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寄愁心与明月的下一句是什么?
173 2025-09-02
原标题:晋中国宝---榆次古县衙(四)内涵篇
文/韩静
榆次,位于山西中部晋中盆地,东面是寿阳县;西面是清徐县;南侧为太谷县,北面则是省城太原。“榆次”的名称,最早来自战国时期,赵国设置榆次县,当时归太原郡管辖。五代的后周时期(就是北宋的前身),榆次是当时北汉的国都所在。
进入近现代:1948年榆次解放;1954年榆次改设为榆次市;1983年,将榆次县、榆次市合并。
从目前可以考证到的资料看,榆次的古县衙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围困太原后,北汉战败投降,其所属的十个州、四十一县并入了北宋的版图;宋太宗将太原地区改名为并州,当时因为旧城已经毁掉,就把榆次作为并州的治所,三年后才迁移到了唐明镇,也就是现在太原的城区。
在前面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已经对榆次县衙的情况作了一个梳理;本篇将要展开的是对榆次古县衙背后的山西县衙文化的梳理和发掘,通过一处县衙,了解山西县衙文化的精髓。
一 清朝古籍的记载
清朝同治二年的凤鸣书院刻本《榆次县志》有过关于这里明确、详细的记载:
县治为宋并州守署之遗,在城中央少西南。大门三楹,榜日榆次县,又榜其楣日晋藩首辅,前明晋王封国太原,以县拟三辅,故云,至今仍焉。门内东南为思风楼,相传为潞公所筑,上列钊,鼓以司晨昏。明祭酒阎朴有记,旧在仪门内,国初移此,下为寅宾馆,今改役舍。迤北为税课亭,为土地祠,后移祠于西,改建关帝庙。土地祠后为狱祠,左右为役舍,迤东转北为仪门,榜日古并州治内建。圣谕牌坊旁列六曹,正北为大堂,榜曰牧爱。东西为库,再东为郑侯裥。堂后左为永益库,右为听事舍,中为宅门,门内有古槐二株。东为门房,西为花亭。院内厅三楹,知县会客于此,二堂榜为思补,今日悬鉴涵冰。又内为三堂榜日思风,今为优学。内为四堂,知县寝室在焉。最后厅九楹,甚宏敞,今止存三楹。优学堂西偏,旧有槐月轩、冰雪堂、半憩亭,后俱倾,今为幕友舍。东列屋数间,为庖厨。墙东隙地数亩,有高阜可以眺远⋯⋯北为马厩,中有马王庙三楹。庙旁有井,知县邹双建仓于其南。又东为旧仓,乾隆四年知县刘涛以公署多敝,自内宅至大门毕修之。其后,宅门内屡有补葺,惟大堂兴。圣谕牌坊仪门、大门数处,知县张映南于道光二十四年重新,今尚壮丽可观⋯⋯故察院公署在县治东,明崇祯十五年夏炎于火,国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县刘星以其址建雨贤祠⋯⋯”
二 榆次县衙的当代布局
目前,总占地达2万平米的榆次古县衙,共有5个堂、26处院落,分为东、中、西三路建筑;
中路的是牌楼、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内宅门、四堂、五堂,属于主要建筑;
东路便是土地祠、思凤楼、衙神庙、寅宾馆、采亭、侯祠、巡捕厅、县丞院等附属的祭祀建筑;
西路一路,是膳房、牢狱、牢神庙、三班房、钱税院、主簿院、西花园、马王庙等服务机构;
从地图上来看,大堂正好处于中心点的位置,是县衙的核心,前面两厢的“吏、户、礼、兵、刑、工”等六房,仿照朝廷六部,也是日常办公的主要地点。
三 主要建筑特色
在地图上看,县衙处在榆次老城的城中央,稍微偏一点东部,算是城市的中心地带,这主要是考虑到主宰全城的需要和战争时候居中指挥的目的。
另外,由于曾经作为并州(太原)的治所,州府县衙合署办公,使得这里具有了州的衙署级别;一般的县级衙署是四进三堂制度,而榆次县衙确实要高一个层面,是六进五堂式样。
最后,中国的古典建筑往往是具有文化功能的,它们借助楹联、匾额、石雕等装饰手法来表达自身的审美和格调,使得一座古建筑拥有了形神兼备的双重功能。
县衙内部留存的六合通顺照壁,以鹿(六)、鹤(合)松树、凤凰等为主要内容,是暗合了“踏入府门、六合通顺”的美好寓意;这些文化中包含的建筑风情、民俗体验、名言警句等等,都是依附着封建社会的衙署延伸出来的衍生文化,所以榆次古县衙的“三晋第一衙署”称谓可谓实至名归。
四 山西古衙门的主要特点
鉴于现在山西遗留下来的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我们也对这一历史跨度内的衙署建筑进行了梳理和规律的总结,发现它们都有几个特点:
第一:中间布局 因地制宜
主要是受到皇权思想和风水格局的影响,衙署如果在地形上允许,一般会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这也是遵循西周儒家所说的“择中立国”的说法;有的衙署则需要顺应自然地质情况,灵活选址,占据了形胜之地,通过高低的高差体现其比较显赫的位置。
第二:院落组合 中轴分布
坐北朝南是建筑的布局铁律,中轴对称也是传统的营造选择,这主要是出于冬夏取暖的考虑;
而中轴既是权威的体现,还是便于管理的一种手段。
古城中环环相绕,也主要是出于风水和保卫的考虑:城市要有主山作为后面的屏障,左右肩臂环绕,剩下水流的缺口,形成水口;外围的还要在主山之后形成少祖山、祖山;青龙白虎之外的护山,南面朱雀案山之外的朝山,组成第二道环线,传统的县衙和古城其实是有借助这个概念的。
第三:前堂后寝 宅园一体
这就是仿照皇城的“前朝后寝”这个格局所营建;在前面的部分符合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在后面的花园部分,也和园林结合,成为古建中独树一帜的庭院式园林。
第四:左文右武 按合风水
这个理念主要体现在大堂两侧的六曹,据说这也和风水有关:衙署东南方向为巽位,比较尊贵,于是迎宾馆就放置在等东南,招待贵客和外地官员;
衙署东侧为震位,主要是“火”象,于是放置了伙房;
衙署西南为坤地,是有点肮脏的场所,一般是厕所、马厩,这里是改成了牢狱;
西北方位为乾地,属于“土”象,故此一般是修建了小花园、操练厂等。
通过这样一座榆次的衙署大院,对古代的风水营建文化也有了另外一个层面的了解,这确实也是颇为难得的一件趣事(韩静)。【轻松订阅 深扒文物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