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任何人相处都不尴不尬不紧张的有效方法:竟然是这个!

147小编 181 2025-08-30

德国作家斯蒂尔写过这样一句话:

“在我们的生命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围绕着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感到幸福,不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感到痛苦。”

是啊,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烦恼,其实都来源于和人打交道。

我们总是试图维系好每一份关系,想给每一个人都留下好印象。

可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越是用力,就越难有个好结果。

你要做的是,从“心”出发,真正放松下来: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也不要太把别人当回事。

来源:视觉中国

你的不安,源于太过关注自己

作家金爱烂,曾在书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徐美英的女孩,从小到大,只要和人相处就会感到焦虑。

上学时,她担心同学觉得她笨,就每天拼命读书。

上班后,她害怕别人嘲笑她丑,又开始疯狂减肥。

……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她身边有其他人,她都会非常慌乱,还会下意识地观察周围人的反应。

但凡听见谁叹了口气,或者小声说几句话,她就开始不安,觉得人家一定是对自己有什么意见。

一次周末,有位朋友约她见面。

那天,她起了个大早,挑了几个小时衣服,又反复考虑要带个什么礼物。

最后,她选了一身非常紧的套装,和一双10厘米的高跟鞋,打扮好出门赴约。

那天天气很热,一见面,朋友随口抱怨了一句天气。

美英听到后,却感觉朋友是在借天气暗指自己穿的衣服不合适。

美英在心里反复琢磨:

今天穿的衣服是不是过于夸张了?这身打扮是不是看着很奇怪?

之后朋友和她聊天时,她也全程紧绷。

即使回家后,距离两人见面已经过去几天了,美英还在复盘自己当天的表现。

因为每次社交都是如此,渐渐地,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在人群中,美英就会变得非常烦躁。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焦点效应”

意思是:人们会高估他人对自身的关注度,认为自己是社交中的焦点,一言一行都会被人看到。

然而事实往往相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大部分人根本无暇注意他人。

你总是过度关注自我,苛求自身。稍有不慎,就开始无休止地内耗,把自己活成了一件易碎品。

但真相是,没人像你自己一样关注你。

你以为别人在评价你,其实是你在审判自己。

来源:视觉中国

越想给人留下好印象,结果往往越差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

如果非要去给所有人都留下好印象,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

前几天,重温电视剧《女心理师》,来访者莫宇的经历就让人很是唏嘘。

在公司,起初,莫宇觉得和同事们搞好关系很重要,对所有人都是有求必应。

放假时,领导叫他去公司加个班,他从不推辞。

工作中,同事们让他帮忙多做些事,他也不会拒绝。

可莫宇的迁就和付出,并没有换来同事的感谢,反而更不被大家在意。

同事们约好了下班聚餐,等他到了餐厅却发现一个人都没有。

后来才知道,大家临时换了地址但没人告诉他。

事后,有同事提起他没来,莫宇怕说多了显得计较,还找借口说自己前一天有事没去。

尽管心里委屈,莫宇隔天还是给每位同事都带了奶茶,而且还都是大家喜欢的口味。

当天晚上,同事们又开始约下班聚餐。

莫宇以为这次总不会落下他,还告诉家里人今天不回去吃了。

结果下班后他等了很久,这次大家连叫都没叫他。

最后,难以忍受这种心理折磨的莫宇,选择了离职。

《人间失格》中说:“无论对谁太过热情,都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费力的讨好,未必能换来将心比心,反而容易被人看轻。

尽全力满足别人的需求,也不一定会被人感激,甚至会让人觉得理所当然。

置顶别人的感受,永远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试着放下迎合讨好的心,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

“一个人在放弃给别人留好印象的负担之后,心里会格外踏实,也可以停止受累。”

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不满意。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当我开始接受自己,就开始被别人真正接受。”

来源:视觉中国

成年人的社交,要允许尴尬发生

曾看到一位网友发帖,倾诉日常的困惑。

她说,自己特别害怕冷场。

每次社交中气氛突然沉默,她就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她怕场面太尴尬,就会费尽心思找各种话题。

结果大多时候都是越说越尴尬,要不没人回应,要不就是回应后气氛更加微妙,还不如不说。

每当这时候,她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样的社交心态,也常常让她深感疲惫。

帖子下面的高赞评论写道:

“暖场是每个人的事,不要揽成你一个人的事。大家都是成年人,尴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喜欢交际的人来说,让大家热络起来自然无可厚非。

但既然本身就不善言辞,与其强迫自己去活跃气氛,不如干脆与自己和解,默默地待在角落就好。

曾在热播综艺《向往的生活》中,看到这样一个片段。

综艺的常驻嘉宾是一位前辈,有一期一下子来了9位年轻艺人。

前辈看了一下,礼貌性地跟大家打了个招呼,就进了厨房做饭。

吃饭时,他说出了心里话:“你们这一大堆人来,我跟你们也不熟,我没必要跟不熟的人非得瞎扯。所以你们进来跟我打招呼,我也没那么热情。”

有网友批评他“有些冷漠”,我却不这么想。

虽说场面略显尴尬,但其实在场的人都松了口气,至少大家都不用绞尽脑汁去找话题、伪装逢迎,也能更轻松自在一点。

成年人之间的相处,实在没必要过于敏感。

不知道要说什么的时候,沉默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要知道,让别人感到舒适,从来不是你应该承担的责任。

当你不再害怕尴尬发生,也就真正拥有了社交自由。

来源:视觉中国

荣格说:

“与其在别人面前假装完美,不如诚实面对内心的阴影。”

是啊,无论和谁相处,都不必踮起脚尖去维系关系。

凡事心宽一些,看淡一些。

人生寥寥几十年,不要在意太多,更不要为难自己。

停止讨好,停止标签。

最好的社交方式,其实是自洽。

作者:人亿。不要麻木,不要庸碌。

上一篇: 本省车检过不了,换个省份就“通关”?——机动车检测乱象调查
下一篇: 文博日历丨神话故事里的“扶桑”树找到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