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 第24回

147小编 74 2025-09-01

孝 义 戏 曲 评 话

第 二 十 四 回

三部曲再创风流姐妹

两获奖省城大展英姿

诗曰:

编戏之功全在磨,

锲而不舍细雕琢。

黄金搭档配合著,

逐浪高潮奋扬波。

列位看官,戏剧艺术创作者,一旦到了小有成就,意欲再显身手,一发而不可收的程度;一旦到了欲罢不忍,欲为难能,陶醉其中的时候;一旦到了登堂入室,渐入佳境,徜徉于戏曲艺术之宫的境界,那便该是入迷着魔、心心念念,日夜难以安宁的了。《风流父子》一举成功,众口皆碑;《风流婆媳》虽然几经挫折,但终而立于舞台;能不能再“风流”一把,著成“风流三部曲”,在孝义、吕梁、山西,乃至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一展芳姿,占一席之位呢?虽然不敢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作家巴金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相比,但孝义、吕梁的小编剧们,经过努力,总可以编创出自成系列的“风流三部曲”吧!

这是一个大胆的创作设想!

也是一个梦寐以求的艺术夙愿!

更是一个困难重重、难以实现的难题!

此时,当年合创《风流父子》的四位编剧,已经四离五散,再难往一块凑合了。梁镇平改行到了医务界,正兴致勃勃地建设县人民医院;可怜的临时工田瑜亮,因身患糖尿病并发症无法医治,英年早逝了;颇有编剧天才的霍锁昌,因戏剧不景气,无以维持生计,而“下海”经营焦化厂去了。唯一还沾点儿戏剧边儿的梁镇川,在吕梁地委宣传部供职。完成第三部风流戏的希望在哪里呢?

孝义碗碗腔剧团呢,此时正处于每况愈下、内外交困的境地。短短三四年中,接连换了几任团长。演员们改行的改行,跳槽的跳槽,有的支起了台球案子;有的做起了小买卖;有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去给红白喜事“捣鼓”赚钱。剧团虽然勉强度日,但随时存在摊痪、解散的危险。

这正是:

艺苑凋零枝叶枯,

苟延残喘危机伏。

意欲再谱风流韵,

缺臂少腿难登途。

然而,只要“戏心”不泯灭,就有希望。到1996年6月份,情势确有了些转机。就在这一年的6月18日,时任吕梁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梁镇川,被吕梁地委任命,兼任吕梁行署文化局长,“入主”吕梁地区文化大楼,走马上任了。早在得知可能担任文化局长时,梁镇川便用半个月时间,苦心孤诣,日夜加班,创作了七场现代戏《风流姐妹》。或许可以这样说,梁镇川之所以同意担任吕梁行署文化局长,意欲执掌全区文化大权,续创第三部风流戏,完善“风流三部曲”,就是他的意图之一。

应该说,初稿《风流姐妹》不够成熟。这个根据周克芹小说《果园的主人》改编的本子,只能当作一块“敲门砖”而已。梁镇川深知,单凭自己一个人的能力,要成就第三部风流戏,尚有一定的难度。要完善这部戏,最好是和当年的搭档霍锁昌再度全作。可是,霍锁昌正在孝义梧桐乡的李恒焦化厂当着经理。他为一家生计正全力以赴地搞焦化挣钱,哪有心思再坐下来,爬格子,搞什么戏剧创作呢?梁镇川也深知,“霍溜子”(霍锁昌的小名)素有戏剧创作的天赋,善构戏,鬼点子多,农村生活熟悉,且艺术创作的情愫并未泯灭,只不过是为生活所逼,暂时搁笔“下海”而已。只要激起他的创作热情,“风流三部曲”的诱惑力,还是能把这个“戏油子”召唤回来的。

于是,梁镇川“三顾茅庐”,来了个“三请诸葛亮”。第一次是将自己草创的《风流姐妹》初稿送到霍锁昌手上,请他阅审、指点,这是“投石问路”;第二次登门拜访,是征求意见,多方游说完成这部戏,构成“风流三部曲”的重大意义,这是“引诱加盟”;第三次为解除霍锁昌“焦化厂工作离不开”的讬词,亲自找焦化厂老板李恒,为霍锁昌请了半个月假,小车打在家门口,这是“绑架上山”。

创作《风流姐妹》的工程开始了。在吕梁行署文化局下属的吕梁影剧院附设的“兴隆楼饭庄”,为霍锁昌安排了食宿之地。梁镇川在兼顾文化局工作之余,同霍锁昌一起,昼夜加班,一个心劲儿投入创作之中。

当时,吕梁地委、行署首创的“拍卖四荒”(即向农民拍卖荒沟、荒山、荒坡、荒滩),作为农村改革的创举,风靡全国。国务院、国家水电部在吕梁召开了“全国拍卖四荒现场会”。霍锁昌、梁镇川几次推翻了剧本的构想,最后确定,将《风流姐妹》设置在拍卖“四荒”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剧情也便顺着这条思路编出来了。大凤、二凤姐妹俩在城里承包酒店发财后,姐姐大凤购买荒山、荒沟三千亩,立誓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妹妹二凤却要在城里承包娱乐总汇,定要富甲一方。为此,姐妹俩发生了矛盾冲突。大凤的未婚夫虎娃从商学院进修回来,力主大凤退掉荒山、荒沟合同,共同进城经营酒店;二凤的男朋友、农学院毕业的杨双龙,却又竭力支持大凤治理四荒。爷爷柳老犟怕当“地主”反对大凤购买荒山。父亲柳旺生也怕购买荒山赔了本。于是,一场风波在这个普通农家掀起。

六场大戏一场一场构写出来后,为创作一段幕前主题曲,两个人整整憋了三天,写了废,废了再写,唱词怎也不如意。《风流姐妹》反映的是柳大凤一家三代人的恋土情结,开场主题曲应该在山水田土上做文章。—天,随手翻阅《词韵新编》,启发思维。“灰堆辙”里的“水、穗、嘴、腿”等字映入眼帘。顿时,脑海里涌现出了“山山、水水、果果、穗穗、腿腿、嘴嘴”—连串儿的叠词

来。呵呵,何不写—首儿歌呢!于是,精心构思,几经捏弄,写出如下几句:

东山山土土西洼洼水,

捏成俺孩孩儿的毛腿腿。

南梁梁果果北坡坡穗,

喂饱俺孩孩儿的小嘴嘴。

写完之后,仔细玩味,不禁拍案叫绝!怎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词句呢?就它啦!从大地方位上说,唱词中写到“东、南、西、北”;从自然环境上说,唱词中写到“山山、水水、土土、洼洼、梁梁、坡坡”;从土地收获上说,唱词写到“果果、穗穗”;从人生的成长上说,唱词写到“土土水水捏成毛腿腿”,此谓之“生”,“果果、穗穗喂饱小嘴嘴”,此谓之“长”。从艺术手法上说,叠词连用,充满儿歌特色,以小见大,短短四句、三四十字,紧紧围绕“土地”、“人生”,从生到长,艺术地摡括了人生离不开土地、山水、果穗的大主题。

这四句儿歌,经省歌作曲家孟只争谱曲,孝义碗碗腔剧团李锦云伴唱,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当大幕徐徐拉开时,天幕上是爷爷、孙女在大山里玩耍的剪影,随着优美的儿歌唱起,给观众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欣赏兴趣由然融入剧中;且这段儿歌旋律贯穿全剧,给观众以巨大的艺术感染。

像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我特别偏爱自赏这四句儿歌。近年来,不时欣赏吟咏,总觉得四句有点太短,且意犹未尽,想再加几句,经常搜索枯肠地想称心如意的句子。几经思考,又捏凑了四句,形成如下—首儿歌:

《毛腿腿、小嘴嘴》

毛腿腿,小嘴嘴,

一辈辈离不开果穗穗。

小嘴嘴,毛腿腿,

毛孩孩生长一辈辈。

过后细品续加的四句,觉得语言艺术风格一致,意思延续性较強,不仅使这首儿歌更加完美,而且更明确地咏叹了“一辈辈离不开果穗穗”的人生主题;也揭示了依靠田土山水果果穗穗生长一辈又一辈的人生哲理。真可谓是“儿歌一曲唱人生”哪!

好在全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音乐文学期刊《词刊》慧眼识珠,2016年第5期刊发了这首儿歌。回想起来,20年时间,8句歌词,不足百字,几经吟咏,方得认可。文学艺术创作真是“一把辛酸泪”,“甘苦寸心知”啊!

有点走题了,还回到戏上。时任吕梁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周振义,做为总策划,对《风流姐妹》倍加珍爱。他不仅出谋划策,为剧本提供了颇有戏剧性的细节,而且亲自主持召集吕梁地区的戏剧专家研讨剧本,还亲自带队到山西省文化厅,邀请省城戏剧专家,为剧本把脉会诊。后来几经修改,《风流姐妹》终而成型定稿。

当是时,孝义市委、市政府针对碗碗腔剧团的困难境况,提出“财政保生存,艺术求发展”的新思路,解决了剧团在职人员80%和退休人员60%的工资,不足部分由剧团演出补足。在剧团整顿的同时,市委又让市文化局副局长宋联湘担任了剧团团长。宋联湘是碗碗腔著名演员张建琴的爱人。这样,主演张建琴的爱人带团,张建琴又是“风流三部曲”的主演,夫妻密切配合,剧团大有起色。市政府拨出专款用于投排《风流姐妹》,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1996年冬月,吕梁行署文化局长梁镇川精心策划,举办规模宏大戏剧调演,专门为《风流姐妹》提供精彩亮相的平台。《风流姐妹》位居此次调演的九个剧目之首,荣获了多项奖励。

1997年,山西省举办全省戏剧选调比赛,《风流姐妹》荣获综合大奖,位居榜首。同年,《风流姐妹》又荣获了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

此时,距《风流父子》首次亮相的首届“吕梁杯”戏剧调演,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这正是:

十年一场风流梦,

父子婆媳姐妹情。

终成正果缘何意,

着著追求血汗功。

(下回待续)

上一篇: 风趣对联90副:看山 山已峻 ;望水 水乃清
下一篇: 登上热搜!这些顺口溜火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