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卓尼】话说卓尼(组诗)
74 2025-09-03
、第 十三讲
周易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其易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建筑文化在内,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易传》中说:“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说的是,天地好比建筑的门户,而建筑的门户又如天地,不是中国建筑文化起源之早,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所说:“的确,最能形象体现地表现出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的莫过于中国建筑。”这一建筑文化的本源,却来自《易经》以及历代不断涌现的中国伦理与风水学说的思想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易学文化哺育造就了中国建筑,中国建筑体现并丰富了易学文化。这里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周易》中的建筑信息
1、大壮卦与建筑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周易》是最早论及建筑起源及其基本功能的一部经典。《周易·系辞传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于大壮。”上古时代,人们冬天居住洞穴,夏天露宿野外。后来,圣明之人建筑了房屋,上有栋梁,下有椽檐,用以遮风避雨,以卦象而言,这都是取法于大壮卦。
大壮卦的卦象为乾(
)下,震(
)上,其下面的四个阳爻(—)象征着梁。上面的两个阴爻(— —)象征着辅在椽檐上方的茅草。若用古老的阴爻符号(
)来表示的话,大壮卦的卦象,恰似一座从侧面看上去的自然取象而言,其下卦为乾,象征“天”,上卦为震“象征“雷”。”二阴在上,雷以动之。又中爻兑为译,雨之象也。兑的综卦巽、风之象也。四阳相比,壮而且健,栋宇之象。大壮者,壮固之义也。上有剧烈之雷动,下有刚健之苍天。这就好比是上有雷声隆隆,风雨交加,下有刚健严实的房屋建筑,足以遮风避雨。上述记载,以大壮卦之卦象及其自然取象为喻,生动地描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事实,即房屋建筑的起源,直接来源防御自然因素对人体侵害方面遮风避雨的实际需要。在《周易》其他卦中,也有其它关于房屋建筑的记载。如“丰卦”上六,“丰其屋”的“屋”(房屋),剥卦,上九“小人剥庐”的“庐”(房舍)等。
2、大过卦与栋梁结构
大过卦,是以房屋建筑之栋梁结构为取象来论述过头文物的专卦。其卦辞日:“大过,栋挠,有利攸往,亨。”大过是卦名。阳为大,阴为小。初为本,上为未。此卦四阳爻聚集于六爻之中间,二阴爻分居于全卦之本末(如图所示)
如大过之象。大过,即阳过。“栋”指用于屋脊之檩木,又称大梁或脊檩。其作用是承担椽木和屋顶的覆盖物《如茅草等》。“桡”弯曲。曲木叫桡,木曲也叫桡。此处承重栋梁之“桡”,当指向下弯曲。从卦象来看,初六为本,上六为末,若将全卦比作一架栋梁,则中间过刚,两端太弱。本来阴柔无力,以堪担当重任。故有栋桡之象。其卦辞的意识可以理解为,将两端太弱,中间过强或两端太小,中间过大的木料用作栋梁时,会由于其过分的负重而向下弯曲。此木虽然不宜用作栋梁,但必有他用;若将它用于其他适当之处则会有利,并因此而享通。大过之卦辞将全卦比作栋梁,在爻辞中又特将其中心二爻,即九三、九四比作栋梁。九三位于下卦之极,以刚居刚,乃全卦四阳爻中唯一过刚之爻。过刚则易折。就下卦而言,其下阳柔。其上过刚,有栋桡于下之象。栋桡于下,就会导致房倒塌之凶险后果。故而,九三爻辞曰:“栋桡凶”。象曰:“栋桡之凶,不可以辅也。”此栋桡之凶,不仅是由于其上过刚,而且是由于同体之初虚弱无辅。九四位于上卦之下,以刚居柔,刚柔相济,可以担当重任。就上卦而言,下实而上虚,下刚而上柔,有栋隆于上之象。此处,栋隆与栋桡相反。栋桡是栋梁向下弯曲,栋隆,是向上弯曲。就栋隆本身而论,房屋之栋梁向上隆起,有利于负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九四爻辞曰:“栋隆、吉。”
然而,在全卦之中,居柔之九四下应柔爻初六,以柔济柔,有过柔之虞。以建筑经验而论,将向上隆起之栋梁施加于基础柔弱的承重物,如墙体之上,又会下雨引起令人担忧的其他问题。并因而需要采取进一步加固措施等。因此,九四爻辞的全文“栋隆,吉,有它吝。”《周易》古经,乃推理而明人事之作。从大过卦所引用的上述建筑实例来看,它不仅记载了房屋建筑的栋梁结构。而且,其中所记载建筑经验已经蕴含了许多结构力学方面的道理,后来在建筑上所运用的木行架结构,既有上述栋隆之吉,又为上述栋桡之忧。
3、同人等卦与门窗结构
(1)门户。如同人卦,初九中“同人于门”之“门”丰卦上六中“窥其户”之“户”。“门”是联系住宅房屋,之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通路上的出入口,有的仅设门通洞,有的加设门扇。“户”是保护其住宅房屋的一道关口。门户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称户。如“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阁,小闺谓之阁;里坊之门谓之“闾”,街巷之门谓之“闳 ”等。就门的结构形式而论,双扇为门单扇为户。旧时门户又是宅院主人及社会地位及其社会关系的一种标志。即所谓门弟之别,诸贫寒之家标作“寒门”,“柴门”穷者人家居住简陋房屋称作“蓬门筚户”,“筚门主窦”,豪富人家称作“朱门”(即红漆的大门),“金门玉户”。
(2)窗牖。坎卦六四有“纳约自牖”之说。“牖”与窗,就功能而言相同。就其位置而言,“牖”特指在墙壁上开设的窗子,以区别在屋顶上开设的天窗以及在门户上开设的窗户。窗牖既是由内向外窥视之通道,又是室内见日采光之所在。《老子·十一章》所说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强调了门窗户牖在居室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明夷卦与庭院结构
《周易》中,记载住宅建筑空间之庭院结构者,有:明夷卦六四之“于出门庭”,夬卦之“杨于王庭”,艮卦之“行其庭,不见其人”;节卦,初九之“不出户庭,无咎,”九二之“不出门庭、凶”等等。
在住宅建筑中,由围墙和建筑物所包围,并以建筑物为主的场地,统称为“庭”或“庭院”。门庭为门内之庭。指位于住宅大门以里的院落,又称外庭或前庭。户庭,指户外之庭,指位于堂室户外的院落,又称内院或内庭。《周易说卦传》;艮为“门阙”。在《周易》诸卦中,凡以门、庭为喻者,多与艮卦相关。例如:艮卦、艮为门阙,大门之内的封闭空间称之为庭,故其卦辞中所说“行其庭”之庭,实为前庭或门庭。同人卦初九变为艮,有门之象,故而有“同人于门”之说,明夷卦中爻上(三至五爻)震综艮,艮有门之象。六四位于其中间,故而直间喻以门庭。夬卦中,下卦乾“为君”,上卦兑错艮,艮有门庭之象,此处之门庭乃君王之门庭又称作王庭。
庭院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分别称作前庭,中惩内庭后庭、侧庭等。除前庭称作“门庭”外,其余均可称作“户庭”。皇家的朝中之庭,又称作“朝廷”。
5、豫卦与重门结构
在《周易》中,还谈到了防御来自社会方面侵害的建筑功能的记载。《周易,系辞传下》:“重门击拆,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拆”打更用的木梆子。意识是说,在住宅建筑中设置多重的门,并敲击于木梆巡逻于其间,以防备外来不速之客的侵入,从卦象而论都取法于豫卦。豫卦的卦象为坤下震土。
豫卦之中爻下(二至四爻)艮为门、上卦震综又为门,有为两门矣。重门之象也。《周易系辞传》“艮为山……为门阙……为阍寺。”山有阻止之义。门阙,又称门观。阀,是位于宫门两边的望楼。它高高耸起,其形似山,具有远望和守卫的功能。同时,观也表明住宅建筑具有比较尊贵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装饰建筑。豫卦中爻上(三至五炎)坎为“盗”(《周易说卦传》暴客之象也。艮又为“指”为手,击拆之象也。上古外户不闭,至此建都立邑,其中必有官职府库,故设重门以御之,击拆之警之。就豫卦之自然取象而论,其上卦震象征“雷”,其下卦坤象征“地”。地上有雷鸣之声,也象征敲击木梆的声音,相当于防盗的警戒措施。由于“门”,特别是“重门”所具有的禁止和防卫的功能,从周代起,在宫城的规划、设计中,就非常重视宫门的设置,并形成了一定的宫门制度。周代已有“三朝三门之制”,隋、唐又有“三朝五门之制,到了明清,有关宫廷分区和室门设置的规划,设计更加严整并趋于完善。以北京紫禁城(今北京故宫)为例,“五门”,以皇城最南面的正门算起,由外而内到太和殿为止,依次为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一说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三朝”即:午门以外当“外朝”,太和门内太和殿之适为“治朝”,乾清门内乾清宫之廷为“燕朝”。“三朝五门”均位了都位于都城的南北中轴线上。
以上我们举例说明《周易》中有关建筑的一些信息,除此之外,《周易》中所蕴含的象、数、义、理等方面的观念与原理,对中国建筑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二、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与风水理论。
《周易·系辞段上》:“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之道又称三才之道,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又称作天人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和法地则天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即堪舆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所说风水问题,即堪舆学说与《周易》之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两者都是关于天地之道与人道之间相互的学问。唐代严师古在注《汉书艺文志》关于堪与专著《堪舆金匮》中堪舆学说用于住宅建筑,就意味着从建筑的选址到建筑的规则、设计和营造,都要周密考虑到天文、地理、气象等各种自然因素,从而创造出融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的良好居住环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1、风水理论的衍化
风水理论,在中国文化系统中,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站在文化的立场,风水虽然是小道,但大家不要轻视了它,因为它也是一门很复杂很深奥的学问。在中国古代风水之木,所使用的名称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阴阳。这是风水之术的别名。东汉许慎释“阴”、“阳”,称,阴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从阜,易声。《说文》这些观念在建筑实践中加以实际运用,则成为原始的风水之术。《易传》论阴阳之处甚多。如“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履霜坚冰,阴始凝也。”等等,这是以“气”的观念与阴阳观念结合,已经显示了“阴阳”之“气”为文化底蕴的中国风水之术的缘起。在《诗经》中,有 “既景乃冈,相其阴阳”之说,这是明确记载了先秦古人以晷景测日影以定方位的一种风水之术。《周礼·考工记》称。“惟王建国(城)辩方正位”,《汉书》中也写道:“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量割宅,正阡陌之界”。这里的“阴阳”即“风水”之别称。
②地理。典出《周易·系辞传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道,仰似观于天文,府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这里,所谓仰观天文,是天文学的原始,府察地理,又是风水术的原始,故风水术又称地理。《管子·形势解》说:“上逆天道,下绝地理,故天不予时,地不生财。”如果人上逆天象,下忤风水都是要倒霉的。
③形法。典出于《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附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里所谓“观法于地”,就是看风水,地是有形之物,故风水亦称形法。《管子·形势解》中的“形势”一辞,也是与“形法相通”的一个风水术语。
④堪舆。《淮南子,天文训》云:“堪舆徐行”。东汉许慎《说文》:“堪,天道;舆,地道;以为“堪舆”乃天地之道。故“堪舆”是风水术最重要、最流行的别称,风水家称堪舆家。
⑤风水,此语一般认为出于晋代风水家郭璞的《葬经》之中。郭璞认为“风水”下了一个定义:“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士,藏风次之。”
《葬书》的理论主要有五:
(1)“生气说”:认为万物毕生于“气 ”,只能有生气的地方,才会形成一种充满生机的葬地环境。“生气”说成为阴、阳宅风水理论的精华。
(2)藏风得水说:认为“风”和“水”是保护“生气”的关键因素,所以要“藏风”,又要“得水”。而且“水”又成为生态环境保持生气的最主要因素。
(3)“地形藏气说”:认为地垄之势是生气所依附的场所。
(4)方位说::“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以“四灵”代表四个方位,当然,这里的四灵是以山体来象征的。以四灵坐镇,具有对称庄重之感,成为中国古代风水中的一种固有模式。
(5)“遗体受荫说”:“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认为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是“情气相感”的,地美则神灵安,神灵安则子孙盛。此说虽较牵强,却成为人们追求理想葬地的原动力之一。
总之,《葬书》首次提出了“风水”的概念,其主要理论以阴阳为根本,以“生气说”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其目的是获得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使风水理论已形成了体系。
2、勘察风水十要素
①整体系统原则。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
②因地制宜原则。《周易·大壮卦》说:“适形而止。”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用穴居式窑洞居住。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阑式竹楼居住。草原上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徒。
③依山傍水原则。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是万物生机的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占地,这与当时的狩猪和捕捞,采摘经济相适应。依山旁水的原则就是对山形地貌、地形地势等自然景观方面的考察比较,而选取其优胜的地方。堪舆学上概括起来叫“背山、面水、向阳。” 在中国的风水师中有一句,关于建筑选址的老话题:叫着“前要照,后要靠”。“照”就是照水,“靠”就是靠山。(又称背山),向阳则背阴;西南则背北。在中国所处之地理纬度的范围内,背山可以阻挡冬天北来之寒流,西北可以迎接夏天南来的凉风。向阳,可以取得良好的日照。依山旁水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境,凹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另一种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覆盖着山坡,从山脚一直到山腰。
④观形察势原则。也就是风水中注重形峦,也叫峦头。所谓形峦。一般说法就是龙,看龙脉。龙是形容词,不是真有龙。形峦就是五行相配,有的山头就是圆形的,便属于土形;有的山头是尖形的,仅属于火形;方形是属于金形的。另外,还有木形的山。金、木、水、火、土配起来就叫形峦。清代的《阳室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考察。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泰山入海。南龙由云贵、湖南于福建、浙江入海。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任何一块空地表现出来的吉凶,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
⑤地质检验原则。风水思想对地质很讲究,甚至是挑剔,认为地质决定人的体质。地质对人体的影响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土壤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二是潮湿或臭烂的地质,会导致有肺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学、潮湿腐败的地方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地,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三是地球磁场的影响。地球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时刻对人发生着作用。强烈的磁场可以治疗,也可以伤人。四是有害波的影响,如果在住宅地面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双层交叉的交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复杂的地质结构,都可能放射出长振波流,导致人体不适应的状态。
⑥水质分析原则。宋代黄妙应所著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淡,其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苦酸涩,若发馊,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住藏。”浆之气味惟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社会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风学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辩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的环境。
⑦坐北朝南的原则。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26′)以北,一年四季的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坐北朝南,不仅为了采光,还为了避风。中国地势决定了其气候为季风型。因此,坐北朝南而且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地之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治情操,地灵方出人杰。
⑧适用居中原则。风水理论主张山脉、水流、朝向都要与穴地协调,房屋的大小也要协调。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门大不吉,房大门小不吉。适中的原则还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齐,附加设施紧紧围绕轴心。在典型的风水景观中,都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与地球的经线平行、向南北延伸。明清时期的宫殿,帝陵,清代的图标等都是按这个原则修建的。
⑨顺乘生气的原则。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质。怎样辩别生气呢?明代蒋平阶在《水龙经》中指出,识别生气的关键是望水。“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止。气行则不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同情,水气相逐世。”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着乘生气。只有得到生气的滋润,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⑩改造风水原则。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为自己服务。《周易》革卦、彖日:“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革就是改造,人们只有改造环境,才能创造优化的生存条件。
3、天人合一建筑理想境界
①天人之和的园林建筑。
中国建筑所迫求的理想境界之一,就是“天人之和”。“天”(注:古代“和”与“合”是通用,所以天人合一,实质就是“天人合一”。)中国的园林,讲究来自“天然之理”的“天然之趣”,追求的是属于人工建筑而又宛自天成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天然图画”。明代造园学家计成在《园治》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古园林建筑方面“园基不拘方面,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影随形,或旁山林,欲通河沼。 ……立基先究源头,硫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总之,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要“自成天然之趣,为烦人事之工。”按照这一观念中国园林在营造人工自然环境(诸如垒不叠山,引水聚池,架桥毁路,修房建旁,植树养花等)时,都要与天然自然环境相协调一致。
②身心之和的养生建筑。
中国建筑所追求的另一种境界,是“身心之和”。住宅建筑,作为人的生活起居之所,应当具有养生的功能,换句话说,就是应当避免来自建筑物的一切不利于人生健康的因素。养生之道,包括养身与养心两个方面。养身就是养形养命,养心就是养神。中国的养生之道,讲究身心之和,主张形神统一,性命双修,养心为贵。所谓虚心养气,虚气养神,神由心生,心为神君。养身和养心的观念,在中国住宅建筑中均有体现。
在养身方面,除了建筑造业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外,主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室内采光方面,强调阴阳之和,主张明暗适宜。二是在通风方面,注重“气口”的方位朝向及其尺寸大小,以求生气通天,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三是在排水方面,注重其“水口”的地势方位,以求流水畅通,保证住宅的墙体安全。四是在水土质量及其相应的自然环境方面,重视各种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在风水学说中,把那些建造于某些自然环境禁忌之地的住宅称“凶宅”,无论什么人住进都会生病的房屋。从自然科学角度看,主要原因是地下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氡气或强电磁辐射。氡是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气体,它是铀、钍等放射元素土壤变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所以,富含铀,钍元素的花岗岩,辉绿岩等都能产生氡。地层深处的氡。还可以通过地质裂带和地下水流而进入大气圈。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的氡有96%都来源于地基,其余的部分来看有放射性元素的建筑材料中。当室内的氡放射剂量超过一定标准的,就会损害人体健康,高剂量的氡可导致肺癌,白血病和呼吸道病。据报道,美国每年肺癌死亡者之中,有8-20%的人是由氡气所致,其危险程序已超过交通事故。现在氡气已被称作为“藏在室内的杀手。”此外,科学研究表明,在强电磁场(包括地下和地上的)附近,也不宜建造住宅。电磁污染是一种很伤害的物理污染,被称作是“电慈魔鬼。”它能够扰乱人体的内分泌机制,特别是对于孕妇极为不利。五是在地基的土质选择方面,风水学说所谓不宜在“太岁”头上动土的说法。“太岁土,在地质上叫做膨润土(俗称膨胀土)。最大特点就是遇水膨胧,它在吸满水后,体积能够成倍增大;脱水后,其体积会相应缩小的”。
在养心方面,中国的住宅建筑业特别注意人在心理行为上的感受是否适宜。例如:在住宅的台基高矮和室内的空间大小方面,强调阴阳之和并主张和高矮大小以适当为宜,不提倡盲目地高大追求。居室内部的空间过于狭小,会使人产生憋气烦闷的感觉;居室内部的空间过于高大,又会使人产生空荡凄凉的感觉。大小适宜的居室空间会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
三、运用周易古代建筑的精典案例——北京故宫
中国建筑对和谐境界的追求,还表现为文化心理方面的各种象征。这里,仅以北京故宫为例说明。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始建于明乐年间,历时十四年建成。其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5万平方公里,有房间9999间,黄色琉璃瓦屋顶,蓝色护城河和红色围墙护它与外界隔开。
北京故宫按照《易经》天地人“三才之道”,将皇宫称为“紫禁城”,以与天上的紫微垣相应。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坦。前殿为阳,后寝为阴。后寝三大宫为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宫。三宫名称皆合乎《易经》中乾为天,坤为地,乾为君,坤为臣,乾为父,坤为母的原则。乾为纯阳,坤为纯阴。阳为大,阴为小。在六十四卦《六画卦》中,以内外卦而善,由内往外曰“往”。由外而内曰“来”。乾上、坤下、小往大来,谓之泰(如图:)
泰卦的卦辞曰:“小往大来,吉亨”。泰卦为阴阳相交之象;古人认为,阳气轻盈上升,阴气重浊下降;二者,一上一下,谓之交合。《周易·泰·象》,“在地交、泰”故而“乾清宫”“坤宁宫”,二者合起来就是一个“泰”卦。这里象征的是“夫妻之和”(国家第一夫妻和谐相处)围绕三宫,十分左右十二宫,即东六宫与西六宫,合之十五,以应河洛中轴运枢之妙。东西十二宫,以应十二辰,象征妇道遵从地道,无成有终。
北京城门、外城七门、喻西南向明而治,内城九门、喻九五之尊统御四宇。望城大门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象征先天八卦,乾天坤地,离日坎月之格局。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又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天象28宿。内城东南崇文门,西南宣武门,象征左文右武。东北安定门,西北德胜门,象征文治武功。怀柔天下。东南门、西南门,象征日月出没的阴阳大道。中轴线十五里,象征河洛运枢左右逢源之常数。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运用《易经》理念的典型案例。在今天的现代建筑中,《易经》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思想,依然有着很强生命力。
故宫建筑布局,北京城门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