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家中的镇宅之宝,每个都是一段故事
182 2025-09-11
该明代古墓位于泉州市浮桥街道金浦社区的眠牛山上,早年曾遭盗挖;墓主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泉州城内古有为其而立的牌坊
临漳门附近原有邱氏大宗祠,古已湮没无踪。
台海网12月6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日前,记者在鲤城区浮桥街道金浦社区的吴世守老先生以及文史爱好者洪少霖、邱孝鑫等人的带领下,前往金浦社区的眠牛山,寻找一座被当地人称为“都督墓”的古墓。金浦人相传,这座古墓的墓主为丘氏(今俱称“邱氏”),是明代“御史都督”,因此这座墓自古便被人唤作“都督墓”,亦有人称之为“邱厝墓”。
蹊跷的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相继有村人在墓地附近听到类似闽南“搬戏”时的锣鼓声,却又不见人影,村民心生惊惧,落荒而逃。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古墓变得越来越神秘,后来该墓便又被附近村民传为“戏仔墓”。
眠牛山(也称睡牛山)上,朔风滚滚。但给我们带来寒意的,不仅仅是这呼啸的山风,还有眼前所见的凄清景象——一座被盗掘过的明式古墓、两尊被“斩首”的石翁仲,以及一地的破碎“皇金”(即骨灰瓮)遗下的残片。现场到处是齐腰高的杂草,分明告诉我们这座古墓被盗掘的时间已经十分久远了。
草丛中的石翁仲呈驻剑站立姿势
我们在现场发现,古墓墓园的建构范围很广,从现有地表堆土来看,似乎分为三层墓埕。整个墓园由南向北逐层抬高,从下方平地望去,颇显巍峨之势。最底下一层墓埕上如今围满了龙眼树与杂草,据说这里早年有石虎、石马、石羊及石翁仲。但我们现在仅在杂草丛中发现两尊已经没有“头颅”的石翁仲。从残存的石像躯体上可以看出,这两尊石翁仲皆呈驻剑站立姿势。其胸口上还挂有护心镜,上有一个“令”字。两尊石翁仲的造型十分古朴,衣袂、手指、腰带等的纹路清晰,应为明代之物。未发现有望柱或神道碑等物;第二层墓埕据说古有碑亭,如今仅遗碑座。南安常年研究邱氏文化的邱永亮老先生告诉我们,他十多年前曾到此寻访邱氏祖先古墓,那时曾见该墓前有一古石碑约1.6米高,碑文为“团字”(即篆书)书体。碑石当时已断为两截。碑的下半段据说当年被附近一所学校拿去磨平重刻为“芳名碑”,上半段则不知所踪;最上一层即为主墓葬,在遭盗掘之后,已不见祭台、墓碑等物,墓穴敞开,两旁还有一些“皇金”及碎瓷片。墓葬前依稀可分辨有石台阶,墓葬两边的挡墙高耸,“墓护手”处还施以雕饰,足见墓主曾有的显赫地位。邱永亮表示,当年在他调查时,曾有老村民告诉他,该墓早在1940年即遭盗掘。
邱永亮表示,他在查阅大量文史资料并寻访考古专家求证后发现,这座古墓竟是名宦邱养浩之墓。邱养浩(古称丘养浩)是邱瑷之子,邱瑷为蔡清弟子,著有《易说》《皇极管鑰[yuè]》诸书。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载,邱养浩,字以义,号集斋,明代晋江人,正德丙子(1516年)举于乡,正德辛巳(1521年)进士。他曾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后改巡抚江西,避嫌还乡,卒于家。在邱氏族谱中载,邱养浩“卒葬南安二都岩眼牛山,坐丙向壬”。金浦一地旧称岩浦、严浦,古属南安二都,眠牛山古称“岩眼牛山”。而该古墓正是“坐丙向壬”。另据《琼山邱氏族谱》载,邱瑗有三子:长子养潜,应贡授苏州训导;次子养浩,为右佥都御史,卒葬南安二都严浦山;三子养澄,授鸿胪寺序班,卒葬晋江四十四都五堡潘龙山。泉州文保专家黄真真表示,邱养浩之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泉州明代历史极有帮助,应予妥善保护。
《泉州府志》有邱养浩的人物传记
据查文献,古时泉州城内有两座牌坊与邱养浩有直接关系,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十二·城中坊·明坊》载:“四科亭:为庚午举人王羽等、癸酉举人张缶等、丙子举人邱养浩等、己卯举人何时晋等立。此亭即坊,故附于此。在中和宫西。今废。”又载:“大中丞坊:为佥部御史邱养浩立。以上俱在崇名铺。”另外,在泉州城外有一座牌坊是为其父邱瑷而立,清道光《晋江县志·卷十二·城外坊·明坊》载:“天恩荐锡坊,为封大理寺寺丞邱瑷立。”邱养浩一生颇具才名,与泉州明代历史名人张岳、王慎中、俞大猷等多有交集。《晋江县志》称其“才气迅发”“痛惩墨吏”,而王慎中赞他“公材过人,千里一骋,在觚有稜,在锥有颖”,若从邱养浩一生的作为来看,可知这些评点确非空泛之谈。(记者 吴拏云 文/图)
重英才,邱养浩曾力荐俞大猷
邱养浩是“名门之后”,在余姚地方政绩出众,树立“忠义”之风;铁面无私,以澄清之气治理川蜀;与俞大猷二人英雄相惜
邱氏家谱揭示族源
《遵岩集》内有《丘中丞传》
本期人物简介
邱养浩:字以义,号集斋,明代晋江人,正德辛巳(1521年)进士,曾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王慎中赞他“公材过人,千里一骋,在觚有稜,在锥有颖”。
核心提示
邱养浩在官场上可谓一波三折。他既受过贬谪,又下过诏狱,还备受谤击,但在地方为政之时,照样指画利病,痛惩墨吏,毫不顾忌个人安危得失。《遵岩集》及不少地方史志,皆有载其史迹。
学业有成 蟾宫折桂
据《泉西锦塔邱氏家谱》《清源邱氏旧谱引》《琼山邱氏族谱》等谱牒记载,邱氏(即丘氏,古今通用,以下皆同)入闽始于西晋末永嘉之乱时,当时“中原版荡”,晋参军给事中邱夷携眷与八大衣冠姓氏入闽,邱夷遂为邱氏入闽始祖。夷生有五子:长子邱永之居大安,传崇安派;次子邱困之居建溪,传建安建阳派;三子邱全之居延平,传延平派;四子邱成之居福州,传福州派;五子邱元之居晋江清源,传泉、兴、汀、漳诸派。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永嘉儒学教谕吴礼所撰《邱氏旧祠堂记》称,邱氏世家在城之西南临漳门内植福里,旧有祠堂,因丧乱“残毁殆尽”。迨至宋末元初,邱氏出了位大名人邱葵,著有《易解义》《书解义》《周礼补亡》《丘钓矶诗集》等。元初,清源邱氏有族裔留居海南繁衍,遂造就邱氏“琼山派”。后来,“琼山派”又有族裔回传晋江,故泉、琼两地邱氏自古便互有通往。
邱养浩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他是明代晋江理学名家邱瑗之子,亦是邱葵之十世裔孙,算得上“名门之后”。在父亲邱瑗的悉心督导下,邱养浩也是学业有成,先是举于乡,后来参加秋闱,顺利蟾宫折桂,一时鸿运高照。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四十二·明·列传》载曰:“邱养浩,字以义,号集斋,晋江人。正德丙子(1516年)乡荐,辛巳(1521年)进士,授余姚知县。”
邱氏谱牒内收藏的邱氏入闽始祖邱夷画像
古墓早年已遭盗掘
旌善抑豪 厘定赋役
邱养浩进士及第后,被授予余姚令一职。当时余姚“地头蛇”很多,各种势力混杂。官场内外风传该地是“剧邑”,难以管理,官员对到当地任职心有畏惧。与邱养浩年龄仅差4岁的惠安名宦张岳,对这种传言嗤之以鼻。他致书邱养浩,表明自己的观点,鼓励养浩在余姚当个好县令。这篇《赠丘君以义宰余姚序》称:“正德辛巳榜进士,初入选籍,吾乡丘君以义,注余姚令。余姚剧邑,有为以义难之者。余独以为易,而有甚难者,乃在以义之身也。凡民性之刚柔、缓急、直诈,系于水土之习尚,而莫不受变于贤士君子。余姚贤士多矣,是其俗必知耻而能让,敬吏而畏法令之势,宜无挠者,故曰易。然习尚既美,其所是非与其所好恶,必甚严且公。矧夫虚心以观令之初政意向,少失其平,彼且诽然议矣。未及于政也,则势虽无挠,而宅心之难,又有甚者焉,故曰‘在以义之身’也……以义将行,问言于余。余不知令事,而以义高才,又足辦此,故独推古人之意告之。盖所效区区于以义者,又不止为令尔。”张岳认为,余姚自古以来多贤士,这些贤者早在余姚民间播下“知耻”“守法”的种子,故在当地为政,只要官员做事能一碗水端平,百姓自然就会心服。张岳的这封信被收录于他的《小山类稿·卷十二》中。
邱养浩上任后,果然照好友张岳所说,悉心打理县邑事务,“劝学兴士,省赋役,惩猾蠹,民甚宜之”(清道光《晋江县志》)。明代才子王慎中为邱养浩所撰的《邱中丞传》亦称:“余姚于浙东西,为最剧。公为之绩业奋起,日升月长,贤名四出,无足而驰疆。闻壤望,或愧恚不及,或传讲以相师励。”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的叙述则更加完整:“(养浩)正德中知余姚,才识明敏,视义勇为,旌善良,抑豪横,民皆知所劝戒。时姚赋役多奸欺,养浩洞见弊源,乃定为横纵册厘正之,最称均平。”不难看出,养浩出任余姚县令后,一方面扫黑除恶,一方面厘定赋役,如此一来使得奸猾之徒无机可乘,也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为了在余姚树立“忠义”之风,嘉靖二年(1523年),邱养浩还请准上司,于龙绪山南麓建忠烈祠,祀奉死难于宁王朱宸濠叛乱的大臣孙燧,浙江提学副使黄芳书为此撰《灵绪山忠烈祠碑记》。《浙江通志》载曰:“(忠烈祠)嘉靖二年,余姚县令邱养浩建,有司春秋祭。”嘉靖三年(1524年),因在余姚地方政绩出众,养浩被擢升为监察御史。
墓葬两边的挡墙高耸
吴世守老先生带我们寻找邱氏古墓
条陈边务 考艺兴学
作为监察御史,养浩在朝时,曾上疏弹劾近侍陈钦,却遭贬谪永平推官。不过幸运的是,还未赴行,就因查明情况而被赐还原职。虽然有些受挫,但养浩依旧恪守御史职责,在出巡山海关后,又上疏举报官员徐定国冒夺边关屯地千余顷,挖出了一条大“蠹虫”。当时御史台里大多是一些道德素质过硬的官员,“清明侍从皆极一时之选”。养浩临朝议政,如鱼得水,与御史台的宿老们关系融洽。当时的公卿也都很看好他,愿意跟他交朋友。“令下当议事倚待决,公必得闻。虽入台后,而预政与宿旧台僚等大夫,中丞咨访有加焉,公卿多欲致公与相缔投雅。”
嘉靖三年七月,因“大礼议事件”皇帝大兴诏狱,众多议礼官员被扔进大牢。这时,邱养浩也以御史身份参与案件审理,恰遇“永嘉张公来视台事”。这永嘉张公即当时依靠大礼议之争上位的阁相张璁,他是当朝大红人,“巧者皆曲意媚之,以求进用”。邱养浩却毫无媚附之态。甚至张璁暗示地对他说:“得君与我阅稿狱事,济矣!”养浩也只是不卑不亢地说了声“逊谢不能”。这么一来惹毛了张璁,从此对养浩心生芥蒂。不过,养浩就是这样的人,从不肯谄媚来逢迎权贵。
明中期,朝廷对于边疆守卫将领体恤不够,经常克扣军饷,加之高级军官的层层剥削,导致下层官兵积怨已久。嘉靖三年八月,素有“北方门户”之称的大同发生兵变。这次兵变,大同巡抚张文锦被杀,宗室王亲受扰,边防危殆。大同兵变后,邱养浩冷静地分析了边防局势,上疏“条陈防边十余事”“朝论韪然”。虽然朝廷很认可他对于巩固边防的建议,但却并未真正履行。
嘉靖六年(1527年),邱养浩再次提出中肯的“督办火器”方案,这次得到了落实。当时,邱养浩为“蓟辽边务”进谏称:“中国长技,惟火器可以及远。今各关营铳炮甚少,而火药率三岁一给,缓急无济。宜出罚锾多铸火器,分给三路关堡;其火器除岁给外,仍以关税委官督办。”明世宗朱厚熜听后,“许之”。
不久,养浩因母丧,丁内艰而去职。除服之后,正好南畿督学宪臣的位子空缺,而养浩又“故有文名”,所以朝廷便令其提督南畿学校。当时的“南畿”由留都应天府及13府4州构成,大致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原本就有意致力于儒学的养浩,对于担任南畿督学也十分满意,他上任后“谨条教、考艺文,专意于作人兴学”,加强南畿的学风建设。不过,好景不长。没多久,父亲也病故了,养浩再因丁外艰而制归。
再次除服返朝时,养浩发现“僚多变易,宿旧少存者,因默自悲”(《丘中丞传》)。在他丁忧期间,也有大事发生。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开始盘算以复古礼为号召,进行郊、庙等祭礼的改制。此事的背后,是明世宗打算祧迁德祖,让有着帝系象征的太庙腾出空位来,以便使自己的亲生父亲“献皇帝”能附庙。不过,由于礼臣的反对,庙制改革搁置难决。直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太庙突遭火灾,面临重建。明世宗抓住机会,拟以“都宫之制”兴建太庙,将太庙一分为九,改合祀制度为分祭,并建献皇帝庙。这次九庙重建是个重大工程,谁能担任此役董事呢?嘉靖十四年,这个重担最终落到了邱养浩的肩上。
实际上,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世宗给的旨意是“营立九庙,务极曼硕,以称严祀”,九庙建得不够奢华端庄,固然会得罪以皇帝为首的“改制派”。但如果过分气派,靡费巨资,同样会被国中宿耆老臣戳脊梁骨的。果然,九庙建成后,国库空虚,朝野非议极多。不过,养浩在工程期间奉公办事、洁身自好,倒也没有让人落下把柄。工程结束后,他因功还被擢为南京大理寺少卿。
到嘉靖二十年(1541年),九庙中有八庙为雷火焚毁,明世宗与众大臣们认为这是祖先们不愿分祀而雷火示警,故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太庙,恢复了“同堂异室”的合祀制度,这是后话。
墓埕据说古有碑亭,如今仅遗碑座。
邱养浩的墓葬位于半山腰
杜绝墨吏 铁面无私
担任南京大理寺少卿一段时间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邱养浩便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四十二·明·列传》载:“(邱养浩)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檄谕杂谷、白草番夷,先后纳款。乌蒙、罗魁构播肆虐,责成土舍禄堂诛之。”当时四川之境,地旷山险,控扼西番,散居山谷的“番夷”部落众多。邱养浩巡抚四川后,通过檄告的方式降服杂谷、白草等部落,并令地方卫所出兵剿灭了为非作歹的乌蒙、罗魁等部,使得四川境内一片晏清。
清乾隆《泉州府志》称养浩“才气迅发,其入蜀也欲力持风裁,以振晏堕”。府志还记载了一个故事:邱养浩曾单独带“二苍头”入四川。“苍头”古时即指家仆。结果其中一家仆仗着他的来头,竟向地方兵卒勒索钱财。邱养浩得知此事后,二话不说“扑杀而焚弃之”,以示自己对墨吏行径绝不姑息。邱养浩与四川官员共审狱案时,一旦发现案有猫腻,便会追究其责任人,一点情面不留。不多久,邱养浩又弹劾“边将李爵险谲”,用“废将何卿起代”。也正因为邱养浩太过铁面无私,所以“诸不悦者,競造蜚语”,地方贪官为求自保,勾结起来制造各种流言试图以此毁掉邱养浩。乾隆《泉州府志》称,邱养浩“以太猛中之故”移抚江西。可尚未出发去江西,又有人状告养浩与何卿有私下交易,所以才会起用何卿。邱养浩为避嫌,于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返回都察院。后被打入诏狱。不过,朝廷在调查之后,还其清白,并欲令其重新巡抚江西。但经此折腾,邱养浩已心灰意冷,遂返乡,后卒于家。明代名臣赵贞吉在听闻邱养浩被诬一事后,叹称养浩“澄清之气摇动岷蔡,再借三年,蜀其有瘳”。意思即指邱养浩以澄清之气治理川蜀,如果多给他三年时间,川蜀哪里还会出现生民疾苦的惨象。《泉州府志》称,赵贞吉向来以刚直著称,他对邱养浩的这句评价,“遂为定论”。
据《明史·卷211》记载,邱养浩卒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邱养浩一生为官23年,展现了其雄才与魄力。他一身浩然之气、刚直不阿,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此之外,王慎中还赞他“为文不规规古法,才驰气驾,姿态俊发,有以踰人。晚善为诗,歌藻泽腴,声韻平妥,篇出皆可咏也。其最长在奏对移驳之文,指画利病,摘抉情伪,元本法令,缘饬以典训,使躬受者警服侧聆者省畏”。据清道光《晋江县志》所载,邱养浩生平著有《集斋类稿》18卷、《中丞辑录》。
发掘英才 恩重山岳
邱养浩生平还有一大功绩,那就是对于名将俞大猷这位人才的发掘与举荐。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八月,北方鞑靼大举进犯山西,明廷下诏选将,以御外侮。时任金门千户所千户的俞大猷前往应试,得到巡按御史徐宗鲁、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毛伯温将俞大猷送到宣大总督翟鹏那里听差。北边征战艰辛惨烈,将士们视死如归。但翟鹏却始终未重用俞大猷,无奈之下俞大猷只得辞归。此时,已出任右佥都御史的邱养浩惜才重才,再度向毛伯温大力推荐俞大猷,而后毛伯温起用俞大猷为汀州、漳州守备。俞大猷对此感激涕零,在他的《正气堂集·卷之四·书》中收录了一篇《奉邱集斋书》,文称:“念猷负书燕赵,空冉日月,躡屩廊庙,终涉踈狂,几沟壑此身矣。乃仗明公施援长绠,褒扬一介。锥刀之劳未效,非次之任忽膺。伏自惟省,古有受人一饭而不敢忘,况义重山岳,仁同天地者乎!刻骨剖心,不足以报……”对邱养浩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正气堂·余集卷之三》收录了另外一篇《祭邱集斋都宪》,这是俞大猷在得到邱养浩讣讯后,为其亲撰的奠章,文内称:“呜呼!壮图摧于厄运,长才屈于短日。才志未遂而身先死,国患未殄而天不慭遗。猷独为翁恨恨者此也!感时永怀,痛心自忖。施重山岳,义足灰没。今天下名公,尚有忧国奉公如翁者?俾猷得藉晨风,振劲翮,效锥刀之用,立毛发之功,以副翁爱国一念,知猷平生者耶!”声声如泪,字字锥心。这篇奠章,也成了二人英雄相惜故事的最终注脚。(记者 吴拏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