地金”提供精神坐标——当人在求利时不忘观照内心,在逐物时仍能仰望星空,物质追求便有了人文温度,世俗生活也便升华为生命修行。

  从观音山到求福地,从观山水到求地金,本联勾勒出的正是“知行合一”的完整路径:先以“观”启迪认知,明白何为值得追求的价值;再以“求”践行认知,将理想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最终在“观”与“求”的往复中,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平衡、认知与实践的统一。这恰如观音山的晨钟暮鼓,既警醒世人勿失本心,也鼓励世人积极入世——毕竟,真正的修行从来不在云端,而在山水之间的步履,在土地之上的耕耘,在认知与实践交织的每一个当下。站在观音山上回望,观山水是为了明心见性,求地金是为了安身立命,二者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生命在认知中觉醒,在实践中圆满。这是本联背后的深层智慧——知行合一,方为圆满。本联可是一声穿越时空的警醒之钟,它鸣响于观音山门,更应回响于每个现代人的心灵深处。它询问我们:在现代理性金钱霸权的时代,能否重拾“观山水”的超越维度,为狂奔的“求地金”之旅标注意义的方向?在消费主义洪流中,能否以“求地金”的坚实实践,来承载和验证“观山水”所悟得的价值?

挂牌‘福缘名山’的寓意

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观音山一直致力于打造福文化品牌,景区内有众多与福相关的景点,如“观音山第一福”,其主体为康熙御笔的吉祥“福”字,寓意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挂牌“福缘名山”,是对其福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强化和彰显,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福文化,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福文化的魅力。

为游客带来美好期许:福缘名山”寓意着游客来到观音山,能够收获福气和缘分。观音山作为粤港澳地区的福缘胜境,每年都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转福、接福、许愿。挂牌“福缘名山”,让游客在心理上更能感受到这里是一个充满福气和缘分的地方,能够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如希望事业顺利、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等。“福缘名山”将自然生态与福缘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表明了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致力于打造一个既有良好生态环境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

回顾对本下联的品鉴

本下联的联意解析:

一.观音菩萨在人们心中已是家喻户晓的、根深蒂固的‘求福菩萨’,即‘受人求福的菩萨 ’或‘求福佛’,也就是‘(受人)求福菩萨’是人们心中的意念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别称,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观音菩萨只是属于其中的一个求福菩萨,因而不存在对联上的‘合掌’禁忌,所以用‘求福’菩萨应对‘观音’菩萨是符合的。

二.观音山本是“求福地”,是因为有观音菩萨座镇本山。所以,用‘求福地’来应对‘观音山’是合适的。观音山既是山名又是一个地方名。

三.求‘地金’:即祈求土地/房产、祈求金钱,而且‘地金’也是并列关系,也可转义,可转义和引申为财运、福禄、姻缘和健康与平安’等求心中所求,并且五行中‘金’可对上‘水’,所以用‘求地金’行为应对‘观山水’行为是符合的(宗教信仰在我国是受尊重的)。上联的‘山水’是并列关系,意指两者是独立的物体可分开看待,即:观山和观水,此处有游山玩水之意。要用这个‘并列关系’字词来回对的征联要求可被大多数人蓄意回避了!

四. 下联的联意(可转义)

1.求福菩萨为民众(向天神)祈求土地(平安)、求金钱;2.游客向求福菩萨祈求土地(房屋)、祈求金钱。这可转义的下联应对可转义的上联是基本对上了且可算是工整,符合对征联重点要求‘必须可作为有主语句式和无主语句式解读’,但有点不足的是不是专有名词。(对于这个要求大多人采取掩耳盗铃般地漠视逃避,因而是做无用功,其实这副楹联首先应考虑的是游客所能做到的事,人能做到事才是正确,人不能做到的事,是废联!这是举办方为何明确提出下联必须可作为‘无主语句式’的解读,这个‘无主语’实质指人。)本楹联寓意的表述:它与上联组成的楹联可表达出观音和游客既可在观音山上观山观水,又可在山中求福,一举两得,大气地彰显出观音山就是集游览和朝拜的观光宝地;它能与上联组成一副承上启下、珠联璧合的理想楹联,可完美符合主办方现着力将本山打造为福山圣境的主题。无可否认,这是现今唯一能入世人法眼的、适合挂在门楼上的下联,这下联融入了观音山上有尊观音菩萨大佛像供信众朝拜的‘求福’元素

,这个是属于山上自有的景况,它是现今唯一符合征联重点核心要求的下联,完全符合楹联自身的要求。

品鉴结论这下联的联意及寓意是恰当且好,与本山的主题和背景相符合,它与上联结合组成的楹联能十分贴切地体现出本山的实际情况,也是十分接地气,重要的是它完全符合主办方现着力将本山打造为福山圣境的主题;也利于景区打造“祈福圣地”品牌,与横批“福山胜境”浑然一体。无可否认,它是现今最合适的楹联下联本下联与本山一脉相承——为观音山“福缘名山”的定位而生,非为对仗而对仗这联不仅是最佳下联,更是观音山文化身份的终极注解——它让楹联从文人书斋回归人间香火,又是楹联“接地气”的胜利。有些人说它俗,但俗不等于错事实上许多游客及信众都是冲着向观音菩萨许愿祈求土地(房屋)、求金钱而来观音山的,信众求财、求平安本是宗教场所的常态,这个大家也无需避而不谈。当然,上联在无诸多要求下的文雅应对为:求福地中求福禄。无奈,本下联也只是受限于上联的征联要求而应对的,在联意上大家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它,应该要以心胸广阔的视觉思维来看待其联意的转义意思--求福禄

因此,“求福地中求地金”不仅是合理下联,更是当前最贴合观音山文化基因与征联要求的方案。若主办方坚持“专有名词”的机械要求,反而可能偏离楹联本质——即“
以本地文化为核心,传递吉祥寓意”。此联胜在真实,恰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最后,希望观音山管理方拿出敢作敢为的勇气(经常在本山中进行搞求福活动);再次呼吁观音山举办方正视楹联的本质,别再强调要求使用“专有名词”来回对

。现客观地向大家问一句:我这副高度符合征联要求的最理想楹联下联,舍我其谁?

附三副楹联供大家品鉴:1.本联作者邹阁老亲手撰书送给高州市楹联协会的楹联:国粹传薪凭化雨,联旌映日领潮流。 [写作背景:2024年4月28日,高州市楹联协会举行第五届理事会(换届大会),选举了以邹红同志为领军人物的新一届协会领导班子。中国楹联学会顾委会副主任、广东楹联学会顾委会主任、原高州市委书记邹继海在主席台中就座,还特意送上一幅亲自撰书的对联书法作品以示祝贺。--摘自邓伟林文章]

大家也许会问:‘联旌’能对上‘国粹’吗?‘潮流’能对上‘化雨’吗?国粹的意思指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最优秀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成就,是名词(国粹可算是‘专有名词’的范畴);联旌的意思是原指把多面旗帜连接起来联合一起,这是一种景况,可看作是表达一种状况的名词。‘化雨’的本意为适时的雨、又解作为长养万物的时雨,又比喻为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才是对联解释),是偏正关系的名词;‘潮流’的意思为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是偏正关系的名词。在平仄对仗协调方面,这副联是完全符合,‘国、联’两字以‘平水韵’来评定平仄声则为‘仄、平’。这楹联挂在楹联协会上,是体现表达出楹联协会本身作用的文化主题:要将楹联文化这个中国文化瑰宝传承并发扬光大。这联的意境和寓意是十分好,这联可称得上是臻品联。

2.刻在本山内一亭柱上的名联: 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可用横批:‘美在人间’。此联源自普深和尚题云南通海秀山清凉台联。)

大家也许会问:用‘神仙’回对‘山水’能对上吗?‘山水’可是物质或风景名词,‘神仙’则不是;而且在平仄声上‘人和天字同是平声、是和有字同是仄声、神和山字同是平声’出现了三处对不上。

3.林则徐题成都文殊院联: 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这副是集字联。据说:当时一老将解甲,赋闲在家,隐居林亭,而林亭是在大慈寺与文殊院之间。)

(完)

上一篇: 普及一下铜钱的意义和讲究
下一篇: 有缘人到此,富贵吉祥,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到你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