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都忌讳一个字,2000年来只有3个人用,如今却随处可见

147小编 160 2025-09-04

取名这种事,在中国古代,其实没那么简单。很多时候,一个字能把人整得焦头烂额!家长们隔三岔五请教先生,翻书查字,磨破嘴皮,偶尔还得和祖上规矩“斗智斗勇”。不同于今天小区里楼下随便喊一声"王磊"、"王思聪"一大片回头,中国古人对一个字却极度敏感——连碰都不敢碰。那到底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连2000年都没人敢用?有三人挺身直上,后来命运又怎么样了?没啥比这更怪的了吧?

他们避讳的字,就是“王”。字很简洁,声音也好听,但偏偏最雷区。古人眼里它就是至尊的象征,天子不能说王,咱老百姓更别动歪脑筋。有人试过吗?有,历史上三个人敢用,下场各不一样。

他们是谁?冯野王、顾野王、骆宾王。这三人名字都带个“王”字。可细想一下,现代人却对“王”情有独钟,什么王珂、王亚楠,一抓就是一箩筐。这转变怎么回事?名字里的风水轮流转,谁猜得准下一个流行的字又会是什么?谁在乎呢!

回头想,古代人其实挺“轴”。取名避讳特别多。《仪礼》就明文规定,得避长辈、避帝王、甚至有的具体到动物名、地理名都不让碰。汉景帝叫刘恒,结果连传说里的仙女“恒娥”都得改名叫“嫦娥”。这不明摆着折腾人么?但那时候,规矩大过天。

“王”这个字最特殊。宫廷权威、家族荣耀,大家都信这东西。普通人哪敢用?随便谁家娃叫王伟,第二天风言风语都能把他爹吓趴下。你要说只是皇族能叫?倒也不尽然,就是气场太强,让人害怕。时代不同了,想象一下唐朝集市大家都赶过来,新生娃娃如果就叫王什么,保准被说成造反。

可偏有人不信邪。东汉有个冯野王。家世不简单,父亲是冯奉世,战功显赫。冯野王小有名气,精明能干,少年时就“出圈”。郡守、太守、都尉都干过,干啥都有成绩。最有意思是被推举当大司农,专管国库粮食。汉元帝点名要用他。一般人到这层级都倾向谨言慎行,可他名字偏偏带“王”,没人说他“狂”,反而人人夸。

他上任后,修水利、革弊端。百姓爱他,京兆尹都说这是“今世奇才”。风评太好,于是当时流传很多有关他的顺口溜。谁家遇上这种好官,日子肯定不赖。坊间说法有点夸,但能传两千年下来,也许他真不是普通“王”。

然后又出了个顾野王。其实也不叫顾野王,原名顾体伦。后来敬仰冯野王,干脆改了名字。这种改名方式挺直接。南北朝时代他就是大牛,学问家还有文学家,训诂学不得不提他。他写的《玉篇》,影响了文字学好多年。那书现在还能在学者圈里见到,引用率不低。

区别于冯野王,此人更重文学。《玉篇》收录字数多,解释也细。至于他的诗和画,风格和那时候不一样。后代有顾炎武,大思想家,骨子里多少都受过顾野王的影响。就是好玩,顾家对自己家里的名声特别看重。他们的湖——顾亭林湖,据说也是因野王而得名。

说来说去,最大的“王”,其实是唐朝的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七岁写《咏鹅》就火了。他用“王”也不算自取其辱。他那名字其实带有点时代气息,来自《易经》,有点学问味。但他本人呢,是个反差极大的角色。会作诗,也敢顶撞当权的武则天。

《在狱咏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这些作品,一个狠,一个深,思路清奇。政治上,敢说敢干。在重大事件上,他参与了徐敬业反武的檄文。后来怎么样?这个大家自己明白,敢挑战权威,风险也大。他不能算一帆风顺吧,不过文名远胜其他“王”。

放到今天,事情倒转了。大家都用“王”字,不管名字中还是姓。名字甚至五花八门,谁都可以爱咋取就咋取。古时候那么多讲究,如今基本没人管。很多年轻家长就看某个字好听、寓意美,就直接用。偶尔还是会有人考究一些,取名时仍然会翻翻典籍,但那属于自愿,不是压力。

回望那三个历史人物,每个人选择“王”字都不是偶然。冯野王由门第撑腰,干事落地。顾野王受前人影响,改名致敬也给自己加了点“传奇气息”。骆宾王带着理想和直率,为名字注入了自己的人格色彩。有没有人比他们更在乎名字意味?不好说。

现在的家长取名真是太自由了,你想叫“王钱包”都没人管。有种说法,名字就只是个符号。有人偏说名字能影响命运。其实道理都能说得通,但让名字回归简单,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其实古今各有好处。过去的讲究更多一些神秘感和敬畏,今天的随意又带点自我。不一致也很正常。有时扣题太严反而显得没意思。历史上这三人各有活法,各有命运。不全靠名字,命好坏千头万绪,哪有绝对公式。

有人说,王字是大字,压不住。有人觉得,名只是工具,再说现在管“王”字的地方已经没人了。你信也好,不信也好,这故事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其实说到底,名字这件事,更多还是个人和时代一起做的决定。讲究和不讲究,都无所谓吧。

就像这三个人,活法不一样,结局不太一样,名字倒是成了历史的注脚。不用问为什么只能他们用“王”,也别纠结后人怎么玩改名。历史的轰隆都过去了,谁还盯着这些细节不放?

上一篇: 家里有一次性口罩?别再闲置了,这些用法现在看还不晚
下一篇: 并非迷信!俗语“床有五不摆”,究竟哪“五不摆”?看完提醒家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