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风水好不好就看这几条!最全的风水布局攻略!
117 2025-09-12
朋友与我分享一封数百年前江西省龍泉县(今遂川县)郑氏舅舅写给远在四川省金堂县赵镇外甥钟 某的亲笔信,信件内容被收录在 金堂县赵镇锺氏族谱上,他问我是否清楚遂川县郑氏一族的情况?
我粗略阅读一遍后顿感十分有趣,此信是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二月十二日所写,那么距今已有255年历史。当年 写信的人是谁?收信的人是谁?信件中说到的 廖敷五 又是谁?龍泉县的郑氏是指县城天子地的郑氏家族?还是大坑乡郑氏家族?或是西溪乡郑氏家族?要想揭秘这一连串的问题犹如探索银河系的一个个星球,一般人真干不了,这需要有大量当地文化知识储备,还需要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更需要 对全县姓氏及地名文化有充分了解 缺一不可。
而且我知道,这项工作除我之外还真的没人能够详细解答,要做好这件事就像公安侦破案件一般充满挑战,为了逐步揭开书信的神秘面纱,我先把书信原文先与大家展示如下,继而再来解读书信中的人物及历史意义。
读完上述信件内容后,再结合我手中掌握的资料进行梳理比对,我发现自己真的有能力还原数百年前 写信人 的姓名、年龄、兄弟姐妹及父母的详细情况,还能详细介绍 收信人 的姓名及父母姓名、年龄及信中介绍的祖坟地点还有祖坟涉及的土地权属人的具体情况。为了让各位能进一步熟悉信件内容,首先把古文信翻译成现代文与大家分享如下:
敬启者:
我怀着恭敬的心情写下这封信,堂兄弟间关系的疏远犹如棠棣花偏向一侧生长,也正像风吹动枝叶般的自然。草木本无声响,却也因风的吹拂而发出沙沙作响。远处的亲戚之间若没有书信传递音讯,如何知晓过往故事?若无文字倾诉,又怎能了解近况?远方的亲人全靠大雁传递书信,近处的人反倒无需鱼书往来。 你府上向来有高山流水般的知音雅趣,擅用如飞鸿舞鹤般灵动的文笔。在未收到回信之前,我不知晓过往之事 —— 原以为姊夫仕途高升,路途遥远难以问候,料想他正当年富力强,至今必定康健。又以为家姊精神矍铄,无需向舅家寄信,她如松柏般坚贞的节操,长寿之福自是天赐,定能福寿绵长。 却不料去年(1770年)十一月十四日,接到外甥寄来的书信,捧读之后才得知:姊夫自辛酉年(1741年)赴考之后,身体愈发衰弱,年仅五十五岁时的乙丑年(1745年)就已离世;我的姐姐享年六十五岁,也于丙子年(1756年)冬天病故。呜呼!姊夫与我属姻亲之谊,痛惜家姊本与我同根同源血脉至亲,起初为生前离别而悲痛,一别之后也不知道何日能重逢?如今更因死后永诀而哀伤,千秋万代再无相见之期。 唯独遗憾水远山长相隔千里,不能送去财物助办丧事、亲往吊唁;我在吴地(江西遂川)与你蜀地(四川金堂)遥不可及,连一篇哀悼的诔文都未能写成奉上。唉!姊夫西归,一生功名皆随肉身化去;家姊东逝,千秋妇德也与形骸同亡。更悲痛的是,冀豫梁叔为何如此早逝?明四、明五等外甥又为何夭折?由此可知,人生最悲之事,莫过于人生无常,命运使然。天地造化难道没有定数吗? 无需望着虚空悲泣,也无需过度叹息。值得欣慰的是,贤甥才识卓越、出类拔萃、超凡脱俗不慕身外功名,唯乐于田间耕作,这等志趣堪比大舜、伊尹啊,实为后辈楷模!若是与 你相距不远,往来不绝, 能在朝夕之间常常可见,如上古黄农时代般,时常相聚畅谈,该有多好?无奈彼此居住地遥远,兼之种种阻碍不能相聚真是憾事。 现在舅舅年事已高,想要进取却力不从心,坚守平素的志向却未得机遇,被困于此地,心中遗憾难以言说,也不知今后命运如何。至于舅父家中事务,此前书信已略有陈述,在此不再赘述,贤甥也能知道舅家近况与从前无异。 说到贤甥的祖坟,原在西溪地界,小地名为下源坑尾。到现场向邻居邱姓询问过,确认这里是锺姓坟墓:坟头高约三尺,只用山石砌成,坟面无碑无记,坟下有路有田,生长着几棵小松,坟茔尚未损坏。山主仍是廖坊本地人,名叫廖敷五的人所有。经过风水师测定吃坟墓为酉山卯向,丁酉丁卯分金,右水倒向左侧,前局舒展而后方崎岖。因数年无人祭扫,贤甥可出面进行修理。 其余别无他事,此次回信主要是想让外甥知道舅舅了解的情况:正所谓舅舅在东吴(江西吉安遂川县),贤甥居蜀地(四川成都金堂县),如参星与商星般难以相见,重逢也不知道又在何时? 此信回复府上相清、相成二位贤外甥亲览 。 添母舅 郑兆奎、 郑兆 邦 申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二月十二日此封家信虽说是当地普通百姓亲戚之间的书信往来,若细细研究却有非常大的价值。从上述信件的时间落款可以明确内容的时代背景为乾隆三十六年 辛卯(1771年)二月十二日之前,那么结合整个信件的内容为研究当时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坐标。再结合乾隆时期的历史背景可以进一步探讨当时我县的社会状况、家族发展与变迁、地域社会关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尤其对于祖坟方位、葬制细节和坟墓与山场主关系可以填补地方志的缺失。 而且对于研究清代地域间的社会交往和人口迁徙等情况具有参考价值。
这篇家书作者是母舅 郑兆奎、郑兆邦,收信人是锺相清、锺相成两位贤外甥。文中讲述了家中多位亲人离世的情况,表达了对逝者的悲痛与怀念。经过我查询比对,我发现 郑兆奎、郑兆邦 两人是龍泉县(现遂川县堆前镇仙人井)郑宏清的两个儿子,郑宏清:生于康熙丁未闰四月十一辰时(1667年),殁于乾隆辛未年(1751年),享年85岁(在当年来讲算是极少的高寿人员)。与其夫人游氏先生育两个女儿,而后又陆陆续续生下五个儿子。
郑宏清的 大女儿嫁给王祖開。二女儿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殁于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年 (1756年),享年65岁,嫁给本县 钟文 實 :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殁于乾隆乙丑年(1745年)享年55岁。收信人 锺相清、锺相成便是 郑宏清的 二女婿钟文 實的儿子(他们一家迁徙到 四川金堂县赵镇立基 )。 郑宏清的 五个儿子,他们的大名分别是郑兆纲、郑兆奎、郑兆奇、郑兆良、郑兆邦。
按照传统文化来讲,长幼有序,家书落款肯定要从大到小,此处为何信件落款却没有大舅舅 郑兆纲 的名字,而是从二舅舅郑兆奎开始。经过比对后我才发现,写这封信时是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而大舅郑兆纲早在康熙戊辰年(1748年)就已仙逝故此没署大舅舅名号。
而且在阅读信件时我还发现两条重要信息:
一、早期的贫民百姓书信往来也并非易事: 从文中介绍去年收到来信也就是 1770年11月14日,母舅 郑兆奎 看信后才知道二姐夫钟 文 實 1741年赴考后身体每况愈下、 1745年仙逝、 1756年姐姐也仙逝(由此可以明确近三十年都没书信往来)。而母舅 郑兆奎、 郑兆邦收到信件后的 第二年,也就是1771年2月12日才回信。
二、早期的土地权属有多种形式 ,如祖坟山也可能并非坟墓主人所拥有,钟 文 實家的祖坟建设在西溪 下源坑尾山上,山场主权属人是 廖敷五。
廖敷五 是西溪乡廖坊人 。 廖敷五 (1703—1779)廖坊“南山三大屋”的创建者,是廖坊二十五世祖德宽公,字敷伍,后辈立敬敷堂,创“南山下十家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