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建成之后,将会成为祖国最大的风水!
163 2025-09-03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乐山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被历史打上了太多的文化烙印,也拥有太多的文化积淀。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尘的湮灭,随着那些承载着过往历史文化积淀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址的逐渐消逝,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正在慢慢走向枯竭。
如何再现乐山祖祖辈辈的文化家园,重塑乐山文化精神,坚定乐山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当前要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乐山文化繁荣,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厚重的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屡次强调要积极传承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四川是国学重镇和传统文化的摇篮。近现代以来,通过私塾及书院教育而传承的儒学,在四川有着非常深厚的根基和土壤,哪怕在“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因短暂的反传统运动而衰退。在形形色色的书院教育中,最有名的当属复性书院。
1942年四川乐山复性书院留影,前排中间持拐杖者为马一浮(图片来自乐山日报)
复性书院于1939年初经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和教育部长陈立夫批准,由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在乐山创办,院址由马一浮先生亲自选定在大佛乌尤寺,自任院长兼主讲。复性书院是当时正规教育学院体制之外的一种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由政府创办并提供所有经费。书院从1939年9月15日开始讲学,到1941年5月25日停止讲学,前后共一年零八个月。此后,复性书院也没有倒闭,而是转为以刻书为主,马一浮先生希望以此保存一点文脉。复性书院在乐山办学期间,各路群贤毕至,讲学论道,文化学术气氛异常活跃,很多当时的社会贤达和知名人士,如陈布雷、梁漱溟、熊十力等都担任过其筹委会委员和教师。
乐山乌尤寺(复性书院旧址)
2017年9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乐山市从打造沫若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建设文化强市出发,在乐山文庙成立乐山沫若书院。书院以“崇文弘德,成风化人;凝聚人才,厚植文脉;兼容并蓄,传承创新”为宗旨,主要承担国学文化传承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培训交流等任务,具有传承、学术、讲学、服务四大功能。这种风景与人文的有机互动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大力发扬革命抗战和爱国主义文化
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线。中国革命文化成长于中华文明的危难之际,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领作用。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革命者牢牢把握最先进的革命理论——马列主义,并紧紧植根于人民群众,焕发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创造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对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立足乐山,至少有以下事件,在西南地区抗战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故宫国宝南迁 故宫国宝南迁,是指民国时期主要由故宫博物院发起组织的大型文物保护行动。为躲避战乱,1933—1936年,故宫、颐和园、国子监和北平古物陈列所等地的1.9万多箱文物(其中故宫1.3万余箱)发起南迁行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故宫南迁文物加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前身)等单位的文物又分3路运往四川,巴县存80箱,峨眉县存7287箱,乐山县存9331箱。在四川乐山和峨眉山“避难”达七八年之久,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集中到重庆,直到1947年才迁回南京。在15年里,南迁文物行程上万里,穿越大半个中国,然而几万箱上百万件文物竟没有一件丢失,也几乎没有什么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存放故宫文物的洞穴(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在故宫文物保护史上,这场文物南迁承载了太多厚重的东西,而乐山为这段峥嵘岁月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也被历史和众多学者所铭记。有知情者回忆说,“到了乐山,存放文物需要占用人家的祠堂,几个村子的族人都没有二话。包括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招募工人、找船、谈价这类事,很多地方百姓都会包下来,他们也觉得这是责任。”
乐山百姓肩挑背驮运送文物(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据了解,1946年4月,故宫博物院曾以国民政府名义为乐山市中区安谷镇7处文物库,各颁赠“功侔鲁壁”金漆牌匾一块,以示嘉奖。据了解,“功侔鲁壁”牌匾长3.1米、高1.07米,大部分为黑底金字,每字高47厘米、宽40厘米,为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书写,匾正中有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印章,刻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字样。颁赠“功侔鲁壁”金漆大匾,是对乐山民众守护故宫文物巨大贡献的高度评价。
乐山市中区安谷镇“功侔鲁壁”金漆牌匾(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武大西迁1938年初,日军进攻华中,武汉岌岌可危。为躲避战乱,保护广大师生安全,武汉大学决定西迁。经多方考察,最后选定大后方的四川乐山作为临时校区。经过几个月的水路搬迁、颠沛流离,武大的师生陆续抵达乐山。据说乐山市民用全城大扫除的方式热烈欢迎武大师生的到来,部分市民还免费为武大学生提供住宿,一些工厂的经营者甚至将厂房无偿捐献给武汉大学作为教学设施。在当时物价飞涨的情况下,正是乐山人民的无私帮助为武大师生提供了强大支撑。
1938年4月29日,“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在乐山正式开课。之后8年,武汉大学的学生人数由600人增至1700人,乐山籍学生由原来的1人扩大到几十人,这一时期被称为武汉大学办学史上的“乐山时期”。 直到1946年10月31日,武汉大学师生才离开乐山返回武汉。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一起,并称民国“四大名校”,汇聚了当时中国学界一批大师级人物,如周鲠生、王星拱、刘永济、朱光潜、苏雪林等。武大乐山时期的艰苦奋斗与辉煌业绩,在武大校史和中国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爱国主义文化一是抗战文化。早在宋朝,乐山人民就曾奋力抗击过元朝士兵的入侵;明朝,许多峨眉武术的传人曾参加过戚继光的抗倭队伍;抗日战争时期,乐山曾直接遭受过日本飞机的大轰炸,作为抗战的大后方,乐山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贡献。除故宫国宝南迁和武大西迁,乐山还为抗日前线组织抗战物资,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不论是三百万川军出川抗日,还是远征军进驻南亚战场,里面均有不少嘉州儿女的矫健身影,其中有很多人流落或战死在异乡,至今没有回归。
二是红色文化。井研县竹园曾是解放四川时在乐山境内打过的一次有名的硬仗“竹园铺战役”的发生地。1949年12月13日,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0军28师进军大西南时,途经井研竹园,遭遇国民党胡宗南、宋希濂部号称“天下第一团”的91团,我军英勇奋战,全歼敌军。那场持续18个小时的攻坚战是成都战役中打得最艰苦、最惨烈的一次。28师也为此付出伤亡两百多人的代价。战后,特修建竹园烈士陵园以兹纪念。
矗立在烈士园中央的“竹园铺战斗胜利纪念碑”(图片来自乐山日报)
竹园烈士陵园历经多次维修扩建,现有烈士墓69座,有烈士亭、竹园铺战斗战史陈列室等。刘华清上将(原国家军委副主席)曾为竹园铺之战两度题词,李来柱将军(原北京军区司令员)也曾亲临竹园祭奠英烈。竹园烈士陵园是我们凭吊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有五通桥的丁佑君纪念馆是纪念为乐山解放而牺牲的女英雄丁佑君所建。
“文化为魂”,文旅结合,促进乐山文化繁荣兴盛
乐山是历史文化名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应走文旅结合之路。从旅游的角度看,乐山的文化可从主脉和与主脉共生的其他文化去把握。
把握乐山文化主脉: 山水文化、佛禅文化、茶文化
一是山水文化。“山为根,水为魂”。乐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既有高山峡谷,也有浅丘平原,还有三江汇流,赋予乐山独特的自然山水架构。
秀甲天下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据《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地势独特,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峨眉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峨眉山为主体的峨眉山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
金顶春色(图片来自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网站)
大佛、睡佛卧波凌云山 。乐山市凌云山位于乐山城东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与乐山城一水之隔,属于乐山大佛风景区。凌云山古名青衣山,因青衣江得名。海拔448米,面积约0.6平方公里。凌云一名则是因为凌云寺的修建而来。据史料记载,南宋进士邵博曾游访凌云寺,请教照禅法师,了解凌云山清音亭历史,写下著名的《清音亭记》,指出“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
乐山睡佛(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鼎鼎大名的乐山大佛就坐落于凌云山上。它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大佛,历时90余年(始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方建成,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乐山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其造型庄严,姿态安详,佛身内部的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非常独特巧妙。被近代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巨型睡佛(隐型睡佛),坐落于乐山城侧的 “三江”汇流处。该睡佛全身长约4000米,佛头、佛身、佛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三山连襟而成,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安详静谧地躺卧在青衣江山脊上,仰面朝天,慈祥凝重,蔚为奇观。
三江水文化。乐山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傍水而居的城市,水是乐山城市符号的代表之一。乐山市域内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河、湖、湿地面积之和约占乐山市土地面积的6.65%(江河水域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水库湖泊水域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约253.2平方公里)。乐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都离不开水,乐山的繁荣得益于岷江水运,乐山的码头文化、盐卤文化、贰柒拾文化等都源于水;咏诵乐山的著名诗篇都融于水,大诗人李白曾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虽然题目不是写水,内容却有三句都写水。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独特的水资源禀赋、悠久的水文化历史,是乐山最具魅力和最富竞争力的独特资源和宝贵财富,这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和进一步发掘。目前已开启的“三江夜游”项目就是一种全新尝试,虽然效果尚待进一步完善,起码迈出了新的步伐。
夜游三江(图片来自乐山日报)
二是佛禅文化。乐山的佛禅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乐山市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迄今为止,佛教已经传入中国2000余年,传到四川乐山至少也有近2000年的历史。宗教文化的历史沉淀为乐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是弥勒佛文化的象征。弥勒佛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则天时期。据佛经说弥勒佛出世就能天下太平,所以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就是弥勒佛转世,以此安抚百姓,坐镇天下。很可能正是老百姓对弥勒的崇拜才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能力排众议登上权力巅峰。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他认为弥勒佛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祥瑞之佛,对于镇压三江水患也极有帮助。
乐山大佛(图片来自乐山日报)
其次,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千百年来,峨眉山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据考证,大约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四川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顶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等学说在山中广泛传播,中国僧人慧持大师在峨眉山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即今天的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公元8世纪,禅宗独盛,峨眉山全山禅宗一统。到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僧继业奉旨来峨眉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达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文化、艺术价值极高,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2016年1月22日,峨眉山市获批创建首个“中国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四川省唯一的获批城市。
三是茶文化。乐山茶史源远流长,有史料记载,西晋前已是名声在外。宋代,乐山茶叶主产地就在峨眉山。范镇《东斋记事》载:“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利州之罗村。”其中“嘉州之中峰”就是峨眉山唐宋六大名寺之一的中峰寺。著名的“峨眉雪芽”就产在中峰寺一带。大文豪苏东坡、诗人陆游等都曾有诗称赞过峨眉雪芽。学者周靖民还指出:“阿拉伯人很早就知道茶产在中国的嘉州,是唐代峨眉山僧人首先运去的。”可见,峨眉雪芽还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峨眉名茶除了峨眉雪芽,还有竹叶青。竹叶青为绿茶类茶,外形扁平挺直似竹叶,色泽嫩绿油润;汤色黄绿清亮,叶底浅绿匀嫩;滋味清醇爽口,饮后余香回甘,也是中国名茶系列之一。
竹叶青茶叶
相较于乐山城郊和峨眉山,乐山边远山区的产茶业也很兴旺。每年外销几千斤。乐山各区县均有产茶的相关记载。在夹江县,《雅安府志》载:“夹江城南七里依凤山产茶,乾隆九年始依制上贡。”也就是说,夹江在清代一度还产“贡茶”上贡京都皇室。在峨边,民国《峨边县志》载:“茶法。峨边略产茶,向无官引,惟土人自采自制,销用本地而已。”峨边之茶,自给自足而已。马边产茶的记载见于《光绪井研县志》:“茶,本境绝不生产,全资邻县济用者,则有……马边、名山之茶。”清代至民国,马边茶尚能外销他县,故在马边有荍坝“贡茶”的传说。
发掘与主脉共生的次文化
除了山水、佛禅、茶等主脉文化,乐山还有许多与主脉共生的次文化。
一是农耕文化。“民以食为天”,人类要繁衍生息,首先要解决的是粮食问题。乐山辖4区6县 1市(县级),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从事农业生产是历代乐山人民的首要选择。乐山从漫长的农耕社会走来,留下很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印记。
沐川县的“乌蒙沐歌”和桃源山居就是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项目打造。《乌蒙沐歌》是沐川县立足本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着力推出的原生态大型山水实景舞台剧。该剧依托自然山水,融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元素,借助现代光影科技,将竹乡沐川的生态魅力、历史韵味和民俗风情尽情展现于山水之间。此外,桃源山居景区内围绕农耕文化打造的“天地人和”节气广场、“春夏秋冬”四季长廊、惜时园、荷塘月色、“风调雨顺”风雨广场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充分反映地域自然文化特点。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景区内收集整理农耕摆件1000余件,馆内藏品与村民传统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相互呼应,被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评为川西南地区唯一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之农耕文化社科普及基地”,是宣传、展示川西南农耕文化的重要平台。
二是古城文化。乐山,古称嘉州,从先秦时期“蜀王开明故治”起,经秦汉设南安县,北周设嘉州,南宋置嘉定府,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因嘉州之名,延续最长,故遗留古城称为“嘉州古城”。
古城门(图片来自乐山日报)
据《乐山县志》载:“嘉州故城,北周始创,历代治此。”可见嘉州筑城,始于北周。城墙依山临水而筑,号为“江城”。现存的嘉州古城墙大体为明清两代所建。城楼巍巍,城堞盘桓。“与千年大佛相守,与峨眉山遥对,融汇着天人合一的大气,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意象。”乐山古城墙和古城门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格局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国古建筑和乐山城市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被联合国城市管理机构专家誉为“乐山的长城”。
位于中心城区的老霄顶建筑群和乐山文庙,记载了老乐山城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宗教演变史,特别展示了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水平,也是嘉州古城文化的标志和见证之一。
三是名人文化。乐山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城市,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行业领域都有不少名人曾在乐山留下许多足迹。古代有陆通、李冰、张道陵、孙思邈、李白、陆游等名人曾在乐山居住;近现代有刘光第、廖平、熊克武、郭沫若、丁佑君、曹葆华、陈敬容、尧茂书等名人。这些名人在乐山文化史上散发过耀眼的光芒,是乐山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灿烂星辰,是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尤其一代大文豪郭沫若及其作品,是乐山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四是码头饮食娱乐文化。民以食为天,特别古嘉州城,三江汇流,水路纵横,发达的水上交通带来的不仅仅是码头经济,更有美食和娱乐文化的交融、积淀和传承。
古嘉州城号称有九座码头,最兴旺的时候据说一天就停泊着上千艘船只,致使码头附近的酒楼餐馆和客栈就成为往来客商和码头工人们吃饭消遣娱乐最重要的场所。因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客流不断,乐山本地餐饮必须兼容并包、推陈出新才能满足来自天南海北的食客口味。重庆人的麻辣与成都人的清淡融会贯通,最后产生了乐山人爱麻辣喜甜食的独有口感。许多源自民间的乐山特色美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乐山有一种美食叫跷脚牛肉,据考证主要起源于现在市中区杨湾乡的周村镇,故当地被称为杀牛周村,因为当地村民都以杀牛买卖牛肉为生,杀了牛之后,牛杂一般不要。后来,有的村民觉得这样太浪费,就在老石桥畔将牛杂洗净后切碎丢到锅中,加上生姜、辣椒、盐,煮熟后就吃。慢慢地这道美食也就传开了。最初跷脚牛肉只能算是下层民众的食品,饭馆条件也十分简陋,只有一张方桌,没有凳子供客人落座,不过桌下有根横木,可以供客人跷着歇歇脚,因此,这道美味也因客人边跷着脚边食用而得名为跷脚牛肉。此外,还有西坝豆腐、牛华麻辣烫、苏稽跷脚牛肉、米花糖、徐凉糕、豆腐脑、五通桥钵钵鸡和黄鸡肉、赵鸭子等美食数不胜数。嘉兴路美食街、张公桥美食街等地段很火爆,夜经济非常繁荣。
乐山码头娱乐文化的代表性产物就是“贰柒拾”。贰柒拾(二七十),又称桥牌、字牌桥、字牌,是发源于五通桥区,流行于乐山和全川的一种纸牌,一直有着其特有的码头文化娱乐特色,被列入乐山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地域性极强的娱乐工具,贰柒拾从创立到现在,只有壹到拾10个数字,只分红色和黑色两种,但千变万化的玩法特别吸引人。虽然迄今还没有一套完整、规范和严谨的贰柒拾规则见诸书面,但仅凭口口相传就能在民间流行,足见其魅力。
2017年9月16日,四川乐山“夜游三江”正式启航,4艘游船沿平缓的岷江水域穿行在大佛与古城间,光影婆娑中,厚重的嘉州历史如一幅巨型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王家斌 摄)
五是峨眉武术文化。峨眉武术主要发源于道教文化。据考证,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洞天福地记》云:“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灵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览治之。”葛洪在《抱朴子》中云:“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春秋战国时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访道隐居峨眉山。其中峨眉武术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的武师司徒玄空(名白衣三,号动灵子),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态创造了白猿剑法(即猿公剑法)与白猿通臂拳,又称白猿公。峨眉武术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并充分结合自然规律、人文伦理与峨眉当地人们长期劳动生活的有关习性,在发展中还受到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熏陶,是数千年来巴蜀各民族文化智慧的优良结晶。峨眉派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派,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鳌头。其特点亦柔亦刚,内外相重。2011年峨眉山市被列为“四川省峨眉武术产业基地”,这是全省第一个以武术为项目的产业基地。
此外,还有科举文化、盐文化和小凉山彝族文化等等。
临江而立的楼观与灯火,映射出古城壮美、古朴、沧桑( 王家斌 摄)
总之,乐山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为魂”,文旅结合,促进乐山文化繁荣兴盛。
夜游三江(图片来自乐山日报)
(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总第2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