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院里搭钢架棚也违法,得拆
177 2025-09-13
推荐一篇很好的文章。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的梁指的真是梁吗?
一般来说,我们会把房屋进深方向,柱子上方的承压部件叫做“梁”。
但中国古建筑发展了几千年了,我们今天的认知并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真相。
准确来说,从战国晚期开始在江苏民间地区就有把檩称为“梁”的传统。
先别急着反驳我,待我解(jiao)释(bian)。
战国晚期到西汉时期的《尔雅》将“杗廇(máng liù)”定义为大梁(即脊檩),提出“楣谓之梁”的表述,首次将纵向檩条纳入“梁”的语义范畴,也为后世混用埋下了伏笔。
之后东汉的《说文解字》也把“杗”解释为“栋”,将梁与檩混为一谈,反映东汉时期木构架体系中梁檩尚未完全分化。清代承培元在《说文引经证例》中批评此为“梁栋不分”,侧面印证混用现象的历史根源。
甚至直到今天你翻开《汉语大词典》对成语“栋折榱(cuī)崩”的释文仍然是:“正梁折断,椽子崩坏。”还是将“栋”释为正梁。
也就是说在民间,直到今天什么栋梁、大梁、上梁等依然指的是脊檩。也就是屋顶正脊下方、沿建筑面阔方向(横向)的水平承重构件。
而把梁、檩、栋这些概念清楚区分的是北宋的《营造法式》和清朝的《工程做法则例》等。
这样民间和官方就形成了一些矛盾和差异,所以我们今天弄混就一点不奇怪了。而且如果我们带入当时人的视角来看。
战国时的横架(梁栿)和纵架(额檩桁)普遍尚未分化。不像今天你看到梁普遍更粗。当时的建筑常常使用同规格的木材。所以看上去其实都是梁,只不过转了90°罢了。
图片来自知乎用户Tim Ji
所以那时人看到屋顶上面这横横竖竖的都可以成为“梁”。
读到这里,为了测试你分没分清楚,我举两个例子:
“栋梁之材”中的“栋梁”指的是?
栋梁指的是脊檩。
梁上君子中的“梁”指的是?
这里指的是传统意义的梁,因为檩上不能站人~
上梁,就是脊檩,正梁,架在屋架或山墙上最高的一根横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栋梁之材”,它起着承载屋脊重量的任务。
下梁,民间也叫“随梁”,其作用在于稳固正梁。
不过在一些资料中也把“金檩”、“檐檩”称为“中梁”和“下梁”,这里我们就不多做区分了,毕竟民间的说法有出入,各地叫法不同很正常。
总之,民间直到今天仍然把“脊檩”叫做“上梁”。那么“上梁”有啥特色吗?
“上梁”(脊檩)通常比其他檩条更粗。
脊檩位于屋架最高处(正脊下方),是直接承载屋顶重量的关键横梁。通过榫卯结构与脊瓜柱、梁枋连接,将屋面瓦作、灰背层及积雪等荷载传递至梁柱体系。
既然上梁作为木构架的核心承重构件,也是木结构建设的最后一步,所以安装时就要敲锣打鼓,举行隆重的“上梁”仪式。
需请风水先生根据主人命理和方位推算吉日吉时,多选在清晨日出之际,取 “蒸蒸日上” 之意,忌与主人属相相冲。
梁上贴红纸写 “吉星高照”“上梁大吉”,两端挂红布(称 “梁红”)或系五谷袋、铜钱串,象征镇邪纳福;匠人以鸡血或酒祭梁,口念祝词,祈求 “房梁稳、家宅兴”。
梁架起后,工匠或主人向四周抛洒馒头、糕点、铜钱(称 “抛梁粮”),众人争抢,寓意 “福气四散、人丁兴旺”,同时伴随 “抛梁歌”,歌词多为吉祥对仗的短句,如 “抛梁东,子孙代代出三公;抛梁西,金银财宝满阶墀”等等。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太和殿(时称奉天殿)时,因金丝楠木资源不足,工部官员蒯祥曾主张使用普通杉木替代,但实际施工中因木材承重不足导致屋顶变形。此事在《明实录》中有零星记载,更详细的描述见于清代《工部则例》的注释:“明初奉天殿脊檩失材,后金檩屡裂,盖因选木未达礼制。”
工蒯祥在《营造纪略》中痛陈:“主檩失正,众椽皆倾,此非匠之过,乃监工之责也。”这也是这句俗语最典型的例子了。
不过我们还是要回到原点,“上梁不正下梁歪”最早的出自晋代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杨泉是西晋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思想大体是道家自然观,这句话并非强调儒家的 “上尊下卑”,而是揭示因果律。
但这句话的思想被儒家学者广泛引用和再次阐释:儒家特别重视统治者的表率作用,“仁政”便是要求统治者。礼贤下士、以高尚的道德去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戴。
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即强调“上梁”的重要性,只有“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
所以不管是强调“因果关系”还是强调“上行下效”,都是讲说:
掌握更多权力的一方必须承担更大的道德和制度责任。
套用蜘蛛侠的一句名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也不能是“下梁不正上梁歪”。
到此,你明白什么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了吧,这里面既有朴素的因果哲学,也有建筑部件的名称混用,但无论怎样,都寄托了人们对于社会与自然秩序的追求。
声明:文章内容版权归原创所有,如侵权敬请告知,我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