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见4物,日子越过越富,这4物具体是指什么?能带来什么好处?
126 2025-09-12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谁都没想到,紫禁城里最讲规矩的一座宫殿,后来却成了最被冷落的地方。
坤宁宫。
按道理说,是皇后专属的寝宫,象征着“母仪天下”的地位。
明清两朝都这么定的,连名字都取自《道德经》里的“地得一以宁”。
可从康熙朝中后期开始,住在这儿的皇后越来越少。
到了清末,几乎没人再把它当寝宫用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还得从一桩婚事讲起。
1665年,康熙皇帝迎娶了他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
那场大婚办得很隆重,地点就选在坤宁宫。
宫里金漆大床、朱红纱帐,按照盛京清宁宫的样子重新修过。
赫舍里氏住进去的时候,只有17岁。
康熙很宠她,两人感情也好。
婚后几年里,她陆续诞下两位皇子,其中一个便是后来被立为太子的胤礽。
可惜这位皇后命不长。1674年,她在生下胤礽后难产去世。
年仅21岁。
康熙受了很大打击。
朝中大臣都劝他赶紧再立一位皇后,但这一次,他迟疑了很久。
直到两年后,才册立钮祜禄氏为继后。
这位皇后住进坤宁宫没多久,也病逝了。
连续两位皇后在坤宁宫里短命,宫里的人开始传一些话。
说康熙“克妻”,也有人悄悄议论,是不是坤宁宫风水有问题。
康熙没有再立第三位皇后。
后来,他只让佟贵妃统摄六宫。
虽然她地位和待遇都跟皇后一样,但始终没有皇后的名分。
她也没住进坤宁宫,而是选择了景仁宫。
从那会儿起,坤宁宫就开始空着了。
再往前一点,顺治朝时,皇后还是住在坤宁宫的。
顺治帝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孟古青,是孝庄太后的侄女。
虽然出身高贵,但夫妻感情并不好。
顺治帝性子倔,皇后又喜好奢华、性格强势,两人几乎没怎么和平相处过。
顺治八年她被正式册封为皇后,住进坤宁宫。
才过了两年,顺治帝实在忍不了了,强行把她降为静妃,搬出了坤宁宫。
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正式“废后”。
接替她的孝惠章皇后,倒是比较稳重体贴。
康熙继位后,她成了皇太后,被安排到寿昌宫和宁寿宫等地居住。
坤宁宫便空了出来,等着下一位皇后入住。
可也就是从康熙朝开始,皇后住在坤宁宫的时间越来越短。
康熙之后,雍正帝干脆就不住乾清宫了。
他搬去了养心殿,皇后也跟着住到东边的体顺堂。
那时候,皇帝办公、休息、接见大臣都在养心殿,离得近,方便。
皇后跟着住旁边,也方便照料起居。
再后来,乾隆帝的三位皇后——孝贤、继后、孝仪——一个住长春宫,一个住翊坤宫,还有一个住储秀宫。
嘉庆、道光、咸丰的皇后们,也都住在景仁宫、钟粹宫、储秀宫这些地方。
坤宁宫呢?只在皇帝大婚那天短暂地“复活”一下。
比如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大婚后,在坤宁宫住了两天。
光绪帝和孝定景皇后那场婚礼,也是在这儿举行的,住了两天就搬走了。
再后来,1922年,溥仪大婚,婚礼照样选在坤宁宫,按清朝旧制办得一丝不苟。
但那时清朝已经灭亡十年了。
说到底,坤宁宫“空了”,其实不仅是因为皇后的去留。
它更像是整个皇权制度变化的一个缩影。
雍正以后,皇帝权力集中,后宫管理也更紧密。
皇后名义上是六宫之主,但具体事务,多由皇贵妃、贵妃协理。
皇后常年居于一处,不再像明代那样居中统领。
坤宁宫的“中宫”地位,也就逐渐淡了。
当然,也有人提到另一个说法。
说是清朝人忌讳明末那场变故。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崇祯皇帝眼看大势已去,决意殉国。
他把皇太子和两个小儿子托付给亲人,自己带着皇后周氏在宫中诀别。
当晚,周皇后在坤宁宫内自缢。
她是最后一位真正“死在坤宁宫”的皇后。
清军入关后,虽然清理了明朝宫室,但这段往事,不可能没人知道。
只是没人明说。
但如果真是因为这个忌讳,那顺治、康熙几位皇后又怎么会住进坤宁宫?可见,这种说法说不通。
更大的原因,还是制度变了,习惯变了。
皇后地位虽然没变,但她的职能、居住安排、生活方式,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中宫之主”的模样了。
坤宁宫最后一次真正“热闹”起来,是1922年那场婚礼。
婚礼过后,这座宫殿再次被封闭,成了游人止步的“文物保护单位”。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那儿的女主人。
参考资料: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阎崇年,《康熙大帝》,北京出版社,2004年
孙文良,《清宫秘史》,群言出版社,1995年
唐邦治,《清代宫廷生活实录》,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
冯尔康,《雍正传》,人民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