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看透:一个家最好的风水,不是大富大贵,而是心齐
129 2025-09-10
都说真正的艺术,应该“雅俗共赏”,其实不光是艺术,语言也是如此。比如唐诗宋词,通常我们都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语言艺术,很多诗词不一定通俗易懂,但却可以永世流传。
而民间的俗语,看似俗不可耐,但也同样被老百姓一代又一代地口口相传。所以不管雅与俗,凡是有价值的,一定都能被记住,特别像民间的俗语,在很长一段历史当中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那么这期内容咱们分享一句很古老的俗语,叫“坟前三不留,屋后三不种”,来看一下说的分别是哪些东西?这句俗语对今天的生活还有没有什么价值?
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一年应该上几次坟?有人说一次,也有人说两次,其实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四次!分别是春节、清明、还有七月半的中元节以及十月初一的寒衣节!
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农历十月初一,这个时候天气渐冷,要通过祭扫烧献的方式为九泉之下的亲人送去寒衣,所以叫“寒衣节”。过去在祭扫的时候,有句俗语叫“坟前三不留”,有哪三样东西不能留下呢?
传统的上坟祭扫,要准备酒食、贡品、香烛还有鞭炮,很多人祭拜完成以后,转身就走,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你光完成了“祭”,而忽略了“扫”。扫,就是清扫整理,首先要注意的是不留烟火。比如点燃的香烛、或者燃放未尽的鞭炮,都有可能引发山火,所以一定要确认烟火完全熄灭。
其次是不留垃圾杂物,要对祭拜产生的垃圾进行清扫,按照过去的说法,坟头要保持清洁、才不会有污浊之气影响这家人的运势;
最后第三样是不留杂草灌木,特别是清明节又叫扫墓,坟墓周边的杂草灌木会遮掩坟墓,发达的根系还有可能破坏墓葬的完整。总之,古人“坟前三不留”的说法,不光是出于对所谓风水的迷信,更多的其实是表达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屋后三不种,说的是在住家的房子后面不能种三种树,分别是桑树、杨树、柏树。桑树在古代是一种很重要的经济植物,桑农主要靠养蚕生活,但是房屋周围一般不种桑树,因为桑的谐音是“丧事”的“丧”,古人比较忌讳认为不太吉利,所以屋后不种桑,也就成为了一种民间默认的规矩。
其次是杨树,杨树俗称“鬼拍手”,因为它的树叶比较大,风一吹会发出很大的声响,影响人的休息,而且它的木质不太坚韧,在狂风暴雨的天气容易折断,对房屋造成破坏,存在安全隐患。
最后是柏树,柏树是常青树,一般栽种在墓地,寓意万古长存,有的地方还用做棺木,因为和死亡有很多联系,所以古人也忌讳在住家的周围栽种柏树。“屋后三不种”还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不种梨树和杏树,梨树寓意分离,而杏树则被认为栽了以后树旺人不旺。总之,各地的风俗不同,但反映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的无非是一个吉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