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国作家》2024年第9期纪实版刊发了《油茶生活简史》一文文章作者常山籍作家周华诚向大家讲述了故乡常山油茶文化历史


油茶生活简史
Life is sweet
文 | 周华诚
(本文长1.4万字,读完大约需要好几分钟)
山野之间的植物草木,与当地人的血脉精神达成天衣无缝的和谐统一。油茶奉献了油,花朵奉献了果实。生命并非一味索取。生命的价值,其根本之处,在于提供,而非获取。奉献是相互的,于是获得也是相互的。由此,彼此之间,相亲相爱,地老天荒。一油茶花真是奇怪。农历十月,至十一月,天气是一日日冷下来,它油茶花却憋着一股子劲儿要开花了。这是满山萧瑟的时节。茅杆、狼衣蕨都枯黄,在霜冻和寒风里奄奄一息,什么花儿都找不见了,却有油茶花在枝头绽放。油茶花不只是零零星星绽放,而是一片一片绽放——这样的冬天,走到油茶林里,居然枝头都是洁白的花瓣。山中寂静,而昆虫们开始忙碌,在油茶花上忙碌的有地蜂、大分舌蜂、中华蜜蜂、小花蜂、黄条细腰蜂、果蝇、肉蝇、麻蝇和蛱蝶。它们都是油茶花的客人。仔细看吧,油茶花盛开的时候,枝头也还挂着油茶果。 “你看吧,奇不奇怪?”跟我一起上山的老林,背着一把柴刀,脚步轻快。油茶树就是这样,果花同株,怀胎抱子,一边开花一边结果。还有呢,头年十月开花,直到第二年十月间,这果实才能成熟。要整整历经一年四季,这油茶果,也就是我们山里人的性格——太实在了!老林在油茶公园巡逻,一忽儿隐入高山密林中去了。而我,是个游客,慕名来看这新昌深山里的花果。没有呼朋唤友,没有众声喧哗,我只想在这山里静静地走一走。漫山遍野的油茶林啊,一直延伸到云深处,只有悠远的鸟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山谷里,一个个村落亘古宁静。 “1958年8月,时任轻工业部副部长罗权章在省委书记江华陪同下,到常山县新昌乡视察油茶生产。同年,林业部在常山县召开全国13个省林业厅油茶生产现场会,林业部副部长惠中权到会主持。” “1963年,常山成立浙江省首个油茶科学研究所。” “1971年3月,全国棉、油、糖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亲自询问常山县代表于耐毅常山是如何发展油茶的。同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常山拍摄《摘油茶果》,并上了当年的‘新闻简报’。” “1979年,常山被列为全国油茶基地县。”这些“油茶大事记”就记载在浙江省常山县油茶公园的入口处大石上,仿佛穿越尘烟的旧事迹。说起油茶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吧,记得有一个远房的亲戚一心想要多生个娃,东躲西避,在我老家偷偷住了半个月。我那时并不懂得这些,只记得一个场景,冬日的阳光底下,晒了好久的油茶果堆在簸箕里,亲戚与母亲一起坐在门边耐心地一颗一颗剥茶籽。阳光是温暖和煦的,薄薄的一层,洒在乌黑的茶籽上。油茶籽就是这样,在漫长的时光里,早就与家乡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油茶是从什么时候有的呢?我在乡下找人聊天,人们都会说,这里栽植油茶至少有两千年啦,现在也是油茶重要产区,有“中国油茶之乡”之称。那么,古籍文献里有没有与油茶相关的记载呢?有的,但不多——《山海经》记:“员木,南方油实也。”明朝王世懋《闽部疏》中说:“余始入建安,见山麓问多种茶,而稍高大。枝干槎枒,不类吴中产。问之知为茶油,非蔡君谟贡品也。已历汀、延、邵,愈益弥被山谷,高者可一、二丈,大者可拱把。余以冬华以春实,榨其实为油,可镫、可膏、可釜。闽人大都用之。然独汀之连城为第一,闽之人能别其品。”《清稗类钞》中也有“茶油”条:“茶树,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多有之,湖南亦有植者。其树栽种,宜于硗瘠少土多石之山,不下肥料,而自易畅茂。其根又能自入石缝,愈久愈固。树长数尺,十年结实。其实类棉花,实外有苞,冬季收摘堆积,干久,则其苞自裂(或俟干后敲开亦可)。中有小核甚多,可以榨油,即茶油也。其树结实能耐久,树愈老,结实愈多。亦有大年小年之分。惟叶麄,不能作茗饮。制为油,性既和平,味亦较之他种油(如豆油、菜子油、花生油之类)为独美,肴馔之煎炒者,可作调料。赣、湘二省皆有之。”油茶,与茶树,是不同的。很多人看见茶树上结的实,以为可以榨油,其实不行。有的人看见油茶树,又问叶子可以制茗饮否,其实也不行。油茶的文化历史,我没有专门去做过研究,查了些资料,也是语焉不详。我家乡境内,油茶既多,也是衢州范围内重要的风物特产。油茶是大自然对三衢大地的山民们的美意,一种普通极了的植物,却可以在果实中蕴含丰富的油脂。不知道是何人率先知晓这一秘密的。试想一下,从油茶果实中取得蕴藏其中的油液,实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丝毫不比酒的发明简单。人类的许多发现与创造,往往是大自然启发诱导的结果,酒也是如此。当一颗猕猴桃在枝头成熟,继尔跌落,在铺着厚厚落叶的小环境中发酵,悠悠飘散出甜美迷人的馨香。动物们无意中品尝过后心醉神驰,这奇妙的感受是如此美好,令人着迷。酒的发明更多是造物之神的旨意,时间的力量参与其中,人们顺水推舟,于是有了酒。酒让人获得了一种飘飘忽忽的快乐,酒引领着人们去感受好奇与欲望。那么,茶油呢?茶油的滋润,使得人们的食物变得丰富、醇香,同时植物油比动物油更方便和稳定地取得。很多种子里都富含油脂,但是有谁能看见隐藏在山间默默无闻的油茶果呢?实在地说,这油茶树除了我们如今已知的产油之外,实在乏善可陈。油茶果在地上,也并不会自然发酵,也不会自然生产出油来,没有自主地启发人们去提取其中的油液。那么,一定是有人,有意识地去做了这一件事。油的提取,对果实的干燥、炒制、榨压、收集,这是科学的流程,是一套实践出来的方法,这真是令人感到惊讶。二如果说,酒有“酒神”庇佑的话,油茶有没有“油茶之神”庇佑或指示呢?那满山的油茶树开花的时候,白色花瓣开在枝头。如果要列出“油茶大事记”,我想像中的大事记还应该包括但不限于: 1.第一棵油茶树落地发芽的时间、天气、云彩的颜色。 2.第一粒乌黑的油茶籽被晒干,人们从中榨取出油液来的时间、天气以及榨油者的姓名,也许他能评上“大国工匠”,而他使用的工具也许是木杵与石臼。 3.第一勺山茶油被在锅具中熬得滚烫,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4.南宋诗人陆游写下一首诗,《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后著花不已》:“东园三日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惟有小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我们猜测,这“山茶一树”可能是观花茶树,但也不妨大胆猜测,这是一株“著花不已”的油茶树; 5.关于油茶开花的诗句,陆游还有这一首《山茶》:“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凭阑叹息无人会,三十年前宴海云。”“凭阑叹息无人会”,山茶油的品质比橄榄油更佳,而尚未成为全世界热爱美食的人们之首选烹饪油;2016年9月,常山的山茶油入选G20杭州峰会(一次规模盛大的国际性会议)食材总仓供应油品。也许,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们留下了对于中国美食的美好印象,这里面多少有山茶油的贡献。 6.在新昌乡,一位姓林的老者告诉我,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常山出油茶,产量在新昌”。新昌乡有油茶面积五万一千多亩,年产茶油八十万斤。这是在二零二三年二月底的一天,天气晴和,我钻进山高林深的油茶公园,登山出了一身汗,至黄昏而返。三二禾君,此刻,我在山中。我在一座长满油茶树的山中。我想给你写信,告诉你关于这座山里的一切。这漫山遍野的油茶林啊,一直延伸到云深处,我一个人在山路上走着,只有悠远的鸟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这幽静的山野,我想跟你共享。我想跟你一起来爬一座山,一座长满油茶树的山。在山上,我们捡拾一枝茶树枝叶,那是山农为修剪茶树而砍落的,虬曲苍劲的枝条有着刚硬之力量,枝头的树叶疏朗有致,革质的叶面并不发亮,反而呈现出暗色,令人相信,这是一枝来自于宋画的茶枝。我们把它扛下山来,抵达草庐,然后插进一个陶罐里。一枝原本只为生产油茶果而又被剔落的残枝,此时显出了悠远又古老的美意。四一粒油茶的种子里包裹着一个乾坤。所有四季蓄积的力量,隐藏在果壳内,这是生命的秘密。难以相信,为什么种子会把清亮的油性液体藏在体内。这一重大缺陷将把它们置于危险的境地——人类从中榨取有用的油脂,而使种子在成为下一代树苗之前就失去了繁衍的机会。但这是一个悖论:正是因为有着藏油的秘密,种子们遂成为“有用”的物种,从而得到了大规模种植扩张的机会。人类需要它,因此,它不再有灭顶之虞。一个物种,以这样的策略达成了生命的图谋:以大规模的牺牲,99.9%的利它主义,换来极其稳定的物种生存机会。这是一种高境界的生命观,综观世上生物,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很多都发展出一种极为高级的生存哲学。相比之下,人类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那些不希望被吃掉的植物常常会生产出味道苦涩的生物碱。同样,那些希望被吃掉的植物——如苹果——常常在它种子周围的果肉里生产出过多的糖分。”每一种植物,为了达成自己的生存策略,都在漫长的进化时光里演变出了自己独特的技能。否则,难以想象它们是如何历经九死一生,直到今天依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粒油茶果实,出油的方式也相当激昂壮烈。如果它直白一些,像花生或向日葵一样,甚至像水稻或小麦一样,可以把整个儿送进取食者的口中。但是它不。它偏把宝贝隐藏在身体,那微量的精华,须以极致的方式才能获取。榨!这是一种向美而生、向绝境腾飞的方式。榨!一滴,一滴,一滴,一滴,油汁冒出来,汇成一线,一汪,一捧。榨!直到不再榨得出任何一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油果晒至干燥,果壳爆裂,三四枚茶籽坚硬、沉默、粗陋,类似于小型的灰黑色石头,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也没有摇曳动人的身姿。松鼠肯定对它不感兴趣,飞鸟也不喜欢它。但是,油果却为世间之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价值。正如,花朵贡献花蜜,蜜蜂、蝴蝶遂与花朵各取所需,形成合谋。世上之事莫不如此,最美好者,是彼此需要,相互提供价值。所谓招蜂引蝶,不过是单面之辞,子非鱼,安知鱼之艰辛。没有谁可以嘲笑别人——花朵招蜂引蝶,是为蜂蝶提供花蜜(这甜美的事物,促成了世间美好的万分之一);蜂蝶所来,也并非巧取豪夺,它们为花朵劳动,赚取这微不足道的酬劳(这是它们应得的)。

五此时,请把目光放远,我们跟随采摘山茶果的山农一起进山吧。霜沉露重的十一月,大山还没有从沉睡中醒来。蓝色清冷的天光下,一座屋子里的黄色灯光亮了起来。白色炊烟袅袅升起。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草草地吃过早饭,带上一袋干粮、两个水壶,六十四岁的金大娘和六十八岁的刘大爷出发了。他们脚下穿着解放鞋,腰间绑着柴刀,身后背着竹筐,手上拿着绳索,一前一后,朝着大山深处走去。这是清晨五点的浙西山区,天色还没有完全亮起。远处的群山依然笼罩在一片云蒸霞蔚当中。不停地攀登。金大娘和刘大爷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登上那座青岚缭绕的高山。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裤腿。此时,朝阳的暖色正一点一点地洒向山坡。山鸟也开始啼唱。而一颗一颗圆圆的山茶果正挂在枝头,等待着一双粗糙的大手将它们摘取。我在大山里遇到两位老人,金大娘和刘大爷。他们告诉了我捡山的故事。整整一个月中,他们每天四点多起床,五点多出发,上山捡茶籽。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山涧水;爬上枝头,用手去摘取一颗又一颗蒴果。那些果实被扔在竹筐中,最后被装进编织袋。太阳落山时,六点多钟,他们又一前一后地挑着沉沉的果实,走在越来越昏暗的回家路上。一个月,每天都是如此。山茶果捡回家,先是翻晒一个多星期,然后手工剥去厚壳,取出果实籽粒。剥山茶籽也是很费劲的事情。一筐一筐的果实要被剥出来,那是一件需要莫大的耐心才能去完成的事情。就像漫长的生活一样需要极其巨大的耐心。剥出的山茶果实可以用来榨油。那是非常好的一种油。遗憾的是,有很多城市人并不知晓这种油。它从开花到结果足足需要十五个月,如此漫长的生长周期,可以让它足够固执地缓慢生长。在一棵山茶树上,许多花正在开放,许多果已经成熟,这是山茶花与山茶果的奇妙约定。高山野生的山茶树,有的已经五六十年树龄。在这样的大山里,它们与金大娘、刘大爷有着一样的山里人性格:沉默而缓慢。十二月末,山里已经很寒冷。两位老人把晒干的山茶籽送进了木榨坊。古老的木榨油坊已经不多了。尽管是在山里,木榨坊仍然先后消失。山茶籽被碾磨,被炒熟,被筛选,被蒸热,被箍成圆饼,被撂成一叠送进木榨,被木桩塞紧,被撞头击打……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榨工的号子声听起来有一种击中人心的力量。油的香味开始在村庄的上空飘荡。清清亮亮的黄色液体,像雨天的檐水一样细细长长地淌下来。沉默的蒴果,现在逸出它清亮的灵魂。有一滴油,落到了木桶外边,正在滑落。金大娘赶紧用手指去接。油在她干裂的皮肤上渗透下去。那是一双怎样的大手啊。她一定要拉我到她家中去坐一坐。到了家,她就捧出一大捧自己晒的番薯干,跟我说,孩子,你吃啊,你吃啊。真的,番薯干很甜。真甜。我跟金大娘说,我想跟你一起去捡山。六二禾君,我想和你一起去捡山。方言里的“捡山”,也就是去山里劳动,捡拾茶籽。他们说“捡”,是对一座山和无数山中事物的尊重。捡茶籽,茶籽是山给你的,捡柴禾,柴禾也是山给你的;或者捡一座山——山也是山自己给你的。捡山的人,现在少了。若在深秋时候上山,二禾君,你一路在山道上都能发现惊喜,野果成熟,野山楂果和乌胖子红红黑黑在枝头,光芒耀人,八月炸如果还有残留,一定是松鼠和猕猴刻意保留;还有野蔷薇的果实带着刺,鸟雀们不太愿意去碰它。大人会弄来泡酒喝,据说对于筋骨伤痛有疗愈之效。还有黄栀子,跟随霜降的加深,一路从橘黄深到褚红。这玩意儿泡酒也是好的,晒干捣烂以后包裹伤口之上,也有某种疗愈之效。山中事物,都是可以疗愈人的。二禾君,捡山回来,我也想和你一起去老榨坊,去听一听那激动人心的榨工的号子声。油茶果的高光时刻是在老榨坊,得以被众人见证。在苍老雄浑的号子声里,油茶果从物质层面的植物果实,上升到堪以滋润山民生活的精神液体——“嘿嗬——咚!嘿嗬——咚!”那“嘿嗬——”一声拉长的音调,像是从胸腔中迸发出来,然后悠悠荡上云霄。与此相应,榨工用浑身力量晃动起巨大的石块,这石块也似乎是要悠悠地荡上云霄。就在那云霄的高处,它开始回落,沿着一条抛物线,巨石速度越来越疾,终于,“咚!”的一声,巨石撞击在木撞针之上,撞针挤进木榨,木榨里的油饼越挤越紧,清亮的油液就从这里油饼之间冒出来,一滴一滴,汇聚成线。这号子声,已经日渐远去。还有谁会这些号子吗?村庄的故事延续数千年,在漫长的时光里,村庄也属于一代一代的山民。年富力强的男人们脱去上衣,裸露强壮有力的臂膀,寒冬腊月里,只要号子声响彻云霄,整个榨坊就开始热气腾腾,榨工黝黑的皮肤上也热气腾腾;于是,整座村庄也就热气腾腾,一个一个漫长又清贫的日子,也因为有了油,变得热气腾腾。二禾君,此时你应该留意到,榨工们身上爆出来的汗珠,几乎跟油滴一样大。这汗珠从头上身上汇聚成溪流,然后落到尘烟地面,噼里啪啦,一颗颗摔成四瓣或者六瓣。七在油茶林掩映的山下村庄里,我遇到一位中年汉子。接下来,我要跟他一起坐下来,喝杯茶,听他讲一讲自己的故事。翻过几座山,跨过几条溪,油茶林的那一边是他的村庄。慢慢地呷茶,闲谈之间,我们才知道这个从小在山里长大的汉子曾有着油茶果一样清苦的人生。他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候,山里人生活也都清苦,怎么说呢,直到上了初中,他才终于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裤子。在那之前,哥哥们旧了小了,或是打着层层补丁的裤子,才轮到他穿。家里条件有限,父母亲都不容易——话说回来,那时候山里人家,谁不是那个样子呢。他也懂事,从来没为衣服裤子争过什么。那条上了初中才得到的新裤子,在他自然是爱护极了,每周穿去上学,周六放学回家,先把裤子洗了晒上,第二天又穿上这条裤子去学校。初中毕业,他就没有再念书了。放牛,砍柴,山上地里,什么样农活都干过。十七岁时,他到山里的水泥厂上班。那时候,整个厂子欣欣向荣,热气腾腾。他哪里能知道,这个深山坞里的水泥厂,最风光时有几百号人上班的企业,几十年后会落寞破败如同冬日山林呢?当然,他又哪里能知道,破败水泥厂留下的“后现代主义遗存”,几十年后,会生长出新的故事呢?人都是活着活着,才活出自己来的。如同草木,刚冒出来芽尖尖的时候,一切都是未知道,一切都脆弱得很。一场雨打,一场日晒,说不定就死了。如果风雨摧不断,烈日晒不死,霜冻严寒也无法磨灭它的生机,那它就有了希望。哪怕严寒冬日,山上草木尽枯,当春天来临,你再去看吧,山里的一切都拼了命似地一夜疯长出来。他就是那山间的草木,是茅杆,也是那遍地都是的狼衣蕨。在山里的水泥厂干了一年多,他觉得没有出头之日。于是不管不顾家里的反对,坚决要出去闯闯。闯哪里去呢?坐了两天一夜的绿皮火车,头晕脑胀,一路晃到了广州。然后又到深圳。从最便宜的小零工开始,什么活儿都做,为了糊口和生存,出卖自己年轻的力气。他装修小工,也从打下手开始,到学做油漆,跟着小包工头从一个工地辗转另一个工地。城市里的温暖灯光、鲜亮生活,永远是别人的,他住简易石棉瓦搭的工棚,睡木板砖块搭的床,吃便宜又能填饱肚子的饭菜。所有的辛苦,都是过去之后才觉得辛苦。身处其中的人,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即便工棚漏风,床铺阴冷,饭菜有时吃不饱,这都没有关系,对于他来说,出来了就是对的——窝在那个穷山沟里能有什么未来呢?一点一滴的汗水,一丝一缕地积攒,他亲手建造自己的人生。二十岁结婚,这时候他已经是个小包工头了。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情。他又从南方城市来到杭州,住在另一间城市边缘区的工棚里,依然为着自己的生活打拼。“一辆自行车骑遍杭州城,一个煤油炉填饱肚皮。”这是他总结自己那时候的生活。他骑着一辆自行车,在那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接一个又一个的装修活,拉扯着一帮小兄弟一起吃苦挣钱。真正感到高兴的是,那一年他给商场装修一个品牌专柜,两个月做完,家装公司跟他一结算,挣了十万多元。深秋时节,山里油茶枝头挂满一颗颗暗里透红的果实。他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骑回山里来。那是九十年代末了。他不再为衣食发愁。“喇叭一响,村里人都知道陈总回来了。”对了,他叫陈重良——陈重良的摩托车“突突突”的声音在村道上驰过,吸引了很多村里人的目光。这无疑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但油茶不嫌弃。油茶在这样的黄土坡上生长得苍劲又顽强。新昌乡又是个革命老区,这里的人能拼、能扛、能吃苦,就像山里的油茶一样能蓄积力量。后来他回到常山县城,租了一个店面,开起了自己的油漆店。一个人能不能把事情干好,取决于他是不是真正用心,肯不肯动脑筋。几年前他在县城买屋,是买在便宜的地段还是贵的地段,妻子举棋不定。他拍板,“就要买最贵的小区。”后来才知道,他在最贵的小区买好屋,用最快的速度装修好,他家于是成为了样板房,整个小区的邻居们都来看他的装修,向他购买装修用的油漆。 “要跟人做生意,建立信任感是最重要的。彼此有了信任,做生意就很简单了。”十来年间,他在常山县城拥有了四家店,分别是油漆店、瓷砖店、家具店、卫浴店,分别代理着几个领域里的知名品牌。在某建材市场里,他每年支付的店面租金就要一百多万元。八 2022年7月15日的“浙江宣传”微信平台上,一篇《“早上好”的神奇力量》的文章这样写道——从一句口头禅延伸为一种激励干事创业的精神,“早上好”,让这个曾经的“落后村”“矛盾村”变成了“先进村”“明星村”,演绎了奔向共同富裕的鲜活样本。谈到“早上好”,就不得不提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陈重良。2017年,在外做建材生意的陈重良在省委省政府“两进两回”行动号召下,回到老家达塘村,竞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曾经在达塘村有句俗语:“宁带一个军,不领一个村”,这让达塘村落下长久“穷根”,也让党员干部们失去干事的激情。达塘人深知,一个品牌的打响,不是靠喊出来的,而是靠干出来的。清晨,在由破败的水泥厂“遗迹”改造而成的申山乡宿精品民宿吃早餐,管家阿姨端出一碗当地特色的面条“贡面”。在红通通、油汪汪、热腾腾的面汤里,漂浮着一把绿色的葱花。“香啊!真香!”管家说,“这贡面是用我们当地的山茶油煮的,很多客人都喜欢,快趁热吃吧!”申山乡宿,是怎么一回事呢?说起这个事,还是得从陈重良回老家新昌乡达塘村当村干部说起。当年那个上初中后才有了属于自己裤子的少年,那个在异乡工棚为生活打拼的青年,那个在县城开了好几家店的老板,居然回村当起了干部。有人问他为什么愿意回村,他回答,就是想实现一点人生价值。这个水泥厂,当年还红红火火,后来就破败不堪了。水泥早就不生产了,只加工石灰钙。石灰钙你可知道,漫天烟尘,污染极其严重,附近的植物上都看不到一抹绿色,一片白花花的颜色,大夏天也跟刚下过雪一样。陈重良决心把这个厂子关掉。第一次到厂里,他找了老板商量,看对方是否愿意停产。临了,对方悄悄拿出五千块塞给他,他没收。第二年,他又上门商量,对方拿了一万元。他还是不收。对方恨得咬牙:你到底想干啥,要跟我作对?陈重良说:我真不是跟你作对,我只有一个愿望,希望把工厂关停,还村民一片干净的天地。 “没人能叫我停掉。”对方说话很难听,还放狠话,“你不要老劲,下次叫你村主任都选不上。”陈重良说:我只想把厂子停掉,至于当不当这个村主任,我没想过。对方说:“有本事,你把我厂子买去。”就这样,陈重良果然一分价钱没还,就把破厂给买下来了。有人一问价钱,一百八十万!眼睛都要掉出来——陈重良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不过,谁能想到,当时那样一个破水泥厂,有一天会变成这样一个美好的样子?陈重良自己也没想到。买下厂子的钱,是他自己掏腰包出的。村里的规划、建筑设计、地质勘探,又花了六十多万,也是他自己掏腰包出的。他又找到乡书记,希望能把县委书记请来,他要汇报一下想法。 “后来,县委书记真的来了。我就站在那棵梧桐树下,那里的草长得比我还高。我指着这一片说,这个水泥厂破坏了生态,我要修复生态,在这里做一座华东片区最高端的民宿。”县委书记也被他的激情打动了,说,“陈重良,你好好按你的想法去做,小山村也会有大舞台。”九老油坊民宿的院子里,阳光洒了一地。一辆越野车停稳,“油茶姐姐”从车上下来,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她刚从杭州赶回家。最近在大学里上一个研修班,每个周末都往杭州跑。除了上课,就是跟同学们热烈讨论创业项目,还要时不时跑出去对接一些客户,每次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把晚上睡觉的时间都挤了又挤。 “油茶姐姐”是王芳的新网名,她这段时间开始尝试做短视频,粉丝量一直在增长。十几年前,她大学毕业,在义乌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前些年回乡,接手父亲的事业,把一个老油坊接了过来,又开了老油坊民宿,操心着山茶油相关产品的开发。我问她,在大城市安安心心做白领,稳稳当当赚钱,不是更好吗?怎么会回山里的老家来创业呢? “毕竟是老家嘛。”她笑。她的爷爷、父亲两辈人,都从事着木榨油技艺。大概在二十年前,老式的木榨被机器淘汰,附近村庄原先几座老油坊里的木榨、水碓,突然失去了价值,有的劈了当柴火烧,有的是廉价卖给外地人。王芳父亲对老油坊有感情,依然心心念念想保存一座老油坊。可惜,老式木榨年久失修,水碓也都坏了,他想重修起来,于是干脆再造一座油坊,用于安置这些老物件。看着父亲奔忙,王芳也觉得这事有意义。老油坊的故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老油坊里留存着一座村庄和村民们的生活记忆。记得在家帮忙时,她看到很多村民挑着山茶籽来榨油,父亲帮大家榨油,每斤只挣几毛钱的加工费,而村民们看到榨出油来,脸上满是质朴满足的神情。这一幕一幕,让她觉得温暖。后来她就想着,干脆回来帮父母一起做点事吧。一滴山茶油,百匠请进家。其实做一个老木榨,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很多木匠都不会做木榨,那么粗大的木料也难找。当初父亲为了做木榨,到江西、安徽等几省边界山区去物色木头,花了几个月时间,都没有成功。那么大的木头,至少得用生长了二三百年的大木。最后,到进口木材市场买到了国外木材,才终于满足制作要求。能做榨匠和碓匠的匠人也已不多了。他们又找到了七十多岁的段爷爷。看着老人家一点一点地削出木榨材料的角度,一刀一刀地调整和加工楔木,她觉得这真是一个匠心的话计。家里的老木榨要修缮,老匠人来了,经常一做就是半个月、一个月。榨油的劳动过程,最是激动人心。她看着年纪比自己大得多的伯伯、爷爷辈人,在油坊里干活,从筛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十多道工序,一道一道做下来,过程令人感动。此外,榨油号子响起来的时候,老师傅们挥动起巨大的石块,石块一下下撞击在楔子上,茶油清清亮亮地淌下来,这又是一种极致的劳动之美。刚榨出来的油,真叫香啊。为了更好地传播油茶的文化与知识,她特意注册了一个抖音号,用新型的渠道与方式,她尝试做榨油文化的推广。的确,这是第二次创业,是既经营民宿,也兼顾文创的事业。说起记忆深刻的事,她说,有一次,她为丽水客人送五六百斤山茶油,那次时间比较急,她就自己开了一辆车送货去了。天黑,开错了路,车就在深山老林的路上绕啊绕。弯弯的山路,一直绕不到头,夜幕降临了,原本两三个小时能开到的地方,她足足开了六七个小时。夜黑,林静,她是越开越觉得害怕……好在,终于看到山脚的灯火,瞬间觉得如此温暖安慰。这段时间,油茶姐姐还准备研发一些油茶成分的化妆品,润唇膏等。她也想研究一份茶油美食菜谱出来。甚至,她还琢磨着,想把油茶等老家的农产品卖到全世界去。油茶姐姐的故事,平淡又琐碎。我们在一院子的阳光里喝茶,闲谈,孩子们在周围嬉闹奔跑。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古老的木榨和水碓依旧在那里沉默不语。油茶树在不远的山坡上悄悄结果。我在想,油茶真是和山里人家的日常生活分不开,细细碎碎地,滋养着每一个平凡的人生。十山里的太阳西沉要早一些。太阳一落,整个小山村进入一种蓝色调的氛围,宁静且清凉,小溪流淌,鸡鸭归宿。抬头,天边还有一抹晚霞。四面青山里的鸟叫则更清晰了。村上酒舍民宿就座落于村中。泰安,常山县新昌乡一个地处十分偏远的小山村,有着500多年的历史。此村由对坞与安坑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来,村名取自对坞与安坑两个自然村古名“泰川”和“安川”的第一个字。村中主要有对坞王姓居民和安坑余姓、石姓居民。王姓来源于宋代祖籍太原的王伟进士后代。余氏、石氏皆迁徙自邻县淳安。在泰安村村口处的古廊桥边,竖着一盏流传了数百年的“天灯”,点灯之事一代接一代流传,从未间断。一盏天灯,每天在古老村庄的夜晚亮起,又在天亮之后熄灭。“天灯”的传说有各种版本,有的说点“天灯”是为了驱猛兽;有的说是照明,利于村民夜间走路。想来都有道理,一盏在古村里点亮数百年的灯火,足以成为人们心头牵挂的光芒。这个古村,云生水起的地方,保留着太多古老的东西。除了那条宁静的溪涧、那盏古老的天灯,还有许多明清古民居散落在溪涧旁,鸡犬之声相闻;传统的黄泥夯土墙房子,与一树一树白梨花相映;流淌的溪水之上架着六十六座石桥和一座木质平梁古廊桥,桥头是苔痕上阶绿,溪边是古樟枝叶茂,那些古樟树的树龄动辄就是几百年、上千年。简直可以说,小村古风浩荡,保留了几百年来村民的生活图景。这个村庄,在过去的悠长时光里更显宁静古朴。那时交通闭塞,村民耕读并重,风气淳朴,村庄里的生活也随日升月落一般安宁妥帖。天色一点点暗下来,村上酒舍民宿主人黑孩把那盏古老的灯降下来,点亮后升到灯杆顶端。小小的火苗摇曳在空中。村上酒舍的灯光也在山村的夜晚亮起来。回到村庄已经好多年了,他和妻子糖糖一起,越来越喜欢这山里宁静缓慢的生活节奏。黑孩很早就出去读书了,父母还在村子里生活。糖糖第一次跟着黑孩回到这个村庄,见到山中那座古老的榨油坊,也被震住了,她也没想到还能见到这么古朴的事物。因当地盛产茶油,榨油坊是当地十里八乡过去常见。黑孩的父亲余金龙就是一名老榨油工,从十八岁开始操持这门技艺,干了一辈子榨油的活计。黑孩自小看着榨油坊、闻着茶油香长大。2015年回到村里做电商,帮村民卖茶油的时候,听说村里的老油坊要拆走,心想这可是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万不能拆了,如果要推广山茶油,这个古法榨油坊不但不能拆,还要全面修缮古法榨油设备,恢复整套的古法榨油技艺,传承非遗文化。于是就把榨油坊买了下来,全面修缮改造,恢复了往日榨油的场景。谁能想到后来又会发生那么多事情呢?黑孩大名余家富,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在内心懂得一座古老村庄的好处。其实在中国大地上,像泰安这样的村庄原本有很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数十年间已然消失无数。他内心隐隐想要留下这样的村庄。他的想法自然得到了妻子糖糖的支持。两个人原本做电商开网店,小日子挺滋润的,跟老房子较上劲后,就停不下来了。在村里举行婚礼的第二天,看到村里的一栋二百多年的老房子要拆掉,他想,这么好的古建筑要是拆了太可惜,这个五百多年的古村,老房子才是灵魂。于是跟妻子糖糖商量,两人把刚收的几万元结婚彩礼钱拿了出来,又找同学朋友借了一点,买下了这幢老房子,然后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把老房子改造成了一座民宿——为什么想要做民宿?还不是想让更多人懂得村庄的好处。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蓝天,这里的风;三百年的古樟,四百年的天灯,五百年的村庄,一万年的大山,哪一样不是好东西?十一陈重良的灵感,是从鲁迅先生刻在课桌上的“早”字得来的。他一大早就到村里,看看哪位村民最早下地干活,哪位村民最早出门办事;他在路上见了谁都打招呼,“早上好”。在那之后,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他逢人就说“早上好”。一开始,有的村民还很奇怪。时间长了,渐渐地,大伙明白了“早上好”的内涵,都笑着跟陈重良回应“早上好”。再后来,村民们都知道了,“早上好”其实是一种精神——早的状态,就是争先;上的劲头,就是赶超;好的追求,就是事事好、人人好、村村好。“早上好”不仅是一句口头禅,更实实在在地为村庄带来了神奇的变化——
首先就是要改变状态、踔厉奋发。
达塘村原先基础条件差,人心不齐,开个党员代表会到会的人数还不到一半。村庄要发展,就要改变村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早上好”要求村干部无论何时都要当成早上,始终保持朝气和干劲,让“村里上班也有企业上班的样子”。
其次就是要敢想敢干、敢争一流。
2017年,达塘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零,当陈重良提出当年要达到50万元目标的时候,村干部都觉得他满嘴跑火车。但陈重良认为就是要干,就是要冲,就是要拼。
美庭院、造民宿、建景区、搞旅游、育桃林、种茭白、酿美酒……一系列组合拳打下去,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创造家门口就业岗位千余个。
村里的老人经常笑着说:“做梦都没想到,达塘人能在家门口赚到钱。”“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在达塘村已不是梦。
——摘自2022年7月15日“浙江宣传”平台《“早上好”的神奇力量》桃树种下去。第二年的春天,桃花稀稀落落地开了几朵,陈重良就开起了“桃花节”。那么多人。从别的村,别的乡,从县城,从市区,还有从杭州上海远道而来的游客。一个毫无资源优势的村庄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变得令人羡慕。陈重良说:“我希望你们每年都来看桃花,来见证它的成长。”后来,这个小山村的成长与巨大变化,大家都看到了。 “一片荒山打造石林桃园,一片荒田打造种植产业,一个荒废水泥厂变身工业风民宿,一个放牛娃蝶变成乡村振兴导师。”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早上好书记”,达塘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他经常在各种培训班上课,从村干部、乡干部,到县市干部,甚至省级机关干部,都来听他的课。他上课精彩,金句频出,讲的东西还接地气。“挣钱做生意也好,当干部也好,归根到底,都是做人。”申山乡宿民宿,也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当年站在那棵梧桐树下荒草丛中向县委书记“吹过的牛”也实现了。这座申山乡宿民宿之美,他自己从不多说,但是来住过的人都忍不住会交口称赞。许多人不辞遥远来这个民宿住一住,与陈重良聊聊天。仿佛这个村庄、这大山深处,真有什么魔力似的,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一些神奇的力量。十二村上酒舍有七间客房、两个茶室和一间阳光餐厅。客房的名字是黑孩起的,分别以酿酒的原料命名:谷、麦、黍、稷、荞、莲、曲。这是一幢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有一座高大的天井,改造成高端民宿之后依然洋溢着古风。天井四面布置茶室、书画室,桌上有古籍黄卷、笔墨纸砚。许多来到这里的客人,都会流连这个天井,尤其是在下雨天,听着雨水淅沥而下,天井内的花草植物葱茏青翠,兰花在悄然吐露芬芳。这些植物很多都是村民从山上移植而来,有的原本不过是极其常见的野花野草,但山野的事物一旦被重新注视,它所蕴含的美就被激发了出来。黑孩和糖糖都有着艺术的天赋,他们为这座民宿注入了艺术的灵魂。他们向老父亲学榨油,也学酿酒,恢复了老油坊手工榨油和古法酿酒工艺,推出了五粮烧、胡柚酒、青梅酒、莲子酒等十多个品种。他们设计了独特的包装,让每一瓶酒都有了文艺气息,吸引着城市里的消费者下单。他们又在村庄里拍照片、拍视频,运用新媒体的手段,把一座村庄里的美好生活方式传播出去,村上酒舍与泰安村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从上海、江苏不辞遥远开车前来泰安,就为了在这个村庄里住下来,住它两三个夜晚,看一看夜晚的天灯,听一听溪涧里的蛙鸣,尝一尝黑孩自酿的烧酒,走的时候再带走几包村民们山上挖的春笋或新晒的番薯干。村上酒舍民宿开张后,人气高涨。榨油、酿酒的技艺,也让游客们兴致盎然。一年四季里的山村生活,更让游客们流连。在不少城市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是他们记忆中非常熟悉的场景,如今却都消失了,如果有机会重温和感受几天这样的生活方式,拍拍照,分享出去,内心的就得到了慰藉和满足。下厨,有农村原汁原味的土灶;吃的食物,是山上地里的新鲜货;吹的风,淋的雨,都是清新山野的风和自然的雨水。春日里来桃花红,夏天山头瓜果熟,深秋十月桂香飘荡,十一月十二月油茶成熟美酒飘香。那种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大家都想去过一过。几百年间,牛角挂书、耕读传家,是泰安村的传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流淌在村民血液里的基因。无数人努力读书,努力奋斗,就是为了离开村庄,离开这偏僻之地,去过城市里的生活。谁能想到,还有黑娃糖糖这样的小夫妻,在上过大学、过上美好的城市生活之后,还重新回到村庄里来生活呢?乡村的珍贵之处,也要被重新打量了。是不是乡村有很多价值还隐藏着深处,未被人们发掘,未被外界看到?十三一滴油可以从果实中来。一滴油也可以从汗水中来。一滴油能从皱纹里来。一滴油更可以从创新奋斗中来。二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