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客家文化中的风水理论

147小编 51 2025-09-08

客家围屋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采用中原传统建筑工艺,结合抬梁式和穿斗式技艺。大多建于偏远山区的丘陵或斜坡地段,采用营垒式住宅,包括砖瓦结构、特殊土坯结构和花岗岩条石结构。围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造一座完整的围屋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围屋内设有卧室、厨房、大小厅堂、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围屋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香港等地区,形式多样,其中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客家围、深圳碉楼、四角楼等最具地方特色。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片水塘,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体现。水塘不仅能够蓄水、养鱼,还有防火、防旱的效果;禾坪则是晒谷、乘凉、休息等活动的场所。大门之内分为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则有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到左右横屋的尽头处,筑起围墙形的房屋,将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的则有四至六条围龙。该布局采用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和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此外,围龙屋还会设有书房和练武厅,讲究得令人叹为观止。围楼按照样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围龙式围楼,也称半圆形围屋或方形围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梅州、惠州、河源、深圳以及江西省的赣州等地。

圆形围楼:福建土楼圆形的围龙屋简称土楼、圆楼或圆寨,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

方形围楼:四角楼方形的围楼主要分布在赣南和粤北,也称为四角楼。

椭圆形围楼:椭圆形围屋是将一般的围龙式围屋的前坪(本来是水塘的部分)也围起来,称为前围,从而成为一个类似于带跑道的足球场的形状。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又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举报/反馈

上一篇: 这就是惠州小金口!
下一篇: 明日夏至前一天的“离日”,最不能做的6件事!快转给家人提个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