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简单识别宋代官职?范仲淹、包拯、苏轼、欧阳修谁实权最大?

147小编 150 2025-09-09

宋代那些官位名词,老实说,随便拎出来一个,估计能把现在公务员考试题库都搅糊了。你说提辖、制使、知寨……听着像武侠小说门派里的头头,实际全是朝廷“编制”。更打人脑壳的,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官职,每一个捏过来都有一串修饰词,官帽子套官帽子。有时候一个人刚坐稳了椅子,一眨眼,又换了新称呼。宋代的官场,就是这么热闹得让人头晕眼花。

其实,谁家没个名字绕嘴的亲戚?宋人偏爱复杂,官制是他们的骄傲——可在我们这种看客眼里,想记清谁管实权、谁只是点头喝茶,真不容易。今天换个角度,别急着数头衔,咱聊聊宋朝那些大人物的官职背后,到底“谁在当家”,谁又只是“高高挂”,到底这些名头里藏着什么命运和风水。

宋人的官职,讲究得让人发愁。每个名字后都带点“门路”,有虚的、有实的,还有夹在中间的。三种最常见的:寄禄官、职事官、馆阁之职。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进了机关,假如只是“挂名”,赚点资历,那他在茶局里能坐哪儿,工资又能领几份,这叫寄禄官(有点像现在看见某某“挂顾问”,其实没人让他管事);真正“管事操盘”的,叫差遣,也就是职事官,一旦头衔 前面带“知”、“判”、“权”这些字,大多是实打实的事务型岗位,比如“知州”,就是一地父母官;至于那些馆职、贴职,好听又体面,但多半是荣誉衔头,挂在名片上给人仰望,管藏书或看文档,没啥权。

说到包拯,电影电视里是包青天,帽子一戴月牙一贴,“断案如神”。真到宋朝他本人身上,头衔比电视剧还多。“龙图阁直学士”——听着文气,实际上是馆阁荣誉,跟实权没啥关系;“知江宁府”,可就不一样了,那是地方父母、真能管事的差遣官;还有兵部员外郎、刑部郎中,说白了,就是有级别能领俸禄的节点。“权知开封府”,权字一加,就是暂时托管,还加了点弹性——宋人喜欢精细分流,哪怕让你握大权,也不让一头独大。

这辨法,简单点说,你看见头衔前面带“知”、“判”、“权”、“行”、“守”、“提点”,这多半是差遣,真刀真枪管实权的。供职于学士院、阁阁院子,大多只负责读书看卷轴儿,变化多但权力小。咱们说馆阁学士,听起来牛气哄哄,其实真要发号施令,还得看差遣安不安排。甚至有时候,一堆头衔扎堆,反倒权力稀薄。

说到寄禄官,越古老头衔越花哨——什么光禄大夫、议大夫、承直郎、儒林郎,一串下来,像饺子皮里的馅,可到了宋朝,这味道变了。宋人爱折腾,把原本威风凛凛的一品大员,也弄成了挂名角色。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全成了“坐领俸禄”——帅气在名字,不见实权。军政、财政、官员升迁、礼仪仪制,权力被拆得七零八落,枢密使、三司使、知判院成了真刀真枪的主力,这才是宋朝的门路。

后来宋神宗时,“元丰改制”又把寄禄官和散官合并,整出了新一轮官制,把老三省六部拿回来用。兵部除外,其它五部又都变成了实任的职事官,特别是吏部,权力比唐代还肥。刑部郎中原本只是挂个五品俸禄,元丰一改,降了品级,却真正地抓起案卷、握有口舌。官帽子变小了,手里的权力反而硬了。

包拯这些年一路升迁,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头衔林林总总。其实真要看,一个人到底干了哪些差事,还得盯差遣,比如知州、知府、权知开封府。当年包大人一路从池州知州升到江宁知府,升了半级——别小瞧这半级,宋人讲究得很。府比州大,江宁“更有面儿”,品级就半步跨很远。

至于户部副使,为啥不算寄禄官?别跟着头衔走,得看属哪套班子——宋前期的三司户部其实是国家财政部门的“子部门”,能管钱袋子的,自然是差遣,真有实权。

头衔里的“知”、“判”、“权”、“行”、“守”,那也有门道。知,一般是正儿八经本职;判,是高配,退休老人带着经验回来“坐镇”;行,是大官下兼小官事;守,是小官扛大官职,有点“孺子可教”;权,权且为之,就是临时托管,像交椅随时能转。

再聊范仲淹——这位宋代政坛的多面手,比包拯还能“坐”不同位置。起初只是校理,后来一路做到枢密直学士、资政殿学士。这些头衔确实比包拯高,但范仲淹的命运常常像翻书一样,起伏不定。有时候一路飙上高位,下一站就又流落地方当知州。范仲淹一生权力巅峰,是资政殿学士,诸殿学士比龙图阁直学士还高,品味不一样。

宋代学士分层,也挺有意思。三馆秘阁是顶级,翰林学士居次,诸殿学士、诸阁学士一层一层。这格局,比现在职场晋升还细腻。范仲淹最高官衔是礼部侍郎,品级也压过包拯。实权呢?他干过参知政事、副枢密使,做了“副宰相”,比包拯级别更硬。但命运没那么平顺,他头一次搞政改遭贬,等再回来,早已事过境迁。

要说宋朝权力分配,还得看三权分立。皇帝设枢密院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中书门下掌行政事。三套班子互相掣肘,谁也不让谁独大。范仲淹做到参知政事,高于包拯的三司使和枢密副使。但被皇帝赏识的程度,又不如包拯那样出圈——包大人一身正气,圣宠更近。

说说苏东坡吧,这才是宋代官场里的奇葩。他头衔不少,直史馆、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可惜多是文人衔,真正能握实权的机会不多。苏轼最辉煌的,是当翰林学士知制诰,算是皇帝的秘书、出诏书那种风光。之前当过各路太守,也做了短暂的三部尚书——而这三部尚书,在宋代已不是核心管理岗,多少有点“加分项”。苏轼一生被贬四回,命运像过山车。官场上不是没人赏识他,但真正重用的机会,总是大风不常吹。

欧阳修,说白了,是几个人里最“强悍”的。头衔大、位置多,官路比别人宽。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观文殿学士,寄禄官直接做到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品级比包、范、苏都高。真正“管事官”,他做了八年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这在宋代已经算是手握乾坤。他也常被调岗位,但地位始终没坠下来。跟范仲淹比,范才做两年副宰相,包拯一年,苏轼更谈不上。欧阳修既是笔杆子,也是实权人物,这份能量,没人能科比。

做个小结,又不太愿意盖棺论定,说到底宋代官场,谁权重、谁虚衔,总跟个人命运、皇帝脸色、风云变幻密不可分。欧阳修的官帽子最硬,范仲淹有高位但坎坷,包拯虽得宠但官格有限,苏轼文才天下却政路折磨——你翻到官职后边的故事,那些人的荣辱升迁,既是制度的设计,也是命数的无常。

宋朝的官场就是这样——门道多,情分深,头衔后面藏着三分脸面、七分心事。官职看似明晰,到了男人女人的心里,又是另一种纠结。官帽子戴得高远,谁又真正安稳?谁的热血、谁的才华,最终落在哪里?这题,怕是宋人自己也答不清。

上一篇: 家里小也要养3种“聚财树”,招财改运,富贵大气,全年都顺起来
下一篇: 属猴的必看!8月月底能量回升,给下月做好铺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