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文竹有“4怕”,有则纠正,无则规避,否则容易变“竹干”
193 2025-07-04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民国四年(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
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区域内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岗峦起伏,林木丛茂,河道纵横,为北易水河的发源地,最高海拔1121m。周围群峦叠嶂,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紫荆关,北枕永宁山,现抵易水河。
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在方圆200华里、面积80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清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清西陵陵区内各陵园共用祖山、石牌坊、大红门,周围均用风水围墙和火道、界桩围绕。陵寝布局有主有从,皇后陵和妃园寝均以本朝帝陵为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区,体现了附属关系,表明陪葬之意。
各帝陵神道均与主陵神道相接,后陵神道与本朝帝陵神道相接,形成枝状的神道网络。这些特点是清代以前的历代皇陵所不具备的。整个清西陵陵区以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为中心,西面分布着清仁宗昌陵和清宣宗慕陵,东面分布着清德宗崇陵、溥仪墓以及阿哥、公主园寝和永福寺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