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没有钱,都不要在家里放这6样东西,不是迷信,是经验教训
51 2025-09-11
先来看几张图片
相信你一定还记得
这是去年河南最严重的那次“看海”
2020年7月17日8时至18日20时
境内11座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
24小时内
信阳防汛应急响应从Ⅳ级提升至Ⅲ级
再提升至Ⅱ级
一年过去了
至今回想还记忆犹新、心有余悸
当前河南已进入主汛期
极端灾害天气易发
相信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今年我家还会被水淹吗?
还会因暴雨有家不能回吗?
虽然
这个问题没人能给出
100%肯定的答复
但当你看完这篇微信
或许会安心很多……
排查出隐患160处
7月5日,原阳三官庙运行观测班工作人员在巡堤查险。本报记者 刘晓阳 摄
自今年3月份以来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
应急管理、水利、黄河河务等9个单位
派出工作组对防汛备汛工作
进行暗查暗访
共排查出隐患160处
形势严峻不容有失
记者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
河南地势特殊
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处于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的
两个过渡带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由南向北递减
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
具有长旱骤涝、旱涝交错
灾害范围广等显著特点
7月5日,固始洪埠乡史灌河左岸大觉寺段干部群众正在冒雨加固堤坝。本报记者 郭北晨 摄
今年我省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6月12日至15日
濮阳、南阳、驻马店等地
出现极端强对流天气
局部降大暴雨、特大暴雨
出山店、五岳、板桥、宿鸭湖、燕山
等5座大型水库超汛限水位
据气象预测
汛期豫北、豫西、豫中
和豫东中北部降水偏多
出现暴雨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未雨绸缪严查隐患
“全力做好防汛工作
是对近年来我省防灾救灾体系建设
和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成效的检验
各级各部门要严阵以待、协调联动
全省应急管理部门和应急救援队伍
枕戈待旦、备勤值守
确保关键时刻
拉得出、冲得上、救得住
确保汛期安全。”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
省应急管理厅厅长吴忠华说
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
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
全省水库、水闸、淤地坝、尾矿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险工险段等
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环节
均明确了防汛抗旱责任人
并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指挥机构和工作机制
确保指令畅达、信息畅通
人防技防全力迎战
目前我省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工程措施
与非工程措施并重
人防与技防并举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我省建设的视频会商系统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雨情水情自动监测系统
等众多“尖兵利器”
让降伏洪魔更加高效
入汛以来
各级防办和有关部门
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
密切监视灾害性天气和
雨、水、汛情发展变化
滚动预测预报
提前发布预警
精细会商研判
适时启动应急响应
全力做好强降雨过程防范工作
河南各地如何备汛应急?
我省进入主汛期,沿黄各地积极采取各项防汛措施,确保黄河安澜。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近日
本报记者分赴我省
黄河、淮河、海河、长江流域
聚焦各地防汛备汛举措
黄河流域防汛演练正当时
本报记者 杜君 刘晓阳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我省地处黄河豆腐腰河段,两岸大堤保护着9万多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目前仍有100万人生活在低滩区,防洪保安任务十分艰巨。正值汛期,7月5日,记者实地探访与黄河一堤之隔的原阳县陡门乡仁村堤村,看黄河滩区百姓如何安全度汛。
在仁村堤村护村堤上,几辆工程车正在紧张作业,数十名原阳黄河河务局工作人员正配合推土机,以抛投散石和铅丝石笼的方式进行堤防根石加固。
火热的工作场景和静悄悄的河面形成了鲜明对比。黄河原阳段滩区面积大、涉及5个乡镇,人口超过20万。仁村堤村的河堤受河水长时间冲刷,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防汛压力。
按照要求,当花园口水文站发生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时,仁村堤村的2800名村民就要及时迁移。“6月底,在政府和河务部门的组织下,我们村刚进行了撤退演练,150名村民、30辆车,男女少齐上阵,一个小时就搞定了。”该村党支部书记郭爱荣告诉记者。
“有了这张‘救命卡’,俺就知道洪水来了往哪儿跑、怎么跑。”村民李素芳向记者展示了迁安明白卡,卡上对洪水来临时人员的转移安置路线、地点等进行了详细标注。除了实战演练,村里还派专人巡堤,30名年轻党员干部,每10人一组,24小时轮流值守。
“民兵”的力量很可贵,“正规军”更不可或缺。从6月19日黄河调水调沙以来,原阳黄河河务局实行24小时值班制,每两小时巡堤查险一次,一小时一测水位,一旦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及早抢护。
85岁的村民李存德对1996年8月的黄河大洪水记忆犹新,冲毁的街道、淹没的农田让人心疼,“以前,一到汛期,我就担惊受怕,晚上都睡不好觉,如今,防洪工程完备,加上应急演练,心里有底了,也就踏实了。”
“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时不备。我们将密切关注黄河河势、水情、工情变化,及时应对突发情况,确保黄河安澜。”河南黄河河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淮河流域紧盯汛情保安全
本报记者 郭北晨
7月5日下午,大雨倾盆,固始县史灌河水位不断上涨。
湍急的水流旁,洪埠乡史灌河左岸大觉寺段抢险工程正冒雨开展。打木桩、填沙袋……近百名干部群众身披雨衣,齐心协力加固堤坝。
“别看现在还没达到警戒水位,一旦发生汛情河流马上‘变脸’。”洪埠乡党委副书记李丹在河边忙活了大半天,浑身湿了个透。
这样的警觉,并非杞人忧天。固始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境内海拔落差上千米,数十条河流纵横交错,群众说这里是“蛤蟆尿尿都涨水”。
去年7月21日,丰港乡潘庄段史灌河突发管涌险情,大堤塌陷、房屋倒塌,数千名解放军官兵、基层民兵、消防人员昼夜奋战,才驯服洪水猛兽。
“筑牢堤坝,守护家园”成为沿岸数十万名村民的共同心愿。今年,修复加固后的河堤护坡重新挑起防洪大梁,村民还自发组成队伍轮流巡堤。
67岁的潘庄村村民裴国昌就是巡堤人。刚吃过晚饭,他便撑着伞出门了,雨天视线很差,他沿着大堤走走停停,头顶的探照灯不时照向河面。
“主要观察河水是否清澈,有没有泡沫和明显水流,出现一点异常就得立刻上报。”裴国昌说,3公里长的河堤,他巡堤至少要往返两趟,直至后半夜其他人接班。
与此同时,几十公里外的固始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防汛系统的“天眼”也在实时监测水情雨情。大屏幕上数字不断跳动,工作人员一刻不敢放松,目不转睛盯着电脑,分析刚刚收到的数据。
“去年洪水中出现过的险工,虽然经过修复加固,但仍是重点监测对象。”固始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陆传刚说,目前所有人员严阵以待,24小时紧盯汛情,“人防+技防”全力做好防汛准备。
“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即将到来,风雨中的守护是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好的诠释。
长江流域山洪预警全覆盖
▼
本报记者 谭勇 本报通讯员 李乐乐
“遇到洪水要牢记:不可下水捞河柴,不可蹚水强过去……”7月7日上午,西峡县石界河镇冬青树村的大喇叭里,正在反复播放山洪灾害防御知识。
69岁的村民程金立坐在树下乘凉,一路之隔的他家房子上标注着历史最高洪水线。“想起来2010年7月24日还是怕得很,屋里的东西都被洪水泡坏了,好在人没事。”程金立回忆说。
2010年“7·24”洪灾是西峡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最大的洪灾,全县27.5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4.34亿元。
“正是因为有了这次切肤之痛,现在群众的防洪减灾意识普遍提高。”西峡县水利局局长昝书怀说。
在西坪镇一帆风顺广场,记者看到了侧坡上一根长约3米的白色管线。“可别小看它,这是山洪地质灾害感应器。”西坪镇城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办公室主任徐向阳对记者说,洪水一旦达到设计位置,报警系统就会向家中装有报警器的群众报警,提示注意风险。
如今,在山洪易发地,监测系统构成了山洪灾害防御的“千里眼”“顺风耳”。我省建设完成了79个山丘区县的监测预警平台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省级和13个地市级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实时动态监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有效提升了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预警体系是山洪灾害防御的“传声筒”。网络语音系统和网络通信系统,大大增加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通信手段,安装发放的预警语音广播、手摇报警器、铜锣等多项预警设施设备,基本实现山洪灾害防治区预警信号的全覆盖。群众称赞:“小小的铜锣撑起了防御山洪的‘保护伞’。”
“2011年至2020年汛期,河南79个县(市、区)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累计向1461个乡镇、13001个村发送预警短信250余万条,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累计34万余人。”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冯林松说。
海河流域排查隐患筑“铁墙”
▼
本报记者 高长岭
进入主汛期,我省各地如何备汛应急?7月6日,记者到安阳县崔家桥蓄滞洪区走访。
“这是卫河支流安阳河,如果河道流量超过每秒2000立方米,崔家桥蓄滞洪区65个村就会全部淹没。”在崔家桥蓄滞洪区进水口处,安阳县水利局局长李双林说。
2016年7月19日22时25分,洹河安阳水文站洪水流量达到每秒1990立方米,洪水翻过曹马分洪堰、郭盆分洪堰,进入崔家桥蓄滞洪区,淹没了59个村庄。上级及时预警,当天16时许,5.11万群众已提前安全转移。
“当时,我们拿着喇叭,挨家挨户通知大家立即转移。”崔家桥镇东曹马村村委会委员周福来说。
“我省海河流域有6个蓄滞洪区,1955年至今,基本上每个蓄滞洪区至少都运用过两次以上。”安阳市防汛抗旱指挥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忠贵说,卫河河道行洪能力较低,发挥蓄滞洪区作用十分必要。
今年6月10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卫河干流治理工程在鹤壁市浚县开工。工程建成后,卫河干流防洪标准将达到50年一遇,防洪减灾能力将显著提升。
安阳市防汛抗旱指挥事务中心主任张海亮介绍,安阳市由应急部门牵头抓总,做好防汛备汛工作。汛前已经组织各地、各部门认真排查隐患,对排查出的隐患实行清单管理,采取“一行业一单”“一县一单”等形式登记造册,限期整改。截至目前,77处隐患已整改72处,另5处一时难以整改,也已制订了应急预案。
安阳针对蓄滞洪区还及时修订完善防汛方案预案,开展汛前演练,麻袋、编织袋、铅丝、冲锋舟等防汛物资都已准备停当。
“进入汛期后,防汛人员24小时值班,随时准备迎战洪水。”张海亮说。
历经考验的中原
正严阵以待
书写新的防汛抗洪答卷
虽形势严峻
但河南已做好准备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