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寄愁心与明月的下一句是什么?
173 2025-09-02
梦回千年古潘山
□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文/图
潘山古地,实为大潘山、小潘山二山之统称,俗称“大小潘山连”。潘山地处泉州古城西门外,横亘于温陵古城与南安丰州城之间,头枕清源山,面朝紫帽山,西牵翠屏山、葵山,南饮晋江(黄龙江段)之水,自古以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民间称其形胜尽得“山川拱月”之势。潘山聚成村落,历史悠久,且数次更名。唐时初名“潘山”,据传与唐代潘节将军有关,而后称“潘山村”,之后属南安“唐安乡修文里”;唐末五代时期,潘山因置“招贤院”,民称“招贤里”;宋时,属唐安乡昭文里,别名“潘山市”。明清时期,属南安县三都潘山铺。1984年改为北峰乡招贤村,村委会驻地在潘山。如今,大潘山和潘山村已划入丰泽区北峰街道招贤社区范围,小潘山则在北峰街道招丰社区溪墘一带。
据泉州市文博研究员陈鹏鹏介绍,历史上的潘山古市集闻名于世,这里曾因商贸繁荣,车马辐辏,久集成市。民国《南安县志·卷之二》载:“大小潘山在县东南七八里,属三都,负大溪北岸,民居辏集。有潘山市,上有陈元光庙、陈洪进祠。宋时都巡寨在焉。”
潘山文史学者潘文忠、潘文国介绍,潘山在历史上之所以繁华,首先是得益于其便利的交通,据《泉州府志》载“潘山有潘山港,云泮桥”,唐宋时这里即古道纵横,是连接温陵古城与丰州城的必经之路。潘山道上曾有云泮桥、三板桥、招贤桥、佳池桥等桥梁,方便车旅商队越溪跨渠,沿道亦有见龙亭、栖凤亭、招贤亭、送客亭、潘山驿、招贤驿等可供憩息之所。水运也很发达,古时潘山西部黄龙渡口一带设有溪墘山泉漳都巡检寨,商船在寨前往来穿梭不绝。陆地交通、港口水运的便捷,导致潘山成为泉南日用品、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交汇、贸易的集散地之一。
巷内明清建筑规模较大
潘山古街上还有一些老店铺
其次,潘山人口多,古井多,街巷完备。光潘山古街一带即有甘露井、招贤井、宫下井、王公井、市忠井、后宅井、镇尾井、榉头井等民生古井。放眼古街,移步换景,有石狮巷、朴宅巷、广元巷、庄厝巷、后宅巷、后巷等,巷内迄今藏存不少明清建筑,足以窥见古时地方人口的稠密程度。旧时潘山古街店铺林立,有茶楼、酒馆、肉铺、当铺、饮食、书画、日常用品、作坊等,货物琳琅满目。
另外,寺观、庙宇林立,也是潘山古市集得以长期繁华的原因之一。潘山境内古有白云庙(俗称天公观,今称元妙观)、潘山泉郡威惠庙、潘山昭德庙,以及多个境主公庙等,民多往祭,香火鼎盛。于是,这里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把潘山街硬是挤成了热闹非凡的市集。明代左侍郎丁启濬亦曾作《大小潘山》诗曰:“非关谋选胜,暂此息尘劳。轩槛临流险,烟云送目高。网悬闲夕市,帆挂急春涛。小饮江天暮,归途首重搔。”足见在明代,潘山是旅人、商船汇聚之处。而这潘山市集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很出名,号称“潘山小香港”。
潘山古市集的繁华还与一地文脉绵延息息相关。唐末五代,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在潘山一隅设泉州招贤院,招贤纳士,吸引了包括李洵、韩偓、王涤、崔道融、王标、夏侯淑、王拯、黄滔、徐寅、翁承赞等在内的大批名贤来投,文风乍兴。宋元时期,吕璹、释大圭等游经此地,吟咏成篇,佳联传世。有明一代,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潘山之西南安孔庙魁星楼前焚青衣,弃笔从戎,后于潘山招贤桥招兵买马。潘山人潘庚章、潘伯亮等投入郑氏旗下,一时风云激荡。近代高僧弘一大师1933年与广洽上人等途经潘山,在古道旁发现“唐学士韩偓墓道”碑。弘一大师伏碑痛哭,后又于1935年偕广洽上人到该碑前留影。先贤驻足,潘山增辉。有华彩名章,有文士清梦,有高僧泪影,亦有天地壮气、英杰豪风,梦回潘山,管窥历史风貌,期待这份独特历史记忆受到关注与重视,并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唐宋遗风 千年印记
——潘山历史古迹初探
□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文/图
曾几何时,潘山一地车马骈阗、人气爆棚,游人纷至沓来。境内招贤院、溪墘古港、威惠庙等,见证泉州唐宋乃至明清海丝商贸的辉煌历程。潘山古地,迄今文物遍地,犹存唐宋遗风。检视潘山千年人文史迹、历史遗存,加以保护传承和利用,意义非凡。
潘基文曾为千年古井题字
荥阳潘石刻为唐代石刻
位于今北峰街道的潘山,自古以来就遐迩闻名,其地名是怎么来的呢?据潘山文史学者潘文忠介绍,潘山之名的由来,相传与唐代潘节将军有关。据《八闽通志》《闽书》《漳州府志》等文献记载,唐总章二年(669),潘氏入闽始祖潘节(又名潘源,字执中)将军随陈政、陈元光将军自河南固始县率军南下入闽粤平乱,率部驻军于古南安唐安乡修文里山间,拓产课耕,渐成聚落。其军所驻山头在民间口口相传为“潘山”。驻军周边尚有营前山(屯营处)、箭(井)山、马厝山(养马处)、草群山(囤粮处)、田厝山(垦田处)等古地名。而在潘山西北隅皇厝境,今存有千年潘井、荥阳潘石刻、潘宅山界等古文物;还有昭德将军潘节墓、明笋江潘氏祖坟、清武德将军潘致斋墓等历代古墓葬群,以及昭德庙、闽潘宗祠(潘氏宗祠)等祠宇古迹。
由潘基文先生题写的“饮水思源”碑
据潘氏入闽始祖文化园秘书长潘再生介绍,潘山一带古时多为盐碱海滩,百姓用水困难。潘节将军唐末率军至此,得知这一情况后,令部队选址掘井,并与村民分享井水。村民遂亲切称之为“潘井”。如今千年已过,潘山皇厝山麓的“千年潘井”尚保存完好,井水清澈见底。据悉,井底还留存一方石板,上镌一个“潘”字。2018年6月,第八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在确认自己是闽潘族裔并得知千年潘井故事后,为自己的祖先潘节将军爱民如子的气节所感动,欣然提笔用中文和韩文写下“饮水思源”四字。族人立碑以纪。井与碑,遂成中韩文化交流的见证物。
“将军台”上屹立着潘节将军雕像
潘节将军作为潘山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陵墓“昭德将军墓”今在潘山皇厝山麓口。陵墓坐向艮坤兼寅申,为闽南古墓葬建筑格局。陵墓前三埕三曲三送,立有石望柱一对,另有八卦放生池一口。陵墓左侧有“将军台”建筑物,台上屹立着潘节将军的雕像,左手握剑,右手持策,威风凛凛。
宫观星布成为独特风景线
潘山威惠庙位于今招贤社区内
潘山威惠庙位于今招贤社区内,庙宇外筑红砖瓦墙与道路隔开,山门朝西南方向,上书“泉郡威惠庙”。步入石埕内,只见一座坐东朝西、三开间上下落两进厅兼回廊的闽南宫宇建筑峙立眼前。大门上有“威惠庙”青石金字匾额,门廊内另有石柱楹联:“岭南总管威镇南疆,广圣尊王惠光潘山”“威震八闽功绩懋勋垂故唐,惠济群生神祐显赫护潘山”。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十六·坛庙寺观》载曰:“(南安县)威武陈王庙:在县治东潘山市,祀唐豹韬卫大将军元光。宋建炎四年,赐额‘威惠’。”
俗称“王公宫”的潘山威惠庙主祀唐豹韬卫大将军陈元光,列祀潘节将军等,大门口这些楹联都是描述陈元光功绩的。庙的原址位于小潘山天公山麓,始建于唐代。古威惠庙坐南朝北,背靠潘山“狮舌穴”。北宋光禄卿吕璹有《题威惠庙》七律诗云:“当年平贼立殊勋,时不旌贤事忍闻?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乱营夜杂阴兵火,杀气朝参古径云。灵贶赛期多响应,居民行客日云云。”从侧面说明,威惠庙宋时即香火鼎盛。1921年因修建泉永公路,路直穿前殿和中殿,庙宇遭破坏,神像移于后殿。20世纪60年代,庙圮。1995年,邑人集资择今址重建威惠庙。
潘山一地的天公山(亭仔山)之巅,古时曾设有“白云庙”(俗称天公观、天公台、天观,今称元妙观)。清乾隆《泉州府志》记曰:“元妙观,在府治南。晋武帝太康(280—289)中为‘白云庙’。”《丰州志》录:“唐代,九日山曾设水陆道场。高士秦系曾于九日山西峰注《道德经》。潘山曾设天观。”白云庙是道教传入闽地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后来随着郡城从丰州迁至泉州,而移建于泉州城内。潘山天公台曾于1922年重建,屋盖为水泥结构,中有“莱台”二字楷书碑刻一方。莱台,意即教徒朝觐之圣地。然,天公台今已圮废。“莱台”碑刻收藏于今南建筑博物馆内。
潘山市忠堡露井庙前有一口甘露井,千年不涸。
潘山市忠堡露井庙,今位于招贤社区市忠堡角落东侧。据悉,该庙始建于唐开成四年(839),因庙前的甘露井而得名。此井清冽甜美,且千年不涸。庙内主祀李唐第九代皇帝代宗李豫,百姓称之为“广平尊王”。唐末,李豫平定安史之乱,声名显赫,故多地建有其祀庙。庙内墙上还嵌有一方现代所镌“市忠堡露井庙碑”。这露井庙为潘山久负盛名的庙宇之一。
除此之外,潘山地区还有镇美宫、溪灵宫、观音佛祖宫、三王府宫、潘山大人公宫、宫下宫、邱厝境相公宫、演内境比干宫等众多宫观,亦有邱氏宗祠、高氏宗祠等姓氏祠堂,殊难计数。宫观多,民俗活动多,是潘山一道独特风景线。
古井古街见证当年繁华
潘山也是古井文化出众之地。
招贤井旁立有“潘山市碑”
在潘山宫下旧街边,有一口六角双孔大古井,名为“招贤井”。井盘旁立有“潘山市碑”。此碑高143厘米、宽58厘米,厚11厘米。碑刻没有署年代,但依碑文内容可知该碑刻于宋代。《泉州古城历代碑文录》一书中有该碑文字的记载:“南安县招贤里至潘山市,东至本县□驿口五里,西至本县□□驿五十里,县尉廖□□、主簿游□□、通直郎□知县事朱。”(注,□为缺字)潘山市古为商肆云集之地,相当繁荣,从碑文看,其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潘山市碑屹立上千年,迄今守望着古街的峥嵘岁月。
除了上述“千年潘井”、招贤井、甘露井外,潘山古街一带尚存宫下井、王公井、市忠井、后宅井、镇尾井、榉头井等民生古井,它们有的是单孔井,有的是双孔井,一般都在宫观边或民居围墙外,方便人们取水使用。每一口井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些古井不仅是潘山古迹,更是市井生态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无数人前来探寻这份古老而神秘的魅力。
古时潘山西部的黄龙江边有溪墘渡口,今渡口早已不见,仅留遗址。
黄龙江边的“溪墘古渡”刻石
潘山尚存一条古街,今街长约二里许,呈西东走向。街内建筑布局合理,街市肌里脉络清晰。据说早年这里唐砖宋瓦、列屋成街、商铺林立。而今房屋多有翻新,店铺较少,老街车马骈阗的繁华盛景仅存于记忆之中。古时潘山西部的黄龙江边有溪墘渡口,今渡口亦已不见,仅留遗址。
招贤院曾助推文化交融
唐末五代,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为招纳中州名士而创建了潘山招贤院。
招贤院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创建有力地促进了泉州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传播中原文化,推动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有着深远的意义。后来,在招贤院附近又建有招贤桥、招贤井、招贤亭等。而今招贤院已荡然无存,招贤亭也无从稽考。招贤桥、招贤井遗址尚在,但招贤桥的桥石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用作铺路石,桥体业已无存。相传,明末郑成功曾在招贤桥头,高展抗清义旗,招兵纳将,一时豪杰云集。
清代,潘山还有一座规模较大的敬文亭,该亭在泉郡威惠庙以西100米处。亭前原有两方碑刻,今皆无觅。碑体为白色花岗岩材质,双面镌刻,楷书铭文。碑一面刻有主持学事的知府、知县、教谕、训导等名字;另一面镌有巡抚部院、提督学院、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官员的名字。潘山一带另有多处重要文物,如宋代赵不懬墓、唐学士韩偓墓道碑和泉永德古道遗址等。白驹过隙,昔日风景给后人留下无限追思。
责任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