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贴春联:2个最佳时间,3个禁忌 ,老祖宗留下来的忠告不能忘
160 2025-09-05
# 洛阳水泥厂:曾经灯火通明,如今只剩风声
哪有一座工厂,可以让十几万人惦记半辈子?这厂不是在省会,更不是在什么经济重镇。地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偏偏它,却曾让整个河南、甚至全国的建设都绕不过去它一眼。这就是洛阳水泥厂,名气大到让很多老职工如今提起来,还带点骄傲,也带点说不出的惋惜。诞生时是宠儿,告别时连个像样的告别都没有。到底谁还记得它呢?
老一辈常说,五十年代初那会儿,整个国家像刚刚大病初愈——万事得从头来过。苏联专家穿着呢大衣、戴着眼镜在中国工地转悠,那画面现在说起来都像是外国片。工程一下子撒遍全国,分散到各地,生怕集中了惹麻烦。但有意思的是——洛阳这样一个内陆小城,竟然悄悄拿到了10项重点里程碑工程。你说这是天时、地利,还是人情世故?总觉得是命运给这个地方多眷顾了几眼。
讲到洛阳水泥厂,那名字外人听着平淡,实际在一五时期妥妥的“老大哥”。当年全国顶级大厂云集洛阳——拖拉机厂、轴承厂、还有矿山机械厂,再加上水泥厂,简直像给河南装满了未来。但岁月是把斧头,有些厂后来依旧风生水起,像拖拉机厂,几十年后还在生产、出口;偏偏水泥厂,混到了成工业遗址的地步——你说这是不是人生的讽刺?
细说这水泥厂,为国家重点项目而生,说白了就是为了黄河三门峡大坝和洛阳城的扩建做铺垫。重工业部一声令下,1954年开始画图纸,1955年苏联工程师和地质专家下了火车,扯着测量绳到铁门镇转了两圈,才死死定下厂址。地方不大,依山傍铁道,说实话也没什么风水,反倒透着一股儿实在。1957年开建,1958年水泥下线,比大坝还早一年,厂子一开工,就像给这座城装了心脏。
厂房是高标准,宿舍更讲究。别看现在城里小区又高又亮,那会儿,水泥厂的生活区简直是个小城。红砖小平房、青瓦房排成队——门口贴着“理发店”、“供销社”。下班时职工家属三三两两,拎着菜篮子串门说闲话,小孩子在厂区简易球场撅着屁股踢毽子。一到逢年过节,工人们的工资袋塞得满满,手里拿着肥皂、香烟,买菜都不用还价。有时候我在想,那种烟火气,现在城里哪还有?
你说影响大不大?厂子开起来,职工、家属、服务人员,整个社区加起来上万人。可厉害的是,八十年代那阵子,水泥厂工人的工资比一般机关干部还高——一年下来,1500多块,普通城市职工也就赚个六七百,你让人不羡慕都不行。工人有钱,厂区的饭馆、小卖部跟着火起来。商贩嘴巴甜,一转眼整个厂区都成了城里人的“羡慕对象”。那种日子,现在年轻人听着都像天方夜谭。
可风水轮流转。往后几十年,政策一变,市场经济的浪潮冲上来,工厂不是老样子了。环保要求开始收紧,什么噪音、粉尘、自来水污染,几十年老厂根本转不过来。一年亏本一年,到了2009年实在撑不住,宣告破产。那一年,我听说好几家工人哭着收拾铺盖卷,外面的工地也不瞧不上老厂人的手艺,只要能吃苦,哪里去了都是一把好手。可再狠心,也得离开。厂区一下子冷下来,整排宿舍十住九空,晚上风穿过窗户,只剩下空荡荡的机器和记忆。
有时候我路过铁门镇,停下来看看,厂区遗址还在。墙上褪色的标语,水泥管道锈迹斑斑。小路旁边的野草长得特别高,踩下去“嚓嚓”响。你说这地方离县城不算远,也不算近,两边火车经过,谁还会多看一眼?曾经的生活区,现在像野营场——偶尔老职工回来看看,门口蹲一会儿,有时带孩子绕厂区一圈,说:“你爸妈以前在这里上班。”那语气里,都藏着往日的自豪和点难言的落寞。
说到这,有人总拿三线厂的失落做比喻。三线厂当年搬到西部要“靠山分散”,现在破产倒闭也算顺理成章,毕竟地理尴尬,交通不便。可洛阳水泥厂呢?它离城不远不近,厂房还算好看的,资源又齐全,最后却没能留下来。真说起来,这种命,不是简单的外部条件能解释的。
我有时候挺琢磨那批人的心情。老工人年轻时天天跟机器打交道,等到厂子关门那天,老兄弟们坐在废弃锅炉前抽烟,谁也不说话。那些年,水泥厂是他们的生活、家庭和尊严。可如今只剩一座遗址,像一台停摆的钟——谁敢保证自己的人生不是如此?也许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兴衰轮回,只是到了后来,谁还愿意回头数一数,自己那段最热烈的时光到底留下了什么。
厂区还在,风还在。从烟火气到寂寞到头,如同一场大梦。回头看——我们真的理解过这些工人、这些厂矿的命运吗?还是说,时代一轮一轮地往前卷,谁也不问“为什么”。
洛阳水泥厂的故事,我不敢说讲清了。也许以后,我们还会在别的城市、别的老厂区,听到同样的风声,闻到同样的旧记忆。只是没人知道,下一个,哪里会是灯火通明,哪里会只剩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