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惊现最大规模的古遗迹!地下竟挖出了宝藏?!

147小编 112 2025-09-13

“1637年的墓碑,现在要被挖走?

”刷到这条消息,心里咯噔一下。

香港人天天挤地铁、追楼价,脚下踩的其实是明朝人的长眠地。

六块墓碑排成一条线,风吹雨打快四百年,字还能看清:皇明崇祯拾年、华阳邓公、从拙邓公……像把族谱直接刻在石头上。

邓氏后人年年重阳来敬酒,今年却接到地政署通知:10月底前迁坟,给新田科技城让路。

村民说,可以迁,但能不能别迁远?

把墓群原地改成一个小公园,墓碑当露天历史课本,谁路过都能瞄一眼。

想法挺浪漫,可机器一进场,分分钟碾成碎渣。

考古专家到现场,第一句话就是:“这可能是香港最完整的明代墓群。

”清朝迁海令把沿海坟头几乎清光,能留下六块碑,纯属运气。

运气要是被挖土机压碎,就再也长不回来。

有人觉得,几块石头而已,值几个钱?

去李郑屋汉墓看看,1955年发现时也只是“几块砖”,现在成了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砖上“大吉番禺”四个字,是本地最早的中国文字记录。

当年要是直接拆掉,今天连拍照打卡的地方都没有。

再往前,西贡黄地峒挖出6000多件石器,距今三万年,数量多到考古师数到手软。

赤鱲角深湾村的唐代长沙窑瓷器,当年漂洋过海卖中东,现在碎成渣也值回票价。

更别说去年10月,工地里突然挖到白垩纪恐龙骨,全港轰动——原来香港不止有金融恐龙,还有真恐龙。

地铁站的墙砖里嵌着“香港菊石”,等车两分钟,眼睛一瞥,四千万年前的螺旋花纹就在面前。

城市再新,也盖不住地底的旧。

说回元朗这六块碑。

最尴尬的是时间:10月底。

三个月,走古物咨询、走环评、走公众咨询,流程跑不完。

邓氏族人想原地保留,得先证明“极具历史价值”。

证明完,还得证明“不阻碍发展”。

证明完再证明“可以融入设计”。

一环扣一环,哪一环慢半拍,墓碑就要搬家。

有工程师私下吐槽:科技城里多一块小绿地,对容积率没影响,最怕的是开了先例,以后每个工地都喊保留。

听起来像玩笑,可这就是现实。

换个角度想,香港地少人多,但“历史”其实不占地方。

九龙寨城南门,当年也是“挡路”,现在嵌在公园里,周末阿叔跳舞、小孩骑车,谁嫌碍眼?

李郑屋汉墓更绝,直接在古墓上盖博物馆,电梯一开门,两千年前的墓室就在眼前。

游客看完,顺路去隔壁商场吃碗鱼蛋,历史和经济双赢。

元朗能不能照抄?

把六块墓碑围成一个小广场,旁边加块二维码牌子,手机一扫,弹出邓氏族谱、崇祯年间的香港地图、迁海令的故事。

十分钟逛完,知识量爆棚。

地铁站都能卖菊石周边,明墓公园卖个“崇祯十年”纪念T恤不过分吧?

最怕的结局是:专家报告还没写完,挖土机已经轰隆隆进场。

墓碑被编号、拆散、装箱,运到不知名仓库,等哪天再被发现,可能只剩半块。

香港人总说“没时间”,可对地底那些沉睡的家伙来说,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四百年都等了,不差多等三个月。

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给它们三个月。

下次路过新田,如果看见围板写着“即将兴建”,别急着滑走。

停下来拍张照,发到社交软件,加一句“给明朝人留个位置”。

人多声量大,说不定真能留得住。

毕竟,香港不止有维港夜景,还有维港夜景下面的明朝月光。

上一篇: 当你财运不顺的时候,需要安静下来,思考如何壮士断腕
下一篇: 亮点聚焦丨先行先试 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新疆深入推进能源体制机制改革观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