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一定要避谶!语言的力量比你想象中更可怕:你的嘴是你的风水
168 2025-09-09
文|大象微视
编辑|大象微视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亲人的身后事都很看重。特别是在古代,那些皇亲贵族,王侯将相更是注重死后埋葬的地点,往往都会找一个“风水宝地”将亲人遗体妥善安置。
古时风水大师说,选对墓穴福泽后代,选不对墓穴很可能导致后人家宅不宁,更可能引来祸端。因此也就有了“坟有六不葬,一葬穷三年”的说法。
那么什么样的坟不能葬呢?如果葬错坟的话真的能穷三年?
一、不葬河水旁
老人们常说:“依山傍水好安身,但水边葬魂不安宁。”这简短的话语,道出了古人对逝者安息之地的深思熟虑。
水面平静时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样子;可不要忘了它还有波涛汹涌时。若将亲人的骨灰或棺椁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后人岂能安心。
特别是每年的雨季,河水暴涨才更让人揪心,精心搭建的安息之所很有可能会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风水学里,水为财,也代表着流动与变化。但在水边安葬,这“流动”二字,却成了不稳定、不安宁的代名词。
老人们担心这样的选择会让逝者的灵魂得不到安宁,甚至影响到后代的运势,让他们的生活也如这河水一般漂泊不定。
水边的墓地维护起来很难。常年的水汽侵蚀,让墓碑上的字迹模糊不清,墓室结构也日渐脆弱,很有可能会导致坍塌。
想要祭拜一下亲人也不容易,特别是到了雨季,河水上涨,那必须得小心再小心,就怕祭拜时一个不留神滑落水中,那可真成悲剧了。
二、不葬孤山之地
人们总爱说:“背靠青山,面朝绿水,方为吉壤。”这话道出了古人择墓的智慧与讲究。想当初,家族兴衰,子孙福祉,皆与这墓地选址息息相关。
那孤独山头之地是否真的适合作为逝者的安息之所?孤独山头就像个孤胆英雄,站在那四周空旷,连个说话的伴儿都没有。
在风水师傅眼里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山,本该是稳重、可靠的代名词,但孤零零的一座山,没了兄弟姐妹的相互扶持,气场就显得单薄了许多。
就像咱们人,要是没个亲人朋友在身边,那得多孤独。古人讲究“水为财”,水流潺潺,象征着家族财源广进,生机勃勃。
可问题是,这孤独山头旁往往难觅水迹,要么干涸见底,要么远水解不了近渴。没了水的滋润,山也显得没那么灵动了,家族的繁荣之气又从何谈起呢。
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个“团圆”、“和谐”。你把先人葬在这孤独山头,每次祭拜,看着四周空旷无人,心里作何感想。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选择墓地不仅是给先人找个归宿,更是给后人留一份念想,一份安心。孤独山头之地尽量不要选。要选还是得那种有山有水、有依靠的好地方。
三、不葬乱山岗
老话常说:“入土为安,叶落归根。”这不仅仅是对生命终点的尊重,更是对家族血脉延续的期许。
如果把亲人葬在那杂草丛生、荒凉无人的乱山岗,这不单是对逝者的不敬,更是对家族情感的淡漠。
乱山岗实际上不过是片被世人遗忘的角落,石头裸露,野草疯长,连风都带着几分凄凉。在这儿找不到一丝人间烟火的气息,更别提什么庄重与尊严了。
记得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起那些年的苦日子,说到有人因为家贫只能无奈地将逝去的亲人草草葬于乱山岗。每当这时,总能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深深的无奈与悲哀。
这不仅是一个贫穷的事,每个人无论生前如何,都希望在死后能有一个安宁的归宿,得到后人的缅怀与尊重。而乱山岗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愿望。
风水学里讲究“天人合一,气场和谐”,选墓地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墓地,应当依山傍水,地势平缓,这样才能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反观乱山岗,地势崎岖,气场紊乱,哪里还有半点吉地的影子。
更别提那些迷信的说法了,什么孤魂野鬼、阴风阵阵,听起来就让人心里发毛。现代人讲究科学,
不信鬼神,但那份对未知的敬畏之心,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却是怎么也抹不去的。因此乱山岗也是不适合安葬的地方。
四、寺庙周围不葬人
庙前可是个热闹非凡的地界儿。每天从晨光初破到夜幕降临,人来人往。信徒们带着虔诚的心,或是祈求平安,或是感恩还愿,庙前的空地上总是热闹非凡。
如果谁家把坟墓建在这儿,那日子还能过得安生吗?清晨被晨钟唤醒,傍晚伴着暮鼓入眠,中间还得时不时忍受人群的嘈杂,这哪是享受生活,简直是“受罪”。
所以,庙前不住人这规矩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它可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智慧。
再转到庙后瞧瞧,那里本该是片静谧之地,却为何也不适合安葬逝者呢?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更多了。
寺庙是信徒们心中的圣地,每一砖一瓦都透着神圣的气息。如果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突然冒出几座坟墓,那画面得多不和谐。
不仅信徒们心里别扭,就连过路的行人,恐怕也得绕道走吧。再者说前来烧香拜佛的人,都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想要祈求佛祖的保佑。
如果他们一不留神,对着坟墓磕了个头,那心里得多膈应,这岂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从老百姓的朴素观念出发,人死后就是鬼,鬼怕光,更怕那些阳气重的地方。
寺庙里香火旺盛,阳气十足,鬼见了都得绕道走。所以为了让祖先的灵魂得到安宁,自然不能把他们葬在寺庙周围,免得他们日夜受惊,不得安宁。
五、不葬低洼潮湿之地
低洼潮湿、蚊虫肆虐的地方,谁能安心让亲人长眠于此?那样的地方一到下雨天,积水能淹到小腿肚。
水多了,自然就不透气,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子霉味。这样的环境蚊虫细菌繁殖飞快,这里就成了它们的天然温床。人活着的时候都受不了这味儿,更何况是已经逝去的亲人。
再一个低洼潮湿之地,尸体被积水一泡能不变形、不腐烂吗?更别提那些无孔不入的蚊虫细菌了。这样一来,逝者的肉身受损,灵魂又怎能安宁?
古人会认为,如果让亲人葬在了这种不吉之地,那家族的运势就会像沟里的水一样,越流越低,最终走向衰败。
六、不葬土质太过松软的地方
俗话说得好:“先人下葬地,子孙福祉依。”在没有高科技辅助的年代,土质成了衡量墓地好坏的金标准。
因为土质的软硬直接关系到墓室的稳固程度。如果地底下软绵绵的,今天一个坑,明天可能就是个洞。
这万一遇上暴雨、地震,墓室塌了,先人的安息之处可就遭殃了。那时候别说祭拜,找都找不到,后代们得多着急。
再者说松软的土湿气重,跟个天然的大蒸笼似的。人常说,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墓室里一潮湿,遗体保存就成了大问题。在那个看重身体完整性的年代,谁愿意看到自家先人的遗体因为环境不好而加速腐烂呢?那可是大不敬。
风水这事儿老百姓心里头都有杆秤。土质松软,草木难生,放眼望去一片荒芜,这在风水先生眼里,可就是大大的不吉。
他们认为这样的地方缺乏生气,阳气不足,阴气过剩,对家族运势不利。老一辈人常说:“坟头长草,家运兴旺;坟头不长草,子孙受穷跑。”这话听着迷信,却反映了人们对墓地环境的期望。
那什么是一葬穷三年呢?
在那个讲究风水、敬畏天地的年代,丧葬不仅仅是送别亲人的仪式,更是关乎家族兴衰的神秘仪式。
人们常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在这“一葬”之间,似乎藏着扭转乾坤的秘密。说起这“一葬穷三年”,先得从古人对丧葬的重视程度讲起。
那时候,人们相信“人死如灯灭,但魂灵不灭”,丧葬做得好,祖先就能安息,进而保佑家族昌盛;
反之,若是稍有差池,那可就是触了霉头,家族怕是要走下坡路了。于是乎从墓地的选址到葬礼的每一个细节,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留神就坏了大事。
当然,这“一葬穷三年”的说法,背后还藏着古人对家族责任的深刻理解。在那个靠天吃饭、靠地生存的年代,家族的力量至关重要。
而丧葬作为家族凝聚力的体现,自然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人们通过精心筹备葬礼,不仅是为了让逝者安息,更是为了向外界展示家族的实力。
如今,时代变了,我们对生死的看法也更加科学和理性。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忆和纪念,更是对家族责任的一种反思。
或许我们可以从古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家人的关爱、对家族的责任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