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风水禁忌,要避免哪些风水极差的住房:
109 2025-09-10
本文共5307字|预计阅读15分钟
在过往的目的地书单里,我们推荐过不少城市相关的好书,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会增加一些更明确的、主题性的好书,比如上次的考古系列、这次的建筑系列。
这篇文章里我们推荐了8本建筑学相关的好书,其中5本是适合深度阅读的煌煌著作;另外3本则是文字轻松诙谐、图文并茂的通俗科普读物。
它们或被公认为是建筑领域的“圣经”,讲的是全球建筑通史;或是早期面向西方读者、为中国建筑正名的图解书,其中的精美手绘至今仍值得收藏;或是囊括多数中国经典建筑、还把手绘图画的像“X光片”一样精确的“绝版”书(幸运的是去年出了增订版);或是把建筑之美写成散文般优美、读起来让人直呼享受的通俗科普读物……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人类只是匆匆过客,唯有建筑永存”——不管你是想系统地学习建筑,还是闲暇之余的爱好者,相信这些书都能为你理解「建筑、自然、历史、文化」带来新的视角。
作者:李乾朗
副标题: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豆瓣评分:9.3
如果你想找一本囊括多数中国经典建筑、并图文并茂地讲解清楚的书,那么首推李乾朗的这本《穿墙透壁》。这本书有多经典呢——它畅销10余年、累计销量10万+,稳居豆瓣“热门建筑史图书”第二名,仅次于梁林夫妇的《中国建筑史》!
作者李乾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踏访考察了我国各地古建筑,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知音”,而且他擅长通过手绘和注解将建筑一一解剖,经过解剖、掀顶和鸟瞰等方式把每座建筑的亮点直白地表达出来,出自他之手的建筑解剖图堪比古建筑的“X光片”~
延庆寺大殿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山西应县木塔
李乾朗从2005年起就着手撰稿和绘图,这本书首次出版于2009年,一度绝版,但24年底悄悄地出了一本增订版,对比老版厚了128页你就知道新增了不少内容:增加了21处建筑个案、64张手绘图,新增的内容超过1/3,还随书附赠了4张建筑线描图和1张古建分布图。
主要古建筑分布示意图
可以说,这本书汇集了一个顶尖建筑学者30多年的研究精华,用“190幅建筑解剖图+900多幅实景照片”,重点解读了72座著名建筑,年代涵盖了唐至明清各个时期,所选取的都为中国建筑史上最经典的作品,覆盖17种建筑类型,比如:
“年代古老且稀少,具代表性,并能反映审美及建筑智慧者”的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在中国建筑史上,具孤例之角色”的登封嵩岳寺塔、正定隆兴寺、苏州城盘门、大同云冈石窟及敦煌莫高窟;“建筑构造及技术艰深罕见者”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太原晋祠圣母殿等等……
书中还为部分经典个案附上了《延伸实例》和《延伸议题》,前者延伸解读了34处建筑实例,后者则归纳整理了欣赏中国古建筑必备的基本知识。通过这种举一反三、图文并茂的方式,你很容易就能对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规划布局,以及梁架结构、斗拱布局、装饰彩绘等有深入了解。
作者:梁思成
豆瓣评分:9.7
这本书是梁思成先生早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简明的中国建筑史,目的是向西方读者和建筑研究者讲述古代中国的建筑技术,因此文字生动、深入浅出,并辅以220余幅精美珍贵的插图及照片。可以说是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一部不甚完备却独一无二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手稿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起源;明清保存下来的两部中国古建筑基本法规;佛教传入以前的中国建筑;石窟建筑;从唐到清以来中国木建筑的三个发展时期;中国佛塔(方形、多层式、密檐式);其它砖石建筑,如陵墓、券顶建筑、桥、台、牌坊等。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时出版。
梁思成手稿
《图像中国建筑史》和大名鼎鼎的《中国建筑史》一起,都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省李庄。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年代,梁林夫妇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200个县城的2000多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梁思成手稿
这本书是在梁思成逝世十多年后,经过费慰梅的努力才得以面世;中英文双语版则是由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先生翻译成中文。这本书的英文版曾获得过1984年“全美最优秀出版物”的荣誉,即使放在今天,这也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美手绘集。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些细致的手稿,很难想象在没有CAD的当年,梁思成先生是如何忍受着身体的病痛,穿着笨重的“铁马甲”支撑弯曲的腰椎,仅仅使用简陋的鸭嘴笔和墨水,绘制出如此精美的建筑图纸。
作者:(英)丹·克鲁克香克
豆瓣评分:9.4
以往我们谈论的比较多的是中国古建筑,而如果想涉猎全球的建筑通史,那非这本已经出到第20版的《弗莱彻建筑史》莫属。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建筑通史之一,这本书史料确切、内容广泛、插图精致,被称为建筑领域的“圣经”,也是建筑学界首选的教材和参考书。
据说梁思成在美国宾大读书时,就是被这本书中插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所触动,决心自己的专著和研究论文中的插图也要达到这个水准。
这本书的首版由英国学者弗莱彻主编、问世于1896年,之后屡次修订,到1996年出版100周年时再版了目前的第20版。
早期版本受 “欧洲中心论” 影响,对中国建筑存在误解,比如开篇绘有一幅著名的“建筑之树”图,用树的形式表示了世界建筑的源流,其主干是希腊罗马一脉的西方建筑,而将中国建筑定位在“非历史性”传统的范畴内,也就把它排斥在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之外,认为中国建筑不过只是发源早、但影响力小的一个次要分支。
弗莱彻“建筑之树”图
但随着后续版本不断纠偏,如今第20版中文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主持翻译,并在多方专家共同翻译下,历时七载完成,不仅给中国建筑界奉上有宽阔视野可资借鉴的世界范例,也充分展现了中国20世纪现代建筑风貌,比如:
中美合作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中国第一座后现代主义建筑「北京建国饭店」,中美合作的长城饭店、香港公和洋行设计的南京金陵饭店、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以及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如上海龙柏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等等。
作者:刘敦桢
豆瓣评分:9.2
“今人只道梁思成,几人识得刘敦桢”——在建筑学界有一位和梁思成齐名、两人一起被称为“南刘北梁”的建筑学家,他就是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的刘敦桢。
刘敦桢和梁思成分别担任营造学社里文献组(重资料收集)和法式组(重事物测量和法式整理)的主任,有人把他们称作「中国建筑文化的双子星」,一个偏浪漫主义,一个严肃厚重。
刘敦桢主编的这本《中国古代建筑史》最初是为了“一稿两用”,一方面为苏联的《世界建筑通史》提供稿件,一方面用作国内教材,最后前后耗时七年、八易其稿,于1965年完成书稿、1980年出版。
全书共64万字、搭配487幅图片,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先从自然条件对建筑的影响开始说起,从地形、气候等角度解读中国建筑的独特风貌(如北方四合院的厚重保暖应对寒冬,南方干栏式建筑的架空防潮适应湿热);
随后依历史进程详述,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榫卯技术开启木构先河;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城市格局萌芽,宫室、陵墓规制渐成,建筑彰显等级秩序;再到魏晋南北朝佛教昌盛,佛塔和石窟林立,隋唐建筑雄浑大气,宋辽金建筑技术精进,元代宗教建筑兴盛等等。
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书中旁征博引,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现在也是国内高校建筑专业的指定学习教材。
作者:李允鉌
副标题: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豆瓣评分:9.2
这是国画大师李研山之子李允鉌在1975年至1982年间,写下的洋洋100万字的巨著。作者在《华夏意匠》的卷首语中自述,从年青时开始他就盼望能有一本较为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中国古典建筑的著作,却一直未能如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李允鉌自己到世界各地旅行考察,参观了不少著名的、早已在书本中熟悉的东西方建筑经典,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上面我们写《弗莱彻建筑史》时提到过旧版书中对中国建筑的错误认知,李允鉌就在书中驳斥了其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没有发展变化的观点,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对比实例,证实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比如:
中国古代工匠充分利用准确的力学知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将木材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走上发展木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如果采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
洋洋百万字,这本书的主要精髓是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本质区别;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中西方建筑的巨大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形式背后有哪些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美学和智慧。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一般的中国文化爱好者,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
作者:梁昊 / 欧阳星 / 丁静 / 何世伟
副标题:图解中国建筑
豆瓣评分:9.7
前面几本书可以说是建筑类书籍里的“大部头”,适合静下心来深入阅读,而这本《博物馆里看文明:图解中国建筑》就是一本很好的手绘科普读物,很适合在闲暇的午后随手翻阅或者作为亲子睡前读物~
内页建筑细节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为最大的特征,可以说在大众的印象中,中国传统建筑就等于木构建筑,但作者认为这种认识并不全面。所以这本书除了包含木构建筑,也特意将石窟、园林和经典的现代公共建筑纳入进来。
建筑图解
书中从远古聚落、特色民居、宫殿庙宇、石窟园林讲到现代建筑,挑选了26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包括良渚遗址、故宫、佛光寺、应县木塔、敦煌莫高窟等等,并辅以剖面图、平面图、结构线图等手绘插图,对每一个建筑都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细部结构等维度进行了科普图解。
《图解中国建筑》作为“博物馆里看文明”系列的开山之作,历时三年完成,全书还穿插了8张约1米长的卷拉页,让建筑结构纤毫毕现的同时也让整本书显得没有那么厚重,对于非建筑专业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是不错的入门书籍。
作者:彭明浩
副标题:山西南部早期建筑大木作选材与加工
豆瓣评分:9.1
古人究竟使用何种木材建房?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看似简单,但长期以来却只有模糊的答案。作者彭明浩本硕博都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他借助古建筑修缮的契机,对山西南部30多处早期的唐宋金元木构建筑中大木作的选材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结合树种显微检测,发现了一些规律:
早期建筑在选材上并非杂乱无序,而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区域性,比如松木一度被大量使用,但也因此导致晋南地区的森林资源告急。到了金元时期,人们因地制宜,逐渐采用乡间常见的杨、榆、槐等树种作为建筑主材,就连人们印象中不堪大用的杨木,也被广泛应用于金元时期木构建筑的主体结构中。而且这些建筑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保存至今。
但建筑主材并非简单替换即可,为了适应杨木等乡土杂材,古人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加工方式:即尽量使用原木制作大额、大梁、大柱,依据木材形态巧妙构思,适度增加、简化或变更节点构件,于是形成了金元时期独具特色的“大额建筑”,并对明清建筑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本书叫做“何谓良材”,事实上良材固然可贵,但杂材在能工巧匠手中同样也能成为撑起建筑脊梁的栋梁之材——“不是不堪为器用,都缘良匠未留心”。
书中重点分析了晋南的6处古建筑,分别是:运城万荣县的稷王庙、晋城泽州县的小南村二仙庙、运城芮城县的城隍庙、长治长子县的成汤庙、晋城泽州县的冶底岱庙、晋城高平市的清梦观。除此之外还对25处古建筑展开了区域调查。如果你想着重游览晋南古建筑,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观思路。
作者:赵广超
豆瓣评分:8.6
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非常享受的通俗科普读物,书如其名,它讲的不只是中国传统木建筑,而且列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将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衔接在一起,可读性非常强,文字轻松活泼,颇有闲适的情调。
全书从“家”这一主题开始,通过起家、伐木、文字、高台、标准、结构、斗拱、基阶栏、屋顶、屋身、空间、宫室、四合院、风水、园林、装饰这16个章节,一步步将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
最令人惊喜的是,不同于教科书的枯燥教条,这本书的语言则诙谐而诗意,比如在形容榫卯时,赵广超这样写道:“榫卯就活像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之后,两块木头便会紧紧地相互握着,不再分开。榫对卯说‘执子之手’,卯对榫说‘与子偕老’”;
在形容栏杆——这个中国建筑里不起眼的小物件时,赵广超说:“设在低处的栏杆是拦着外人(不要闯进来);设在高处的栏杆则是为了拦着自己(不要掉出去)”;还有诸如“在家外月亮总是在照着别人,院子里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样,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个可以让树木从家里向天空生长的房间”等文字,读起来不禁让人觉得温暖,建筑书竟然写出了散文般的意境……
作者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肄业于法国贝桑松艺术学院及巴黎第一大学,20世纪90年代回港,这本书是他刚从法国回香港进行设计创作方面相关的教学工作时为他的学生而写,前后花了五、六年时间,写下了一个“中国传统建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