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自然?非也!古玩灵异与气场玄学的科学解析

147小编 191 2025-09-01

文/凤凰

—— 【·引言·】——

作为小编的我,近期由于家里的些许琐碎事情(这里不做赘述),备受困扰。作为布尔什维克的忠实追随者而言,是铁铁的唯物主义者,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

但是,很多发生的事情的确很难理解和解释。于是上网检索了大量类似的文章,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无意间读到了一篇高质量的推文,得到很多的心得。

于是想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大家,如果您也有类似的疑虑,希望能帮到你。

—— 【·正文·】——

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听到一些的关于“灵异”、“气场”等相关的说法和议论。有的还是自己亲身接触过的

在古玩圈呆久了,每天都接触古人的东西,难免会遇上一些灵异事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

曾经有位知名记者在采访一位收藏圈大佬时就出现了很奇怪的事情。而且采访之前,就有同事提醒道:“大佬家里有很多高古玩意儿,气场很强,很多‘气’不足的人来这里都hold不住。

采访当日,记者刚到现场,鼻子开始喷嚏不止,只要一离开房间,鼻子立马没事儿

当大佬拿出一件马家窑带象形文字彩陶的时候(马家窑彩陶文字是目前中国最早可释读文字

大佬家里养的两条活力十足的史宾格猎犬(这种犬一般作为警犬使用)突然安静下来,远离并趴在沙发下面不敢动。奇怪,难道真的有“气场”一说?谁又是灵异事件“重灾区”?

大佬正在清理马家窑带象形文字彩陶,远处不敢“轻举妄动”的史宾格猎犬

有种说法:“历史久远的古玩,毕竟躺在土里时间长了,被挖出来,自然而然带着一股‘阴气’

把古玩往家里带阴气会把家中的阳气冲没了

而收集高古之人有两种,一种是阳气旺盛之人,能镇得住古董带来的‘阴气’;另一种则是‘阴气’十足,与这些古器物同属一脉。

家有10种东西必破财,家里忌讳摆放的东西(再穷也要扔)

猛地听起来,似乎很合理有道理,但这也太像小说中的情节。小编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文物灵异事件”的文章。不搜不知道,原来网上有很多人都在发文探讨关于“灵异事件”的话题。

提到这里,不禁让我们想起曾经的天涯论坛,而这些描述灵异的画风像极了80后爱逛天涯的《莲蓬鬼话》,90后爱看的《猛鬼故事》。天涯论坛没落之后,唯独这个版块还在持续更新

中国人自古信风水,这和我国悠久的历史息息相关,尤为突出的,就是玩古收藏这一领域。通过大量民间文献以及网络上的推文,文物灵异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民间说辞,另一种则是事实发生。

第一类发帖大多都是古玩中的小物件儿,或算不上什么古玩。发帖的人大多也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一番检索,发现玉石成为这一类的“灵异事件重灾区”。比如“养玉皮肤变好”

“姥爷有个旱烟袋,烟嘴是玉质的,盘活了里面成人形”

“玉养人会替主人挡灾,50岁老太楼梯摔下玉碎了,人没事”,这类故事多为个人,所以真实性比较难确认。

豆瓣、天涯、知乎上关于灵异的故事

另一部分灵异事件的“受害人”认为罪魁祸首则是文物的气场。他们认为文物比老祖宗年龄还大在辗转过程中沾染了很多煞气,落到谁手上,谁就厄运连连,进而遭遇一系列灾祸。又或者出土文物阴气重,会让人产生身体不适,例如痛哭、流鼻水。如果是帝王的东西,它的气场甚至还能镇住动物。

豆瓣、天涯、知乎上关于灵异的故事

著名藏家马未都,也曾在凤凰卫视出品的著名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中谈到过:“有些东西你就不能往家里搬,有些东西你不了解,你没办法解释,你叫它迷信也没关系,毕竟迷信也是一种信仰

在这几分钟里,马未都还提到他的朋友在家里摆放了大型古器物,结果“镇”不住,遭了大难主持人也讲到生坑的东西不要碰(生坑:文物术语,指的是古器物刚出土未久),那些流传有序,被前人把玩过(熟坑),这样的物件才有人性

当然这样严谨的问题,怎么能只听网络上的一面之词呢。说到文物,除了藏家,另一批经常接触的人就是考古学者们

考古是一门科学考古工作者大多都是唯物主义者,不会相信什么灵异事件,也没有特别的禁忌。于是我再加搜索,并了解了一些考古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些思路。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对文物的无知,导致谣言四起

“古董有磁场,但不是气场”

在考古学科里,有一项是利用古董研究地磁场的学科,叫考古地磁学

这门学科也是有科学依据的:主要是对考古地点发掘出来的一些古遗存(烘烤过的砖、瓦、瓷器、陶器、烧土等)进行磁学方面的研究

它主要的研究任务是追溯历史时期和史前时期的地磁场强度及方向的变化特征,同时也为判断古董的年代提供依据

部分用于考古磁学研究的古董照片

另外,针对珠宝、水晶拥有能量磁场,可以给人带来转运的说法,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水晶本身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但“水晶的磁场能量影响人”这种说法,最早是从台湾流行起来的一些所谓的占星师,为了让信徒为自己的学识变现,所以经常高价出售一些水晶手串、水晶球。

人们对文物产生了迷信,主要是因为无知,知识太少,又渴望改变现状,只好求助于鬼神之说。每个人的想象力又无穷大,一传十,十传百。传的次数多了,似乎变得似是而非了。

而古玉之所以是灵异事件的“重灾区”,自然是因为玉是墓主人贴身的随葬品。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金缕玉衣,就是用金丝银线将一片片的玉拼起来做成的衣服

除此之外,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耳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意思就是堵住这“九窍”能够让死者的精气不再外漏,可以让死者的尸体不腐朽。

南越王赵昧的丝缕玉衣,头顶圆形玉璧,它的用意可以理解为供死者灵魂升天。

此外,还有一种对玉的误解自清朝盛行至今,那就是血沁玉

清代玉器收藏家把这种红沁的古玉叫血沁,他们认为血沁是尸体腐血沁入玉中而成。所以很多人把这种玉视为不吉利

但是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在现代科学检测和试验下,古玉上的红沁是由土壤中铁元素或者陪葬品中的铁质物氧化分解沁入玉体。一般常见的血沁都成暗红色或红褐色,这都是铁元素致色!

2019年西泠印社拍卖,西周·朱砂沁异形陶质桥梁币一组六枚

从某种意上讲,文物是开启历史的钥匙。再者,气场,应写作“炁”场中国哲学和道教中常见的概念,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

虽然从物理形式上讲,我认为没有什么所谓的气场存在,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情感方面,在精神层面,气场是存在的

从这一点来说,考古工作者们也这样认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摄影师赵镇在国家宝藏里面这样说道:“我在拍摄兵马俑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的呼吸,那一刻,他不再是个陶俑,而是祖先,是一个个的人。

在很多人眼里,文物或许只是祖先留下来的的遗物,千篇一律,毫无生机,甚至生涩难懂

但在文化工作者心中,那些暗淡的颜色绝不是冷冰冰的,都是有温度,有血脉,有生命的

赵震拍摄到2000年前的工匠在兵马俑留下的指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也就是说,科学和宗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而二者的关系又极具微妙。而人类对于未知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科学这一词语的出现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们开始探索世界和自身,‌采用了一个新的名称来描述这种探索,‌即“philosophy”(‌哲学)‌,‌由希腊词“philos”(‌意为“爱好…‌…‌的人”)‌和“sophia”(‌意为“智慧”、‌“知识”)‌构成。‌

这种探索不仅限于伦理学或道德哲学,‌而是扩展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包括宇宙和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探索逐渐发展,‌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从这里我们就不难解读出,为什么说:哲学是所有学科鼻祖的说法了

在中国,‌科学一词的使用历史较为复杂,‌早期“科学”作为“科举之学”的略语出现,‌但在近代以前大多指“科举之学”。

宗教的话,相信不用多说,它由来已久。所以它对人类的思想生活影响颇深。一提到宗教很多时候都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东西和说法,即便传统的宗教亦是如此

一些说法流传民间后,传来传去就传的神乎其神了。起码有一点要明确,所有的学说,流派,亦或是主义、宗教都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传播正能量的。(那种,不在其列。都懂啊)

科学,或者更具象的说成科学现象,它的规律、原理、根源等等是真实存在的。“古之圣人”为何称之为圣人?不是他能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他们平时的生活跟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不同的是~他们善于总结自然现象的规律,然后加以研究,进而成为自己的理论。通过不断地推理和广泛的应用,造福后代。

从上边引用的爱因斯坦所对于“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描述,我们应该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了。

宗教,从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由来已久,也根深蒂固而科学理论的概念滞后很久

宗教,大多是古之圣贤,造就出来的经典学说其中很多理论不乏现代科学的缩影

很多世界近代科学家就是借鉴,总结了他们理论的规律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打磨和实践,形成了现今比较成熟的科学成果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冷静的思考回忆这一问题或事件的发生过程,然后,先不说科学的,起码做到客观的去分析一下,再参考一些网上的专业理论,很多事情其实就不是事情了。至于,古物或者金石玉器,我们也要正确的去看到他们。

—— 【·结语·】——

文物是开启历史的钥匙,每当我们把玩一些自己喜欢的古玩,又或是去博物馆看展看文物,那是因为他们好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人类文明大门。但是这个门要是没人触碰它,它就不会开启

当它开启的时候,你能够被它带到它所诞生的时代,所有这些古老物件,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能力。

我们通过观看它、碰触它,仿佛看见以前的工匠在制作、在使用它这种感觉打破了时间跟空间的界限,我们可以去想象祖先的生活,跟祖先产生互动

这些就是我们的历史底蕴,是我们的敬畏和热爱

我想,这就是文物的气场吧

本文章引用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别举报,可通知下架

上一篇: 家装风水第二板块:压制厨房凶煞风水的妙招(二)
下一篇: 中国人建房总爱“坐北朝南”:隐藏着老祖宗的生存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