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风水 城市风水之石狮(周易预测)
132 2025-09-01
由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轮值主编的《上海土地》杂志2025年第二期(总第194期),主题为:沪派江南特色风貌营造。近期,将陆续发布该期主题文章,敬请关注。
沪派江南特色民居村落
风貌保护调查
陈 琳 胡 芸 王颖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市委主要领导在《关于传承江南民居文化,加强上海特色民居村落风貌保护发展工作的情况》上的批示精神,以保护上海乡村传统文化、珍惜乡村空间特色和肌理特征为导向,开展上海特色民居村落现状调研普查工作。
通过调研普查,提炼上海乡村地区风貌特色,识别村落形态和空间肌理;发掘上海乡村地区历史沿革、地域文化和建筑文脉;传承蕴含在乡村建筑及传统农耕中的中华智慧和文化遗存;以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生态郊野为目标,全面提升上海郊野地区的人居环境。
1调查工作概况
调查范围覆盖全市1559个行政村,聚焦规划保留(保护)村927个,开展乡村聚落和传统民居全面普查,重点关注乡村聚落和传统民居,深入挖掘具备本土特征的典型聚落和传统民居。
针对村域空间、聚落肌理、建筑特征以及蓝绿自然格局等要素开展重点调研。同时,关注历史沿革、匠作流派、乡风民俗、文学艺术、饮食节庆等非物质文化要素的调查。
根据上海地理格局演变特征,从空间区位、自然格局、历史文化等差异性,提炼形成本市不同地区有识别度的“沪派民居”文化意象表达,并明确对典型村落和传统民居修缮保护或流转置换再利用等保护措施,形成保护目录。
在乡村风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提炼上海乡村地区传统文化基因,以及蕴含在乡村传统建筑、乡村村落以及传统农耕中的中华智慧和文化遗存。有序推进特色民居村落风貌保护发展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
2调查内容
2.1 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
江南民居文化是上海乡村风貌的历史基底。传统民居建筑营造一般受地域、气候、材料、工艺、流派等因素影响而形成地域性特征。上海乡村在历史上地处江南文化区,江南民居文化构成了上海农村风貌的基底,如聚落景观层面的水乡格局、建筑层面的圆角山墙和白墙黛瓦等,形成了其风貌的基本特征。
海派建筑文化是上海乡村风貌的特色基底。城市的海派建筑文化为上海乡村注入了独特气质,中西融合的洋楼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出现在上海乡村地区,成为地方独有的民居风格。近年来,前沿时尚的现代建筑亦随民宿等旅游功能而进入上海郊区乡村,并与传统民居文化融合,使农村风貌进一步呈现多元化特点。
田园景观、聚落形态、建筑风格、文化特征是上海传统民居文化的构成要素。江南水网地区的传统村落大多枕水而建,水田交织,景观层面形成“水-田-林-塘-村”的同构格局。聚落形态上一般以河洪、道路为主线,呈一字型或鱼骨形排列,或以原宅村为中心呈团型散落布局。民居风格以江南地区常见的三开间双坡顶民居为主,一至两层。社会人文方面同样具有江南典型的民间信仰和文化礼俗。
图1 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图
2.2 调查关注要素
基于对上海传统民居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的认识,本次调研基于对立足上海大都市乡村区位优势,重点聚焦历史文化名村、风貌特色村、传统村落和规划保护村等区域,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建筑元素、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等特点,明确调查重点关注村域空间、聚落肌理、建筑风貌和文化特征。其中村域空间要指村庄与田水路林等田园景观的格局关系和演变趋势。聚落肌理指按聚落规模和形态,村庄可分为点状、带状和团状等;分析建筑群体与水和路的关系,如呈一字型或鱼骨形排列,或呈团型散落布局;重点关注村庄内部特色场景,如古河道环境、古树周边环境、古桥古塔周边环境等。建筑风貌指建筑的平面布局、结构体系、材质色彩、屋面立面和细部构造等。平面布局包含一字型、凹字型和口字型等;结构体系指建筑的结构形式,比如木构体系等;材质色彩包含砖作、木作、瓦作和石作等材质,以及青、黑、褐、竹木自然色、白粉墙等色彩;屋面立面包含硬山、悬山、歇山、四落撑、披屋等屋面形式,以及人字形硬山、马头墙、观音兜等山墙形式;细部构造包含墙门仪门、砖石木雕、花砖漏窗等。文化特征包括历史沿革、匠作流派、乡风民俗、文学艺术、饮食节庆等非物质文化。
3问题剖析
3.1 田园景观辨识度日减
上海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整体呈现出“凭江临海,河湖浦荡,九峰多泖、水乡田园”的江南水乡风貌特征;既有鲜明的江南水乡印记,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主要受到四个文化微区域背景的影响,形成了上海乡村地区四大文化圈,即冈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兴文化圈、沙岛文化圈。以青西地区为例,属于冈身松江文化圈,水体呈现出湖群岛田的景象,大面积湖荡地区、纵浦的优越生态环境,使青浦的水系面积、水网密度都居于上海首位。湖荡密布之间,形成了圩田米粮生产的自然地理环境,令本地水乡特色相比较其他依水而建的村镇,水文化特征更为突出。江南地区传统农业以水稻、桑蚕、虾蟹养殖为主。但目前正面临着乡村田园风貌特色和边界逐渐模糊,“去乡土化”“去生态化”特征渐显,失去认同感。
主要原因。(1)种植类型的改变。由于近代上海城市人口激增,对农副产品需求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对种类和数量也出现较大变化,为跟上市场需求,种植业开始转产,蔬菜、果木种植逐渐增多,成为都市的蔬菜、副食品集散地。(2)生产模式的改变。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现代农业多采取大棚种植,灌溉水渠和农村道路大量采用硬化面层,绿化方面大量移植城市绿化树种,使得乡土气息缺失。
3.2 聚落肌理影响较大
上海的乡村聚落大体坐北朝南,但在小环境下朝向有细微差异,顺应河道、湖泊自然走向。聚落紧邻农田,内部建筑布局在土地权属、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需求的共同影响下自由错落,建筑之间有晒场、菜地、花园花圃、竹林树林等用地使得聚落空间整体疏密有致。以崇明为例,村庄聚落的风貌肌理呈现典型的沿水渠、道路、农田有规律分布的特征,可分为四类:(1)沿水渠单排或双排展开,这类是最基本的村落布局原型,多见于聚落形成初期,水系及其与农田的关系是主导这一时期聚落形态的主因。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沿南北向水渠(多为主干河流)双排展开和沿东西向水渠(多为支渠)多排展开,这种规整式的布局占据崇明村庄聚落的多数;(2)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展,在线型聚落的基础上,沿支渠横竖平行扩展,形成诸如“X”、“艹”、“日”、“丰”、“十”、“十十十”等聚落形态,此类村庄规模较大,水系和道路主导聚落形态的形成。(3)1970—1980年代的新建聚落,相对较集中,中间是民居,外围大片农田,形成田园一体的村庄聚落形态;(4)“线型+集聚”的组合聚落形态,大多为近年新建的新农村安置房。此外还有岛屿边缘,因特殊的地理形态而形成的不规则的村庄形态。比如岛屿南部因涨落潮冲击形成的堤上村落,农宅沿堤路条形分布,呈现一片农田、一条堤路、一排房屋的格局。但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水乡聚落的格局和肌理被打破,乡村聚落成为现代城市的附庸,传统聚落形态难以辨识。
主要原因。(1)交通方式改变。原有村落水网在开发当中逐渐衰退以致最终消失,可见水网格局在村落的空间构架中的作用的逐步消弱,道路渐渐发展成为组织和营造村落空间格局的主要轴线。空间格局也由原来依附于水体的自然灵活变为由道路建构而成的规整和有序。(2)外部环境影响较大。90 年代,由于外来人口的猛增,村落建筑增量迅速变大,内部空间肌理日益密集,且随着工业建筑的混入,体块趋于多元且混杂,村落外围肌理也经历了由空旷到充实的发展过程,由原来的农田发展为大体量的工业建筑群。这种情况近郊乡村则更胜,村落由原本的线性肌理变为大体量的体块散布肌理。随着近些年工业用地减量化,程度有一定的缓解。(3)集中居住政策的影响。2005年以后,上海由于三集中政策的实施,郊区居民不允许私自建房,而全部集中拆迁至新建的几种居住小区,形成郊区的居民的一种新型“村落”形式。(4)村落结构的变化。经历的90年代初的外来人口迁入高峰,原有传统乡村以宗族组织和地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内部社会结构已被彻底打破,内部社会结构出现了本地和外来人口两个不同的组织系统。
3.3 建筑风格较为杂乱
上海内溯太湖流域,同时又是西方各国经海路进入中国的重要口岸,中华传统文明在乡村地区遗存丰富。整体风格上,“冈身线”以西地区呈现水网密布、村落集聚的江南水乡格局,村宅建筑风貌和村民美学认同均为“粉墙黛瓦”,即墙体以白色为主,屋面一般为小青瓦悬山或硬山,如青浦、嘉定、松江和金山。“冈身线”以东地区的传统江南韵味逐渐减弱,部分传统建筑体现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设计理念,主要特征是在传统风貌民居局部点缀西方建筑装饰,如老虎窗、圆山花等;2000年前后翻建的民房以现代风格居多,混杂欧式元素,建筑色彩多元(屋顶多为红色、蓝色等),如浦东和崇明。 结构体系上,2000 年后建造的民居,以独栋3层混合结构为主,建筑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材质色彩上,较传统的黑白色系出现新的多种色系,主要以仿欧式风格为主,墙面以瓷砖贴面为主。屋面立面上,坡屋顶组合以小青瓦和机平瓦双坡顶为主,颜色有黑灰色系,蓝色系,红色系等。立面大多为人字形墙面。目前呈现出江南水乡特色缺失、建筑风格整体杂乱的情况。
主要原因。(1)审美认知不足。村民和基层政府对乡村风貌保护的认识不足,缺少审美和文化传承的认知。村民自建行为多对城市建筑风格的粗劣模仿,且在建造中只着眼于自家民居,并不会考虑与环境的关系,也不会考虑当地的传统审美趣味,所以便出现了罗马柱可以和马头墙混搭、小洋楼可以和小桥流水共存的景象。(2)乡村风貌的管理和引导缺失。上海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过程中,更多聚焦于中心城的建设发展和历史保护工作,客观上对于乡村地区风貌保护工作关注不足。乡村风貌的管理引导以及配套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不够。以青浦区为例,2020 年各乡镇街道都出台了“一镇一方案”,对乡村民居的户型和外立面提供了设计图纸,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普遍出现“长高长胖”、整体风格与设计图纸不符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未按图施工。这跟政府管理手段单一和管控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村民更关注个人空间利益最大化,在建设上的艺术考量欠缺。(3)受工业文明冲击大。传统建房的材料,像木材、夯土、青瓦、青砖等,因为资源有限,不能大规模使用,而钢筋混凝土、铝合金门窗、涂料等新材料,在设计、使用中又没有很好的与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我们近30年来大量建设了一些几不像的民居。村民在修缮和改造民房时,采用的建筑材料与传统乡村民居不相符,破坏了自然、和谐的乡村风光。例如使用彩钢板屋顶,大面积的纯蓝、纯红、纯黄颜色破坏了农村风貌环境。还有很多村民,由于瓷砖便宜、好用,把大量把瓷砖贴到建筑外立面,跟周围环境很不和谐。一些地方仅仅在正面上贴上了瓷砖,侧面还是清水砖墙,更加难看。瓷砖贴得并不牢靠,一段时间之后脱落,造成立面斑驳。
3.4 文化遗产难以接续
社会人文视角的乡村风貌主要包括农村社区活力、人际之间的联系及和睦状况,也包括乡土的建造工艺、戏曲、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展现。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乡村正面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接续困难和传统习俗维护艰难的境地。
主要原因。(1)空心化、老龄化明显。虽然乡村社区的人际关系总体和睦,但当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劳动力向城市单方面流动,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从而造成乡村年轻劳动力急剧减少,乡村人口结构空心化、老龄化明显,并有大量留守儿童,传统的乡村社会正在解构,社区活力总体低下。(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接续困难。传统的乡土建筑每隔一年或者几年就要进行维护翻修,老龄化加剧了家庭劳动的难度。历经千百年的乡土技艺和习俗正面临中断的危机。乡村风貌缺少了社会人文风貌的支撑,其“乡愁”的展现也将逐渐失去其乡土的特色。
4对策建议
4.1 规划引领
坚持“文化引领、特色传承、乡土风貌、规划先行”,编制制定本市特色民居村落风貌保护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空间结构、设计理念、分期实施安排和近期重点任务等内容,在风貌提升、建筑修复、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活化路径等方面形成分片区空间方案和政策举措,为各区开展风貌提升和规划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根据普查结果和专项规划,分区厘清本土传统民居点位布局、聚落肌理和保护现状,分类提炼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形式、立面体量、材质装饰等建筑元素,把握村落风貌特征,延续乡村生态肌理,形成区域景观结构,营造风貌景观节点,强化“点-线-面”要素设计关系,研究制定形成江南“沪派民居”设计指引。
图2 试点乡村风貌单元分布图
4.2 试点先行
聚焦“沪派民居”相对集中连片区域,在全市各涉农区范围内选取10个以上片区,以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开展乡村风貌保护发展试点行动,制定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行动目标、试点区域、实施内容、计划安排、政策路径和保障措施。统筹开展历史遗存保护修缮,促进整体风貌改造提升,挖掘传统村落民居历史价值,聚焦历史要素系统整理和区域联动,集中布局实施风貌更新和功能活化,加强现代设施与典型村落民居建筑协调发展,逐步彰显乡村空间品质、发展活力和本土文化影响力。
4.3 文化复兴
乡村文化的复兴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和战略意义。上海乡村本身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质,拥有丰富的古树、古桥及传统历史要素,这些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标志,是一种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质朴隽永、异彩纷呈的文化宝藏,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上海乡村振兴发展的历史记忆和地方文化之本。
承兴文脉,积极活化利用乡村文化遗产。以充分挖掘梳理非物质遗产、传统手工艺、农耕文化、民俗民风等为切入点,积极活化利用上述文化活动的历史场所和空间,构筑江南文化为主体的上海乡村文化品牌。鼓励进行拓展和创新,结合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营造出展现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提供传承学习展示和销售的机会。
“文化+”打造,传统人文和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传统手工艺变成时尚元素,让古树庙宇绽放新的美丽,培育出新的乡村产业形态。如在崇明竖新镇仙桥村的“设计丰收”,由设计学院学生将大棚转变为多功能公共空间,孕育并提供田头咖啡、手工艺品、以及教育住宿等时髦设计,在空心化的乡村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社区,被称为崇明的“田子坊”。
艺术介入,传统江南人文价值与当代生活空间的相结合。文化振兴是维系乡村发展灵魂的重要抓手,要把体现上海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提炼出来,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成为长三角江南田园文化的集中展示空间。同时互联网4.0的便利与“逃离大都市”的风潮逐渐出现,通过文化自信使得乡村营造乐居的工作环境,促进环境友好的创业产业在乡村根植,远程工作成为可能,乡村会成为承载科创中心建设的绿色创意灵动空间。
4.4 政策完善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要实现上海乡村风貌的整体提升,农民自建房风貌引导是关键,建议以区为单位,编制建房指南和通用图纸,研究配套政策,设立专家平台,规范村民建房管理,引导村农民合理建设,改善乡村风貌。同时,建立正负面清单,通过一揽子手势,做实做细民居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项目库。
落实民居建设管控。严禁违反规划建设许可、影响建筑风貌、造成安全隐患的彩钢瓦屋顶建设,加强新建农房建筑风貌管控,建议村庄因地制宜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以村民自治的方式加强农房建设风貌管控。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农房建设批后监管。
(来源:浦东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