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中的五种规矩不能忘,不然会失了人缘,还让街坊邻居笑话

147小编 134 2025-09-0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中国是最讲究礼数的国家,从丧葬文化中就可见一斑。

我国的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它不仅是对逝者进行妥善安葬,更代表着生者对亡者的敬意和思念。

在我国某些发展稍微落后一点的地区,丧葬的仪式还代表着生者的脸面。

排场越大,就代表着生者越是有本事,当然这并不值得宣扬。

在我国的“白事”中,有五项至关重要的规矩,千万不能忘,否则会被嘲笑,你知道有哪些吗?

一、日期与时辰不能随便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丧葬文化还有嫁娶等,都对日期和时辰很重视。

稍微有点身份地位的家庭,下葬的日期、举办追悼会的日期等都会找一个专门的风水先生进行测算

以此来确保选择的日期不会冲撞家族或逝者的生辰八字,避免影响后代运势。

在传统观念里面,如果选的日期不好,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命运走向。

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被认为是比较凶险的日子,这些日子不宜举办丧礼,阴气较重,被认为是不吉利。

越是稍微有些封闭的地区,对于这种讲究就更重视了。

此外,下葬的时间也要选在吉时,被认为可以保障后代平安顺利。

如果丧事的时间选择不好,就会被认为是对逝者不敬,受到邻居嘲讽。

要是在村里,定是会被爱嚼舌根的人议论。

二、守丧禁忌

古有食素守丧三年的传统,虽然如今已经没了过去的繁文缛节,但守丧一事仍有诸多禁忌需要注意。

守丧,被认为是对逝者的表示尊敬和哀思。

守丧期间禁止举办庆典活动、禁止婚嫁、禁止穿艳丽衣服等等。

此外,守丧最典型的活动就是守灵。

即后辈尤其是直系亲属,需要在逝者的灵堂前跪守,通常是3至7天。

若是古时候,守灵期间是不允许进食的,但现代社会就没那么严格了。但在饮食方面也要节制,不得吃肉,不得喝酒,清淡为主。

除了本家族的亲属不得举办庆典之外,也被要求至少3年内,尽量不得参加其他人的庆典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敬。

三、仪式不可太草率

我国的丧礼仪式流程繁多,从吊唁、守灵、出殡到下葬,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规矩。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丧礼的仪式简化了不少,但有些关键仪式仍不应省略。

首当其冲的就是吊唁,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后辈或者其他亲属对逝者表达思念。

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会设有灵堂,然后定一个合适的时间,给亲友发通知。

前来吊唁的亲友,会在门口领到一束菊花。

然后在棺材或者骨灰盒以及遗像前鞠躬,然后走到主位面前表达同情。

直系亲属或者关系特别好的亲友,还会送花圈等。

如果是村镇,这个程序就更简单了。

通常是亲戚来到逝者的家里,然后上一炷香或者直接拜一拜。

还有就是前述提到的守灵,这一仪式就更不能省了。

至于守灵的人选,在某些偏远地区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只能是男性后辈才有权利守灵。

简单来说,就是彻夜不睡,跪在遗像前。

有的家庭还会请得道的高僧,彻夜诵经念佛,为保障逝者的灵魂能够得到安息。

下一项就是扶灵了,通常也是男性后辈。

从中选出8个特定的人选,在出殡时为逝者抬棺材,这也是后辈为逝者尽孝最后的机会了。

待到逝者下葬后,基本上丧礼的仪式也就结束了。

四、灵堂布置和祭品选择

前述也提到过灵堂,是亲属吊唁的地方,村镇等多半将灵堂设在逝者的家里。

有条件的家庭或者有地位的逝者,灵堂通常在特定的场所。

整个丧礼过程中,除了菊花以及花圈可以有艳丽的颜色外,其他的都应该是黑白色调。

灵堂的正中央会摆放逝者的遗像,以供前来吊唁者鞠躬,两侧则放置挽联或是花圈。

作为一个非常信奉风水的国家,灵堂的布置同样需要考虑风水问题。

遗像的摆放位置、供桌的高度和位置等都需要深思熟虑,否则被认为会影响后代的运势。

祭品的选择也有一定讲究,北方家庭通常是水果、香烛、供香以及饽饽等。

将祭品放在碗里或者特定的盘子里,然后放置在遗像前,以表逝者后代香火旺盛。

当然了,供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存在地域差异。

不通的身份地位,也会有所不同。

但香烛等是固定的,水果和其他吃食则会有所不同。

五、丧礼后的祭拜和缅怀

丧礼结束后,只是结束了一部分,还有后续的祭拜问题。

首先便是烧七,要连着烧七个七才能结束,其中头七最为重视。

往往认为,逝者会在头七这一天回到家里,所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次祭拜。

而逝者这次回家后,就会正式进入天堂。

烧七总计为49天,至此才告一段落。

而后就是在每年的中元节、清明节、春节等进行祭拜。

过去祭拜通常是烧纸钱,被认为是给逝者送往生钱。

但是由于每年都会引发消防问题,所以如今已经明令禁止烧纸钱了,改送花圈。

除此之外,也会准备水果等,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每年的清明节的一件趣事。

一男子刚祭拜完下山,一朋友从后面递过来小橘子,该男子吃完后问了一嘴,“从哪来的?”朋友便指了一下墓碑前的供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祭拜的形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野生坟墓整改之后。

通常村里人来到了大城市,也会选择在去世后落叶归根,葬在老家。

而现在由于城乡改造,很多目的面临搬迁的问题,迁坟被认为是大不敬。

故而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墓。

哪怕生前是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子,去世后也只有小小的方寸之地,还挨的有点近。

此后祭拜就成了,逢年过节带一束鲜花,鞠躬然后放下鲜花,就结束了。

我国的丧葬文化之所以如此繁杂,主要还是源于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孝道文化。

从母系氏族时期,思想还未成型之时,孝道就已经有了雏形。

而后转为父系氏族后,孝道更是得到了巩固,不孝者会被乱棍打死,遭人唾骂等。

当然也有愚孝的情况存在,而丧葬文化正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形式。

古时候,便有女子卖身葬父的故事。

女子家境贫寒,其父突然暴毙,为了给父亲买得一具好棺材,就心甘情愿卖身还债。

在古时候,女子的贞洁不仅关系到她个人的声誉,还影响到整个家族的荣誉。

女子若失贞,往往会被世人所不齿,甚至可能面临被社会遗弃的命运。

因此,女子通常会尽一切努力保护自己的贞洁。

而这位女子宁愿放弃自己坚守的贞洁,也要为父亲求的安葬。

可见古人对孝道的尊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凸显了孝道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总结

我国的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与规矩。

虽然对于有些人来说,有些繁琐复杂,但是万万不可削减。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生者对亡者的尊敬,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理解。

上述提到的五项丧葬规矩,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或多或少的有些简化,但其核心精神依然存在。

遵守这些规矩,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在现代社会中维护一整个家族和谐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家庭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逐渐分家。

亲人们往往散居各地,平日里难以经常聚在一起。

即使在同一个城市,繁忙的生活节奏和各种琐事也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变得稀疏。

然而婚丧嫁娶这样的重大事件,仍然是一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的重要时刻。

亲人会自发地聚在一起,共同见证。

其次,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丧葬规矩的遵守也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声誉。

在传统观念中,丧事办得体面、规矩是一个家族道德修养和家庭风气的体现。

如果不守规矩,可能会引起老话所说的:“被人戳脊梁骨。”

当然,丧礼不可简,但也不能太过奢靡,否则一切就变了味儿。

丧事是表达对逝者的尊敬,而不是互相攀比的理由。

参考资料:

《灵堂花篮、花牌、祭品位置该怎么进行摆放》

福瑞万佳 2022.11.11

《灵堂花篮、花牌、祭品位置该怎么进行摆放!》

虾米说事 2022.7.25

《入殓报丧·丧葬礼俗——中国传统家族宗法体制的缩影》

下一秒遇见幸福 2018.5.23

上一篇: 我寄愁心与明月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篇: 送葬路上,棺材为啥不能落地?这四个讲究,老一辈人都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