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刘氏宗谱》之刘家祖茔

147小编 84 2025-09-06

宗族二十字辈:

天国永鸿恩 汉家兆庆荣

山人常延寿 瑞年锡丰盈

祖茔位于辽宁省海城市王石镇上英村上英水库南岸松山内

祖茔是先祖体魄埋葬之所在,是宗族报本之地,更是后世子孙缅怀、瞻仰祖先的集结地。刘家祖茔于清康熙年间初建,道光年间重建,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再建,共历三次。现位于辽宁省海城市王石镇上英村上英水库南岸松山内,即北纬40°51′26″,东经122°56′09″,标高约111米,距水库拦河大坝300余米,山下为东西走向的海什线公路,公路北侧即是上英水库。祖茔依山傍水,可谓:北存碧水,南倚松山,清波荡漾,林海听涛。实乃福泽兴旺之地。

祖茔牌楼上有琉璃盖顶下有七言镶刻虽设计简朴却威严庄重

一、康熙年间初建

据旧谱及道光年间祖茔碑文记载:“康熙十五年四月初六,立祖茔碑于上英窝南山之阴。”即迁徙海城25年后,于1676年选址初建祖茔,当年所立墓碑已不知所踪。关于祖茔初建选址之说,有多个版本流传:“相传先祖听信阴阳术士之说,放鹰落于上英窝南山之阴,选一靠椅地势立碑修坟。”还有一种传说是:“先祖上山巧遇山蛇盘绕野兔,世间流传‘蛇盘兔辈辈富’的谚语,因而在此置下山场立碑修坟。”另有传说:“始迁祖承勋狩猎为生,一日在上英窝打猎巧见野鸡战蝮蛇,认为是龙凤之地,故择地立碑。”上述传说,我们无意探其真伪,仅念先祖当年采择福荫之地,保后世延绵不绝、昌盛不衰之功德。

祖茔是先祖体魄埋葬之地更是子孙缅怀瞻仰祖先的集结地

二.道光年间重建

据记载,祖茔于道光廿一年(1841年)三月十七日重建立,供奉刘门音远三代宗亲之位。当年因何重建未知,茔地是否为初建原址也未见记载。七十年代政府平坟伐林、掘山筑坝修建上英水库,水库建成后,祖茔地所处地形、地貌发生严重变化,全然不见当年祖坟巍峨、碑碣高耸、翠柏参天的景象,仅见墓碑半埋于路旁,碑身污泥遍盖,致使族人对墓碑所埋位置是否为重建原址产生疑问。一些族人认为祖茔已经被毁,墓碑是在平整库底时被推运至此,但大多数族人认为墓碑所埋之处即为道光年间重建祖茔原址,原因有三:(一)据多数知情族人回忆、断定,老祖茔大致位置于此;(二)当年墓碑保持竖立状态半埋于路旁,如有移动应被放倒;(三)发掘墓碑时连同出土的还有祭台、香炉,同在一处。而1997年起碑再建时未继续发掘先祖遗骸考虑有二:(一)按墓碑朝向,坟墓正好被铺设沥青的公路埋压,此路为交通要道,已不可开挖。(二)墓碑上刻有三代先祖名讳,不同于普通墓葬,疑似衣冠冢或为无法分辨的墓葬群。

1986年西腰村族人刘洪英俯身擦洗半埋于路旁的祖茔碑

祖茔碑为道光年间所制距今已178年上面刻录三代先祖名讳

三、九十年代再建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日渐安定、强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族人时常怀念因战乱而被迫停办的每年三祭之盛况,渴望宗亲相聚,畅叙血脉亲情。更让族人痛心疾首的是因兴修水利致祖茔地被毁,墓碑半埋于路旁,任牛羊践踏。先祖遗物岂能弃之不理,再建祖茔已成族人夙愿。1997年6月,宗族召开百人大会,成立墓碑修建筹办团,千余族人出工、献款集资近三万元,仅用两月时间完工告竣。新茔以所埋路旁的墓碑位置为基准,于正南40米山坡处修建,巳山亥向。并由公路南侧沿山向上修筑三段共26级台阶,全长15.2米。由下至上,第一段台阶共16级,每级台阶由三块青石拼接铺成,长约1.5米;第二段台阶共8级,先窄后宽,由砖石垒砌外加水泥罩面;第三段台阶共2级,与第一段台阶相同。在第二段台阶和第三段台阶之间建三间四柱水泥牌楼一道,高约4.7米,宽约6.5米,上有琉璃红瓦盖顶,下有七言对偶镶刻,虽设计简朴,却庄重威严。对联内容向族人广泛征集,择优选用。

对联横批: 刘家祖茔

正门: 静卧苍山恩百世 平视碧水泽千家

侧门: 碑前凝聚万众心 墓后传留一族人

从第三段台阶向上至墓碑长8米,中间为方形空场,供族人驻足祭拜之用。祖茔碑前再起三阶长石台,第一阶石台摆放着再建时与墓碑一同挖掘出土的石制祭台一张、香炉一尊,第二阶石台可供放鲜花等祭祀物品,第三阶石台上方即是茔地主体部分,包括墓碑、墓丘、护围、墓志铭及功德碑。其中,护围依山势由碎石垒砌成半圆形,高约1.5米。护围东西两端分别镶筑墓志铭和功德碑,内容均篆刻在高1米,宽1.2米的黑色人造大理石板上。墓志铭与功德碑中点靠前位置矗立着宗族最重要的历史遗物--先祖墓碑。此碑于道光廿一年祖茔重建时所制,迄今177年。碑身保存完好,由整块青石打造而成,高1.23米,宽0.55米,厚0.16米,正面刻文,背面无字。碑座也由青石所制,长0.89米,宽0.68米,高0.38米,底部略有损坏,已用砂浆修补。碑后为半球形坟茔,墓丘高1.52米,直径3.5米,内由板石堆砌,中空,外用钢筋造型砂浆封筑而成,迄今未见裂痕。墓内无先祖遗骸,仅在小女寨汉松捐献的三块百年坟松木料上铭刻碑文所记三代先祖名讳,一代一牌位摆放在墓内砌起的三阶石台上。而细究汉松所献坟松木料的由来,则引出一段壮举佳话:

民国六年(1917年)祖茔坟松惨遭盗卖砍伐,此劫有四棵油松幸存。此坟松受日月普照、大地滋阴数百年,三人环抱尚无法合围,且终年陪伴先祖英灵,乃宗族之祥物。而1976年修建上英水库时,不知何人所为竟将四棵坟松砍伐成段置于上英大队院内出售送人。小女寨汉松闻讯后,索要未果,遂召集本村十余族众乘夜驾驶拖拉机赶到上英,劝告住守夜人员,将剩余坟松装车运回。次日被告至政府,终因祖茔之树为公为私没有定论而不了了之。事后,凡参与此事的族人都相应分得一段坟松留作纪念,而汉松所献的牌位木料即来于此。1997年祖茔再建时,汉松又积极协调、落实祖茔再建所需林地,为宗族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7年再建祖茔主要倡导人:前左刘洪英 前右刘汉生后左刘汉松 后右刘家军

当我们齐聚先祖茔前,整衣掸尘,双膝落跪,虔诚叩首之时,会深深地感受到先祖开创基业的艰辛与伟大,内心深处满怀感恩之情。前人的功德、事迹无法尽述,祖茔得以再建,足见族人敬宗孝祖之诚心,同时也是在教育后世子孙:“人在世,行孝道,知感恩。”

2016年清明节组织的祭祖联谊活动同时宣布续修宗族谱书

上一篇: 小说:年轻小伙巧解奇门遁甲,充分利用九宫八门的知识
下一篇: 论中国人的信仰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