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阴阳"在身体上的三维界定

147小编 85 2025-09-02

太极文化是中华传统瑰宝里的一个大概念,"阴阳"又是太极之道的最基本元素。关于太极阴阳之理,已有太多的解析在那里。也因为太多的释意,反而在实践中无所适从。

拿练太极拳来说,拳诀云:“一阴一阳是为拳”。那么"阴阳"又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进退,刚柔,化打,开合,沉浮,内外⋯⋯可是这都是些概化的东西,一但你需要去实线"阳不离阴,阴不离阳"时,却很难下手。于是也有人说:“太极拳道不离阴阳。阴阳不是具体,乃是一理。"

这就使人困惑了:阴阳之道适应万千,怎么在以"太极"冠名的太极拳上却说不淸,把不住,用不上呢?不能用于实践的道理还有价值吗?看来今天的我们对古人拳经的理解,似乎仍有不全面、不透彻之处!

可不可以这样想呢?太极拳既然是以身体为载体的动态平衡之术。不仿将"阴阳"先以身体上的位置和意气运行的方向审视之,对待之。即便是对复杂理念的一种简化,也是得以具体和实用的第一步。 "阴阳"不必太奥玄,落在身体看两面。因为在身体上的强弱两面非常具体化,所谓"阴阳平衡"其实就是强弱平衡、上下平衡、内外平衡等,这样行拳走架就有了练习的抓手,平衡协调也就有了方向。可以说,具体化了"阴阳",就如同拿到了一把练习太极拳的钥匙。

我们不妨先定下在身体上寻找阴阳的规则:1)強则为阳,弱则为阴。2)顺乎自然为阳,背乎自然为阴。3)身体合抱外围为阳,合抱內侧为阴。

如果你认同的话,我们就偿试在身体上进行三维"阴阳"的界定。

(一) 身体的前后方向:分布十六个"阴点阳点"和上下贯穿的"阴线阳线"。

1 .十六个阴点:可将身体分为四个部位 1)两手臂:劳宫穴透向手背方向;肘弯;肩前窝。共6个。

2)两腿:胯前窝;膝后窝:涌泉穴通之脚面方向。共6个。

3)身躯:胸前膻中穴,腰后命门穴。共2个。

4)头颈部:喉头、小脑共两个。

这些统统是身体上的明显薄弱的点位,称为阴点,全身加起来共计任16个。对应的阳点在哪里?当然在其阴点的对面。但我们区分阴阳点的目的是用意念专注阴点,为其加持能量,从而得阴阳平衡,所以阳点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有了意念对阴点的逐个加持,很快就能找到全身如立于水中的感觉,那便是初步的阴阳平衡的感觉。

2. 阴阳二线:在身体的表面上将所有上述的阴点连接起来如蛇行于肢体表面,就是"阴线",起点为涌泉,终点为百汇。方向自下而上;连接所有阳点的连线,自百汇下行至脚跟,路线完全与阴线在肢体上前后相对应的线我们称为阳线。

阴线阳线的建立如同给意气运行建立了一个高速公路,开始用意行,很快气行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明显。

(二)身体的左右方向:人体左右的主要特点是对称,两臂合抱之内侧为阴,外围则为阳。两腿内侧区域即裆部为阴,两腿外侧为阳。练拳中只用注意养成"注阴不注阳,用阴不用阳"的要求即可。你记得拳谚里的话吗:"两臂如运球";"万般裆中求"。

(三)身体的上下方向:人体上下方向的特点是已有一个重力的方向作于身体。当意、气、形向下运行时必须循阳线而下,避开所有阴点,身体结构的支撑力才不致于弱化,人体才会轻松矗立不会垮塌。自头顶百汇穴如开闸放水,借重力而驰下,此为放松。而每借地力上行时,则需循阴线而上。此时不用阳线出力却能阴阳两线共存。如用阳线送地力而上则必遭遇对方之力而成为僵力。

人体前后方向的阴点阳点强弱差距很大,训练中意注阴点,不理会阳点即可。

所谓"练拳"就是求得动态平衡的极致。先将身体上的阴阳找出来,才会有"负阴抱阳",才能够"助阴平阳"。

更具体祥细的探讨放在以后。欢迎朋友提出您的看法,同学共进。

上一篇: 天星地母翻卦龙向定局
下一篇: 终于有人把筹码分布讲透了,读懂此文,你的投资就已经成功一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