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读史,如饮浓茶

147小编 186 2025-06-19

作者:十年砍柴

近年来书写晚清史者众,文史作家十年砍柴新作《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则另辟蹊径,选取了从中国人日常文化里终其一身关心的“家国”与“世情”两大聚焦点切入,呈现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刘坤一等众多文臣武将的诸多历史细节,并从他们身边的朋友、幕僚等延伸开去看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深入探究家国与世情之于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力,深度解析晚清王朝的命运以及个人命运的历史真相。

在同样的历史机遇面前,为什么有人脱颖而出,有人寂寂无名,有人半道折翼,除了才华、能力的差别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运气因素外,我以为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人际关系转化为助力至关重要。一个人不可能凭空长大,也不可能平白无故成功,他是在自己所处的人际网络中一点点前行,寻求突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个著名论断,用在中国社会尤为精准。中国古代是以血缘、宗族为核心的家国同构社会,单个的人结成一个群体做事,很自然地以血缘、姻亲和地域为纽带。所以,我们能看到,在历史巨变中,左右历史进程的人物总是以某地为基础成集群地出现,如汉代的丰沛旧友,隋唐的关陇集团,明初的淮左老兄弟。读史或者看以历史故事为底色的小说或戏曲,重要人物的结识和订交总会被浓墨重彩地书写,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和“隆中对”,《水浒传》中的李逵初见宋江。这其实就是一个人在人生重要关头,其人际资源获得了提升和重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阅读晚清湖湘人物的史料时,喜欢以人际关系为切入点去观察、分析,进而从湖湘旁及其他地区的人物,挖掘和梳理他们的一辈子从家族到江湖,从本土到外地,对其影响最大的社会关系是什么。譬如曾国藩,影响其一生重要的人际关系,首先是他通过科考成为进士,并选为翰林庶吉士,进入清帝国最精英的社交圈子里——他的座师是道光朝政坛第一大佬穆彰阿,他在诗酒征逐中结识的都是大清官场的重量级人物或“潜力股”;而在与太平军交战处于焦灼期时他苦苦支撑中,其九弟曾国荃出山募兵,急兄弟之难,曾国荃的“吉字营”成为他后来最为倚仗的嫡系力量。再如李鸿章,他能考中进士、入翰林院是他人生极为重要的起点;而因为他父亲与曾国藩是会试同年,他得以拜曾国藩为师,为后来的功业埋下重要的伏笔;当他遭遇人生低谷、彷徨苦闷时,已经为曾国藩的湘军办理几年后勤的大哥李瀚章及时点拨,为其指明道路。

人总是活在人情世故之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升斗小民。只要是有血有肉的人,对别人总会有分别心,会分亲疏远近,会有好恶之感,因此我颇能理解太后和皇帝为什么习惯用佞臣,大官喜欢用同乡和门生,这是普遍的人性使然。

杰出的人物或者位高权重者,他们不仅仅活在世情之中,其行为对国家、对社会、对时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管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他们的言行,与家国之祸福大有关系,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身上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谭嗣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刘坤一、刘锦棠、刘铭传这类人物自不必说,即使在高层政治角逐中因为私情而做出了颇受非议举动的大僚,如身为帝师的翁同龢,其基本底色是大清的忠臣,主观上希望国家强盛,摆脱内忧外患。包括一些触发“庚子之祸”的守旧派大臣,如徐桐、刚毅、赵舒翘、毓贤等人,他们的下场很惨,他们的认知和行为现在看来很可笑、可恨,而在当时他们何尝不自认是为了江山社稷那样做,内心充满着道义优越感。他们处在高位,昧于大势、颟顸糊涂的“家国情怀”反而害了家与国。

以“家国”和“世情”两个维度去品评晚清大变局中的人与事,我断断续续写了一些读后感,发在微信个人公众号(“文史砍柴”)上与朋友分享。我不是在写历史类专业文章,所以不关心自己那些想法有无学术价值;也不想迎合眼下自媒体读史“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潮,以此来吸引粉丝。我的这些写作,确切地说是一个中年文史爱好者的内心自我观照。人年少时多喜欢读诗歌和小说,因为诗是情感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小说的情节曲折生动,

而读史是需要有一定人生阅历的。同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和一个历史事件,少年时和中年时去看,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年少时爱憎分明,喜欢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褒贬。到中年后,有着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见过许多事,结识过形形色色的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方才有一份从容与冷静的态度,才能理解一个历史人物所处时代的种种复杂性,如品一杯茶,几道冲泡,其浓淡与悠远,需要细细品味。

如品茶一样去读历史,我自己似乎回到了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我常反躬自问,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我和某公,若在一百多年前相遇,我们怎么交谈?有可能结交为朋友吗?对某一件事,若换作我,能处理得更好吗?左宗棠所言“读破千卷,神交古人”的人生状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那些历史人物,若放到当下,我当然会有情感层面的直接判断,可敬、可爱、可怕或可怜。我喜欢可敬又可爱的人物,这样的人能在家国与世情两端达到平衡。若无对世情的体察和尊重,一味强调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那样的大词,则面目可憎,不近人情;若一味地屈从世情,圆融处事,将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当作不合时宜的累赘,则不可能从流俗中卓然崛起,即使其社会地位再高,其人格也是猥琐的,不值得尊重。(十年砍柴)

上一篇: 财神爷常驻西二环,逛寺庙还能领对象!北京的秋天别光看银杏
下一篇: 帝师首次揭秘小智生活和长相!透露小智很有钱像吴奇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