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将至,“八月十四逢月忌,三个特点别大意”:分别指啥?
124 2025-09-01
●玄空风水巨擘:清代风水大师章仲山研究
【阅读提示】
本文以章仲山的生平为脉络,聚焦其作为玄空风水“无常派”创始人的理论突破与实践智慧,尤其通过“陈三益拜师”“林砚之入门”等师徒往事,展现其“术传于徒,道传于心”的传承理念。文中既解析“形理合一”“挨星公开化”等核心理论,也收录《地理辨正直解》《心眼指要》等著作的实践价值,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适合对风水文化、清代社会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摘要
章仲山(约1760-1830),清代玄空风水“无常派”创始人,江苏无锡人,活跃于乾隆至道光年间。作为蒋大鸿玄空学的重要继承者与革新者,他以《地理辨正直解》《心眼指要》等著作系统化“挨星诀”“正零神断验”等技法,更以“收徒传心”的方式延续学派命脉。本文通过考辨其生平脉络、拆解理论内核、梳理传承谱系,尤其聚焦“陈三益拜师”“林砚之入门”等师徒往事,揭示这位“江南风水活罗盘”如何以“术传于徒,道传于心”的理念,在传统堪舆学与近代社会转型间架起桥梁,其学说至今仍是玄空学派的核心范式。
一、生平考辨:从无锡布衣到江南宗师
章仲山的生平记载多见于门人笔记与地方方志,其生卒年据《无锡金匮县志》增补考证,约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年(1830),与《宅断》中“嘉庆二十三年(1818)勘察秦家宅”等案例时间线吻合。
1. 早年踪迹:从幕友到风水师
青年时期的章仲山曾为江南士绅担任幕友(幕僚),参与过漕运河道测绘,这段经历使其对“地形与气场”的关联产生独特认知。现存无锡档案馆藏《秦氏家乘》记载,他30岁时因为本地秦姓家族化解“针煞”(见《罗盘指处是乾坤》第一章)声名鹊起,此后二十年足迹遍布苏浙皖,仅《阴阳二宅录验》便收录其48处实地案例。
2. 收徒往事:两度传灯,各有因缘
(1)陈三益:渡口少年与半块桂花糕
嘉庆二十五年(1820)深秋,章仲山从秦家宅看完风水返程,在黄埠墩渡口遇暴雨,见十五岁的撑船少年陈三益将唯一的蓑衣让给避雨的老妪,自己淋得浑身透湿。章仲山问其为何,少年答:“我年轻,经得起冻;老人家淋了雨要出大事。”
三日后,陈三益被父亲领到章仲山宅前拜师。章仲山未考术数,只让他观察院中桃树:“此树去年结果甚少,何故?”陈三益绕树三圈,指着西北侧倾斜的枝桠:“这枝压着主杆,像被什么东西拽着,气不顺。”这番话正合章仲山“形僵则气阻”的理论,遂收为首徒。
入门第一课,章仲山让陈三益磨制罗盘,磨坏七块铜片才得一块平整盘面。“罗盘指针要正,先得人心正。”他指着案上半块干透的桂花糕,“十年前为潘家看宅,主人送金银我不要,只要这桂花糕——记住,我们挣的是人家的敬重,不是钱财。”
(2)林砚之:金陵残碑与手抄《宅断》
道光七年(1827)暮春,章仲山在南京秦淮河畔勘察老宅,见陈三益带了个十二岁的少年林砚之。那孩子在旁看罗盘时,竟能默记指针跳动的方位,还在地上画出简易八卦图。章仲山故意指错方位:“此井在离位,属火。”林砚之涨红了脸,小声纠正:“师爷,按罗盘刻度,应是兑位,属金,与正厅离位火相冲才生异声。”
当晚整理残碑,林砚之蹲在地上拓字,手指被碎石划破仍不停歇。章仲山问:“石碑已残,拓来何用?”孩子答:“字虽模糊,可都是先人的话,不该被土埋了。”这句话触动章仲山,次日便将手抄本《宅断》交给他:“先认字,再认罗盘——字里有前人的道,盘上有天地的理。”
收徒仪式极简单,章仲山取来两锭徽墨:“一锭给三益,他看宅重实证;一锭给砚之,你心思细,要懂‘墨香里藏乾坤’。”后来林砚之才知,那墨是歙县曹老板特制,墨锭上“心正”二字,正是章仲山亲手所题。
二、理论体系:玄空学的“破茧与重构”
章仲山的贡献不在于创立全新理论,而在于将蒋大鸿的玄空学从“天书”转化为“工具书”,其核心可概括为“三破三立”。
1. 破“理气空谈”,立“形理合一”
◎ 批判纯理气派:在《地理辨正直解》中,他痛斥“只论飞星不顾地形”的做法,举例“某宅排盘为旺山旺向,却因背靠断崖成绝地”,强调“峦头为体(地形),理气为用(方位),如人之骨与血,缺一不可”。
◎ 独创“气场验证法”:通过观察植物长势(如竹林倾斜方向)、器物状态(如罗盘指针异常跳动)判断气场强弱,这种“以物证气”的方法被后世称为“章氏观物术”。
2. 破“口诀秘传”,立“挨星公开化”
◎ 拆解“挨星诀”:将蒋大鸿时代隐晦的“三元九运飞星排布法”转化为“罗盘刻度对应表”,在《心眼指要》中明确“正神宜坐实,零神宜见水”的操作准则——如钱塘江畔住宅,逢下元八运(2004-2023)需让“东北正神位”靠山体,“西南零神位”临江水,此法则至今仍被沿海建筑参考。
三、著作解析:从文本到实践的桥梁
章仲山现存四部核心著作,构成“理论-案例-心法”的完整体系,其中多部附有师徒问答的批注:
《地理辨正直解》的核心内容是注解蒋大鸿《地理辨正》,驳斥“三合派”谬误,确立玄空学正统地位。其师徒互动印记体现在页边有陈三益批注:“师父言‘此书如磨盘,需日日研磨’,某今日始悟‘理气如磨齿,峦头如磨盘,缺一不可转动’。”
《心眼指要》聚焦“临穴实战”,详解“城门诀”“七星打劫”等高级技法,附手绘罗盘使用示意图。林砚之补绘“十二铜钱镇煞法”步骤图,旁注:“师爷在钱塘江边布此阵时,让某记潮水涨落时辰,言‘气场随天时而变’。”
《阴阳二宅录验》收录阳宅(住宅、商铺)30例、阴宅(坟墓)18例,标注“凶煞类型-化解措施-后续应验”。“淮水堤坝”条后有陈三益补记:“师父让某测水流速度,言‘水势如人气,急则生乱,缓则聚财’,此乃改弧形堤坝之由。”
《章仲山宅案附言》是门人整理的师徒问答录,含“如何拒绝为恶宅改运”“酬金应取多少为宜”等伦理讨论,展现其“收人心而非收银两”的执业理念,如“收秦家芝麻糖”“取胡雪岩玉佩”等轶事。
四、传承与影响:从晚清到当代的“章氏流脉”
章仲山的学说如江南水网,在不同时代衍生出多条支流,其师徒传承的“实证精神”与“人文关怀”尤为显著:
◎陈三益在苏州立足后,每看宅必带徒弟到淮水堤坝考察:“当年跟师父扛沙袋,才懂‘风水不是纸上谈兵’。”他延续“收实用之物”的传统,为贫家看宅收几斤米,为富户改宅则要其捐建义塾。
◎林砚之晚年在书院讲学时,常展示那本手抄《宅断》,书页间夹着半张残碑拓片:“师爷说‘残碑也能听书声’,真正的传承,是让老道理在新日子里活起来。”
19世纪末沈竹礽复兴玄空学时,在《沈氏玄空学》中多次引用“章氏师徒问答”,称其“如暗夜明灯,照亮玄空实践之路”。如今港台风水师仍以“章氏无常派”传人自居,其“形理合一”“心正盘正”的理念,仍是行业公认的准则。
五、争议与启示:一个宗师的多面镜像
章仲山收徒时的两则轶事,恰能回应后世对风水术的质疑:
◎有人问:“若遇恶人重金请改运,如何应对?”章仲山对陈三益说:“当年拒绝为盐商改‘偏财局’,他派人威胁,我便带徒弟去其宅前种树——树能挡煞,更能醒人。”后来那盐商因贪腐入狱,印证了“心邪难改运”的道理。
◎林砚之曾问:“洋人建筑不讲风水,为何能成?”章仲山带他看外滩教堂:“你看其朝向正对来水,只是尖顶太锐——他们不懂风水名,却逃不过天地理。我们学的不是术,是天地规律,哪能分中外?”
这种超越门户之见的智慧,使章仲山的学说至今仍具生命力。正如他给徒弟们的临别赠言:“罗盘会老,技法会变,但‘顺应天地,端正己心’八个字,永远管用。”
◆结语
章仲山的一生,如他亲手磨制的罗盘:铜面刻着天地刻度,指针连着人心向背。从陈三益磨坏的七块铜片,到林砚之拓印的残碑文字,从秦家的芝麻糖到潘府的桂花糕,他用收徒传艺的方式告诉世人:风水不是神秘的咒语,而是“人与天地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
如今,他的徒弟们早已远去,但那些被师徒三人调整过的宅院、堤坝、学堂,仍在江南大地上呼吸——钱塘潮依旧拍岸,淮水帆影仍在流转,府学的书声穿过竹林,像在重复章仲山当年的话:“能定乾坤的从不是罗盘,是握着罗盘的那双手,与那双手背后,端正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