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5不放,人顺家兴旺”,客厅不要放这5样,很多人没当回事
70 2025-09-06
潮新闻客户端 石头剪刀布
腊月祭灶过小年的习俗始于汉,盛于唐宋时期,而在民间影响极大流传甚广,故而小年祭灶也称“送灶”或“辞灶”,并被位列“五祀”之一,最初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刘熙《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主管人间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宋·范成大的《祭灶词》描述了腊月祭灶过小年的生活场景,杯盘交错鱼肉飘香热热闹闹,祭灶过后,春节就余咫尺。在江浙农村一带,民间就有腊月祭灶过小年的习俗,一年又一年,燃起的不仅仅是一把炉火和鱼肉的飘香,更是浓郁的人间烟火,亲人间的思念和眷恋。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这是诗人苏东坡蹭过的小年。而鲁迅先生笔下的“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则是绍兴贫苦人家腊月过的窘迫小年。
小时候在乡下待过几年,冬至过后就开始为过小年和春节忙着做各种准备了,烘茧豆、晒蕃薯干、打年糕、杀鸭酱鸡热热闹闹,那是大人最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我家祖母吃素加上父母不在身边,故而我家腊月就显得十分清淡,只是加工几斤年糕、自己做点茧豆、番薯干,买点糖果零食之类的,到了腊月小年祭灶,祖母烧几个素菜加三二点心几棵糖果,并且在灶司菩萨下压上二条红纸对联,对联上不知写了啥,点上香烛算是祭品了,很有“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的味道。
在我老家,不但腊月要祭灶,砌灶时还要祭地,谓之“迎灶”其形式与腊月小年祭灶差别不大,只是形式与祭品更为简单,并由砌灶师傅主持,仪式结束后师傅才会砌下第一块砖头。以求家庭兴旺顺顺当当。“农家院里农家乐,泥土青砖砌灶台。一缕熏烟穿一岭,三闻香气醉三回。”曾经,土灶是家家户户的一道亮丽风景,如今传统灶台式微,乡村的土灶头也难寻踪迹。“故里稀存土灶台,向天一孔落尘埃。烧星炖月炊烟去,惟剩疯蒿没老腮。”这种乡村土灶台的亲切画面,以及对故乡承载的许多美好回忆唯能从文字中方能体会感受了。但是,走进三墩村民文化礼堂三楼的乡韵生活展示馆,展馆一隅最为醒目的便是一个按实际复原的农村土灶头最为亲切,那种不朽的情怀瞬间在心头荡漾开来。
灶头型制多样;有方型,多边型、有单眼、双眼的和三眼之分,也有通身彩绘和素白的,小小灶头既是食物摄取之地,也是佳肴飘香里家人交流情感的场所。
小时候嘴馋了可以在灶堂里烤几个番薯,冷了就着灶堂的余温取暖,我家灶头很有年代感,石灰刷制的台面透着淡黄色的自然包浆。
灶头的摆放位置颇有讲究,是绝对不能与卧室连在一起的。因此,农村的厨房都是独立单间的,而灶头往往会在厨房一角,具体的则要按风水的“五行”确定朝向,砌灶时间也有规定,一般都在腊月十五前后,时辰还要请人占卜。小时候见邻居家砌过一次灶头,我家灶头什么时候砌的不得而知了,但一面依墙,偏厨房一角南北朝向,烧火口朝西,灶头为双眼一大一小,中间镶嵌着二只铜制鼎罐,外型砌成多边型灶台依双眼的大小砌成弧形,从上往下看有点象半个葫芦,又似一横一竖的二个8字。
灶头的结构分灶脚,灶身、灶台、灶山、烟囱、灶顶、灶帽,灶的背面是下灶山,烧火口、出灰口、灰堂。灶脚约小,灶身大于灶脚,灶台又比灶身大,灶身和灶台是伸臂式筑法,牢固且美观,而且符合人体功效,人在灶台操作,脚和膝盖都不会碰着灶身。灶山紧靠烟囱依灶身大小错落砌成二至三层五个或八个方格,里面可以放各色调味瓶罐,最上一层放灶司菩萨,下面一层放煤油灯。灶顶是用木架子做的,上面放锅盖蒸架之类的东西,下面是灶帽,用来防屋顶的落灰。下灶山位于烧火口上方,这是一个装饰性构件,多为屋檐式有“一字型、人字型、圆弧型”等,而灶头的款式主要由砌灶师傅决定,平常人家的灶头一般灶脚和灶身,出灰口和烧火口没有明确的分界,下灶山和灰堂也会约去,这样就省了不少建材自然要省下不少工钱。我家灶头的另一侧放了一个风箱,灶台沿着铁锅和鼎罐还做了一圈排水槽,直接通向屋外,洗碗刷锅后的污水只需用刷子刷向排水槽就行,使用极为方便。
砌灶头是一辈子的事,因此,对砌灶师傅的技术要求很高,当然工钱也要比造房的泥瓦工高出几倍,东家还要好酒好菜款待,以免师傅在砌灶时做了手脚,如果被做了手脚,以后使用时就会很费柴火,当然这样的师傅是极少的。
灶头用一世,很少有人家会扒了灶头重建的,记忆中直到我奶奶去世,我家灶头都没有修过。当灶头全部砌好放上铁锅,师傅会在炉堂中点上一把稻草,名曰“温炉”,其实就是检验炉内火焰,好的师傅砌出来的灶头火焰围着锅子均匀旋转,烟囱出烟顺畅且烟也不会从烧火口溢出,一切顺当等灶头干透就可以使用了。条件好的会给灶头画上画,记得我家灶台和灶身的边沿画了些如意祥云纹之类的装饰,灶山上也画了一些,都是单一的墨色。我在桐乡崇福一带见过灶头画,大多是花卉,石榴、仙桃、万年青或是鲤鱼,喜鹊等吉祥图案,也有八仙过海,招财进宝之类的民间故事。灶头画一般色彩浓郁绚丽胞满,而且画得满满当当。灶头画介与壁画之间,在有限的空间里,灶头画内容丰富,但表现形式上趋于随意,以前农村有专门给灶头画画的工匠,也有砌灶师傅自己会画画的,但这种看似随意的绘画,传递的却是一种朴素的祈求平安如意的美好愿景,因此,灶头从样式,结构、造型等形式上,既是一个传统的民俗建筑,其发展过程也惭惭地形成了其独特的灶头文化。
烧灶是门技术活,好的灶头烧起来省柴,但烧法也有讲究,烧法不当不但省不了柴火,烟还会从烧火口溢出弄得整个厨房烟雾呛人。我从没烧过柴灶,但见过我奶奶烧灶的技术,她点火从不用火柴,而是先把灶台上要做的事全部准备妥当,锅盖四周也围上毛巾,水罐里加满水,而后从灰堂里扒出上一次烧火后留下的木碳,用一个毛边纸卷成的纸棒轻轻一吹,便燃起一棵火苗,再用这个火苗点燃一小把稻草,将稻草扔进炉堂轻轻的拉几下风箱,炉堂便燃起了大火,这时候放几根小木柴进去,风箱都是轻轻拉的,吹向炉堂的风也是匀匀的,木柴就燃着了,然后再根据火势一点点添加柴火。待到锅里飘香,就不再添柴了,让炉堂里的余火慢慢地烧着,偶尔拉几下风箱,待炉堂里的火完全烧尽,这样烧一锅饭只需要三四根木柴加一二把稻草即可,铜罐里的水也刚好烧开,便是日常饮用的开水。新买来的柴禾难免会有点潮湿,这时再向炉堂的边上放进一些干得不透的木柴,下次烧时就容易点着且不会冒烟,最后扒出几块木炭埋入灰堂里作为下次的火种。因此,我家的灰堂里永远是温暖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