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选址需讲究,6招避开误区
124 2025-09-13
一个家族的墓地,翻看族谱就清楚。始祖迁徙后,后代们往往扎根一地,最终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墓葬群。这些墓地,最初可能只是一两座,而等到人丁兴旺,代数增加——没别的,这一片地头随即变得越来越满。
有学者归纳下来,排列方式常见的有好几种。不是只有一种样子。第一个,就是所谓的“携子抱孙”。始祖与配偶合葬区,被安排在正中最高的位置。这上头,明堂和神路是一条直线,规矩得很。长子居左,次子居右,然后三子又排在左边,四子右边,这么交错下去。左一右二的顺序清清楚楚,有点像古人的官服制度——讲究排列有别。始祖带儿子成行,叫“携子”。而孙子一派,又排在前方,按年岁分布,左右展开。后世,就沿用这个规矩。
不过,也有人偏好“携子荫孙”。大体和前一种有点像,只是不弄明堂神路。孙辈坟堆,排在祖辈后头或者上头。祖先仿佛还在荫护子孙。望族喜欢用这种,某些地方就流传开了。这规矩,追究起来也没谁敢说是唯一正统。有时候家族成员自己商量,也会改个样,不照本宣科。
再一种,说是一字葬。原因多半出在特殊形势。有时始祖无墓可循,兄弟几人自立门户。明堂神路也不见了,大家坐成一排。长子居中为主,双数往左右分。下一代也是照着排。还有种,就是左大右小,各自排开,从一起头就讲究。实操中,这种看上去倒挺简单,不过往往容易让后人弄混谁主谁次。有没有人觉得这样混乱?其实一到节日有些宗亲就吵起来,说谁家的位置高,说到底还是讲认祖归宗。
说到人字形排列,很有意思。有族长的,正中间站一个。假如儿子是奇数,就不用明堂神路。要是偶数,有人说嘛必须加一道神路。左右两侧空出来,不是随意安排,是给后人栽树、修饰风水。孙子再下一层,一字排开,但代数越多,队伍也越长。这种排列,有点像一座金字塔。层层叠叠,长了气象。有些资料上说,一代与一代,最好隔着两米,这样既能方便后来入土,又不至于杂乱无章。但也有人嫌两米太宽,觉得浪费地儿。听说在南方乡郊因为土地紧张,这规定有时候被打破了。
还有癸山丁向的说法。例如在癸山正中建始祖之墓,棺椁朝癸山脚对丁向。三子,左右前方一字排开。站在坟前看,右手边是长子,左手三子,中间次子。这样排队,儿女多点,间隔拉大。咱说实话,这也不是铁死的讲法,弄不好哪年家族争执了,位置就乱了。古书《续资治通鉴纲目》里说过,排坟这事儿,有时只要族长一句话,底下佬儿也只能认下。
除了位置,四至界限得有。坟场需留门,每年清明,哪天走哪条路进出,得让阴阳先生算一卦。有些地方,门两旁立石柱,讲究排场。树种不用花哨,松柏耐看,常青,多是首选。富裕点儿的家族,还会围个院落,有人说看上去像微缩版的皇家陵园。但真这样建的还是少数,一个是钱,一个是地儿。
点到实处,坟前要不要聚宝盆?有人说那是迷信,也有人觉得祭祀少不了这个器物。说不上哪个对,也没法规定。万一家里遭遇火灾风险高,这风水先生就不让摆了。但大部分人还愿意摆,因为有什么好处,信就有,不信就没。
土地有限时,或者碰上水灾、城市开发、坟地风水被专家判败,到了必须迁葬的时候。那一代仙人被迁往他处,然后新墓群又成一端。这种割裂感,有些家族忌讳带走土壤,有的则反而视为新起点。山东某地还有守墓人专门“带土迁坟”,说是继承香火,但旁人只一乐,不多问。按照山东曲阜李氏支谱推算,一个家族的墓地能顺利传到十七代已经很了不起。
在操作细节上,每次扩建,都涉及到支房间的妥协、彼此权力重划。鸡毛蒜皮围绕哪个儿子的后嗣多,哪支房要多几个墓穴,暗地里邻里矛盾搞起来就没完。不过再怎么争,清明时候,一个大族还是得摆一桌吃饭,谁让祖坟还在那儿呢?有的旧文献指明,家族大了主支、次支彼此画界限,有人动了祖坟土,最严重能引起两房对立。
这些丛葬方式,实际落地,并不总是按族谱来。文化大革命时候,全国范围有些宗族大墓被平毁,后来又拾掇回来,但排列有了错乱,有些地方索性新规旧制混合用。广东某地田野调查时,村里老人勉强能数出前几代,后面也就糊涂。年轻人只认自己家一边的长辈,问起祖父辈以上,经常回答不上来。类似老照片存留,只剩个名头。
可是这样的祭扫仪式,还有没有“意义”?一代一代的人,明面上认族序、追先人,但渐渐地,也多是走个形式。有人问,后人连排列的来龙去脉都不搞清楚,还争什么主次?不过,这事儿大瑕不掩瑜。现实中谁家没遇过迁葬的尴尬。
新近信息显示,江西南昌新城开发,附近一个明代陈氏家族墓地因为城市扩建陆续迁移,好些墓碑被编号保存。一时之间,原本完整的人字形墓群被打散,有的后裔申请迁往公墓,有的坚持守老地。讨论的时候,有人认为迁坟是大势所趋,也有老先生出来反对,说破坏了几百年的风水格局,家族气数也要变了。不过,迁了也没人能证明到底是好还是坏。
倒是那些仪制规矩,现在还保留多少?不少人跟着旧规走,有的干脆创新,比如农村灵堂前设电子香炉,省事还不呛烟。传统坚守和现代变通,总是犬牙交错。时间长了,祖先是谁、排了哪里,说不准大家越来越不在意。可是,哪个家族真能彻底不管祖坟这点事,“断根”之后真能安心?你怎么看?
我反复思考。斜着说回排列方式:讲究那么多,看上去是规矩,实际是族群之间分权协商的痕迹。偶尔新墓入列,未必能找到对齐的位置。谁来定夺——往往是最会做族务那位,说上句话,大家就认了,底下人其实心里有数。这种集体决策的“模糊性”,并不好规范。到头来,规矩成了个壳,里面是弹性的。再想想,有些族人还担心:如果按现在的地价算,大墓是不是成了沉没成本?这种考虑和祖先、风水已经没太大关系。
乍一看,整齐的携子抱孙、荫孙金字塔,体面地排列着,却遮不住人心的流变。说不定下次修路,一群子孙又得重新排队。这种事吧,谁也没法保证一成不变,到底是讲风水,还是讲实际?看着这些老坟新土,也许大多数人都在问自己:我们还会按照祖宗规矩走下去吗? Conti...(其实也没啥可继续的,就是不知道会怎么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