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农历三月即将到来,啥意思?
106 2025-09-11
吕氏部落是四岳部落之后,是羌的一支,也是姜姓的分支。在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到山西中部的汾水中游,因协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地,在山西吕梁山一带,吕国是虞夏时期至春秋时期的侯国,由吕氏部落所建立。《路史· 后纪四》说“共工之子噎鸣,又叫伯夷,为寞心吕,且功于水,封吕”。
商朝末年,河东吕氏吕尚姜子牙诸侯助周灭商,周武王仍封吕国为侯国,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公元前783)吕国南迁于河南南阳一带,后为楚国所灭,部分吕氏族人仍然居住在河东。
《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说 “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
吕氏始祖伯夷始至三十七世裔孙太公吕尚,深谋远虑,英明神武,起于渭滨,辅文佐武,灭殷兴周,功超卓著,首封太公吕于齐。
三国时代,蜀国吕虔后裔迁居河东。
晋代时,吕充任河东太守,徙居河东。
到了唐代,世居河东的吕氏开始壮大。太公吕尚62世孙延之公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举进士,授官越州刺史兼浙东节度使,累官至御史中丞。
吕延之的儿子吕渭,亦为唐朝进士,官为礼部侍郎,刺湖南七州,赠尚书右仆射。吕渭生六子,有四个儿子长大成才,名为温、恭、俭、让。
在五代十国时期,以“三院吕氏”而著名。长子吕温的玄孙吕梦奇为河东长兴侍郎院派,次子吕恭的玄孙吕琦为幽州天福侍郎院派,三子吕俭的玄孙吕咸休为汲郡显德侍郎院派,四子吕让,生有三子,幼子煜两举不第,更名为岩,字洞宾,成为道家之祖。
北宋时期“东莱吕氏”盛极一时,迁居洛阳的吕氏家族人才辈出,吕延之七世孙梦奇、琦、咸休,俱五服昆弟而官同为侍郎,各以其逢主之年而分派。三派之裔,官居九卿,名垂史册者众多,延之公成为吕氏 “河东堂”初祖。连出八相(吕余庆、吕蒙正、吕端、吕夷简、吕公著、吕颐浩、吕惠卿、吕大防),满门公卿,是当时最有势力的名门望族。
三、河东堂吕氏名人
吕温幼学从父,20岁从著名学者陆贽学《春秋》,从梁肃学文章。他为学刻苦,有志于世,跟随祖父居洛阳。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应河南府试,为贡士之冠。十四年(798)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十九年(803)擢左拾遗,次年与张荐出使吐蕃,历官户部员外郎、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兼侍御史。元和三年(808)秋,吕温因劾奏宰相李吉甫,贬道州刺史,五年徒衡州,六年八月病卒于衡州刺史任上,终年40岁。
吕温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当时只30多岁,为少壮之士,锋芒初露,为王叔文所倚重,是革新派重要成员。他行事不肯苟且从俗,有志气,有抱负,谈史论政,极富热情。元和三年(808),因与窦群奏劾李吉甫交通术士,先被贬道州,后又徒衡州。在道州、衡州任上,他克尽职守,政绩颇著。
吕温是一位颇有仁人之心的官员、诗人,忧民生,悯农事。在衡州时,有百姓五人缴输公税时死于洪水,吕温作《衡州祭柘里渡溺死百姓文》,自责道:“州令未明,津渡不谨,致此沦逝,咎由使君。”还拿自己俸钱抚恤死者家属,代其纳税。这在当时极为少见。
吕温作为晚唐诗坛上的一个著名诗人,一直受后世推崇。他的诗词意浅直,平白自然,多悯民怜友之作,纪游记事,抒发情感,被收入数种唐名家诗集,诗选。今传《吕衡州集》,仍为10卷,共210余篇,由刘禹锡编纂。
息驾非穷途,未济岂迷津。独立大河上,北风来吹人。
雪霜自兹始,草木当更新。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绿原青垄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
吕让,河中人,曾任海州刺史、太子右庶子,元和十年(815年)进士。吕洞宾为他的第三个儿子。祖父吕延之,父亲吕渭。
柳宗元的《送表弟吕让将进仕序》是写给表弟吕让的文字。此文作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这一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已整整十载。当时,柳宗元应召回到长安,在回京的日子里,小表弟吕让造访了违睽已久的表哥柳宗元。而此时吕让刚十八岁,因承家训,饱读诗书,文笔恣肆,深得其时文士好评,故自鸣高兴,打算列孰科考,在仕途上大展鸿猷。在赴考之前,特地造访柳宗元,请他教导赐教。柳宗元在听了吕让的雄心状志后警告他,要进入仕途发挥希望,完本身的宏愿,没有学问不行。鼓舞他以结状勤勉的态度,经由过程一步一步的致力,完本身经国济世的倾向。言语后,柳宗元当即写此文。
此事《吕让墓志铭》有记载:“故柳州刺史柳公宗元为序饯行,具道所以然经”。吕让和唐朝大文豪柳宗元是表兄弟关系。此次会面即柳宗元与吕让末了诀别。不久柳宗元再次登上漫漫南行放逐之途。
吕喦(796年5月-?) ,或作吕嵓、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岩客子,自称回道人,以字行世,世称吕洞宾,唐代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 ,道教丹鼎派祖师、妙道天尊。吕洞宾师事锺离权,后曾传道予刘海蟾及王重阳,被道教全真道尊奉为“北五祖”之一、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 民间称他为“孚佑帝君”“吕纯阳”“纯阳夫子”“恩主公”“仙公”“吕祖”等。吕洞宾也是“五文昌”之一,常与关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
吕梦奇,吕温之玄孙,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人。唐末在幽州(河北省涿州市)任小吏,后唐天成四年(929年)7月免了吕梦奇御史中丞职,降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后任北京(今山西太原西南)任副留守,长兴三年(932年)吕梦奇回朝为户部侍郎。
吕龟祥,其父吕梦奇为户部侍郎,生二子,长名龟图,次名龟祥。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登进士及第,为殿中丞知寿州,有惠政,民留之,后以寿为家。长子蒙亨,进士;次子蒙选,虞部员外郎;三子蒙周,进士。
吕蒙正(公元944年-1011年),字圣功,祖父吕梦奇。吕蒙正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中状元,授将作监丞、通判昇州。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为参知政事。端拱元年(988年),吕蒙正以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兼修国史为宰相。淳化二年(991年),罢相。后为吏部尚书。淳化四年(993年),以吏部尚书、平章事复为宰相。至道元年(995年),再次罢相,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吕蒙正以左仆射、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再次拜相。咸平六年(1003年),以病罢,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后封徐国公、许国公。祥符四年(1011年),吕蒙正逝世,年68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窑,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吕夷简(978—1044年),字坦夫,吕龟祥孙、吕蒙亨子,吕蒙正堂姪。咸平三年中进士,出任地方小官。得吕蒙正举荐,官至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继位后,章献太后垂帘,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天圣六年(1028),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升为宰相,执掌朝政八年,一度兼任枢密使,集二府大权于一身,享受无比殊荣,官至太尉(正一品)、许国公,死后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配享宋仁宗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