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最早最系统提出了天地人三才思想 天干天机道 地支地脉道 藏干人间道 天皇伏羲地皇神农和人皇轩辕

147小编 161 2025-09-13

《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思想。三才:指天、地、人。语出《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就是天地人,天干就是代表天机道,地支代表地脉道,藏干代表人间道,命数就是这个天地人三才之道组成的。

三才:指天、地、人。语出《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就是天地人,天干就是代表天机道,地支代表地脉道,藏干代表人间道,命数就是这个天地人三才之道组成的

三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如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其实表现的就是天、地、人三才思想,那时古人就把人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其他古老的神话,也包含着三才思想,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覆东南,自此天道左行,地道右迁,人道尚中。这是三才思想的升华,但是,还只停留在天、地、人各行其道的水平之上。到了《易经》的时代,人们终于发现: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以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成就了"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

所谓"三才之道"就是高扬人道旗帜,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发展之道。春秋时期"人道主义固以发达" 。

"三才之道"影响深远。老子的"三生万物"思想,实质就是三才生万物的思想。孔子认为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为天、地、人三才每才都有两种变化可能(天--阴阳;地--柔刚;人--仁义)

天干代表日月星对人的影响力。

地支代大地对人的影响力,因为人更接近大地,故以地支为重。

天为阳,地为阴,地生万物,故大地为母,万物有感天时而生,故天时为父。

宋·陆九渊《三五以变错综其数》:"天地人为三才,日月星为三辰,卦三画而成,鼎三足而立。"

故天地感而生人,或物,有了天地人三合为一才能表现出一个事物的基本形态。故世界上任何一事,必须同时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三个基本要素,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事件,表现在任何形态下都是如此。

如果只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天父,地母,对人事的影响力上,则大错矣。那等于把自己这个万物之灵的人类,等同于一片无生命的落叶,一块没有灵魂的石头。因为有生命力的花草植物都知道调整接收信息的角度,如向日葵能够调整自己接受阳光的角度,其它植物也知道把根伸向养分充足的土层。

而人类是万物之灵,具有最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天地之气不能改,但人这个接收器本身的接收信息的方式可以改,方法可以改。

名字为何?每个人抽象的一个代表符号,代表了祖先意志的传承(为人和的力量所在,相当于一个人终身使用的一道符)。

人最强大的部分,在于人的灵应能力,超过任何动物所以人才能主宰世界,千万生灵中只有人才能进入佛的境界。而人的灵应能力大小,决定于人的心是否纯净,安详。

正如书画家,科学家只有在进入一种宁静的,忘我的境界,思维才能高度集中,破除表相,进入一种微妙观察来理解事物本质的核心动态时,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及科研成果。只有最平净的水面,才能展现出完整而优美的涟漪!

若於諸相,常與實相相應,即事即如,自覺之境矣!

《楞伽經》云:「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

是知,若於諸相,常與實相相應,自然遠離諸過,會第一義,清淨真心,朗然明徹,而無念著。

即事即如,唯心直進,即佛之所許,自覺之境矣!

故論偈云:「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出自「宗鏡錄」)

有人恨你时,向你发出的是冲击的意念,讨厌的意念,为斜飞横走,象于风水形态是天斩煞,水破天心,砂飞水走等凶形。你如果存在于这种凶气场包围下,能平心静气,能在工作中发挥最佳水平吗?人是群居动物,必然要与人沟通,而别人在与你沟通时,是不会想你的两手好看厚薄,两耳大小,两眼是双眼皮是单眼皮,鼻子大小如何等等,这是大地母亲赋予你的气质。更不会想你是属什么的,几月出生,生辰八字组合怎样等天父赋予你的时空背景。而只会使用抽象的,概括的,你的父母长辈感应天地之气,经过她或他心灵的调整,为你取出一个他或她认为最适合你的名字。你的父母长辈从心灵上是不会希望你命运不好的,所以他或她们的心灵是绝对会尽力的,这一点不须怀疑。但她或他的心灵有多大的调整你命运的能力、则取决于他的心灵是否平静,是否有强大的玄妙观察能力,这种能力一部分来自先天,更多的来自于后天的修为,来自于周围的气场。重中之重在于起名者的心灵,有必要探讨一下人性,在我认为,人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多是混杂,处于一种混纯的状态,而感天地之气而发。

人自称为高级动物,与其它动物相比,人又高级在哪里,我认为区别在于人更偏重精神上,心灵上的享受,而其它动物随着灵性的降低,更偏重于物欲。

天地人三才乃一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日月星的转动,我们无法改变,地气的运行,我们可以顺应,而难以改变。姓名,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字符号,是我们可以掌握的,它的功能是改善我们接收的信息,避凶,趋吉,应该理解为符的功能。 每天会有多少人,多少次,向你发出音符,书写为形符,想你时为意符。

天地间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有其质量,能量及五行含量,而无形的声、光、电、气压,也足以对人产生相应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微波,天体星球的辐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承受的,但因为每个人先天的五行含量,组合方式不同决定了接收效果的不同。

天地人三才必须合而为一,互为协调,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而名字是天地人三才结合而产生的符号,

------------------------

《易》为三才之书,其言者三才之道也。

三才产生的顺序是先有天地,而后有万物,人居于万物之中,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平等的

1、就全《易》而言,乾尽天道,坤尽地道,余卦共为人道;

2、从“理”及“象”的角度说,一卦皆备三才之象;

3、从卦爻象而言,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

4、从“爻之动”而言,六爻也具备三才。

易经系辞下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三才之语词即由此而来。天地人约三才,才与材通,礼记学记云:“教人不尽其材。”郑注:“材,道也”三才即天道、人道、地道。

易经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人为万物之一,儒家立于人之本位,以人与天地并列而为三。说卦云:“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人为天地所生,“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运),天地之德,即天地之功能;阴阳之交,即天地之元气相协和;鬼神之会,即阴阳二气之良能相结合;五行即万物之元素,即列子天瑞篇所谓太素,“太素者,质之始也”,人之体质为太素之秀美者。故人为万物之灵。总之,人为天地好生之德所产毓之英华。

干父坤母,万物俱为天地所生,而人类得天独厚,人类有最高之性灵,当顺天之道以善其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水化为云,云变为雨。形而上者天之阴阳,形而下者地之刚柔。天道地道,表里相谐,道通为一。人禀天地之正气以生,天赋人以仁义之性,使人发挥德性而共存共荣本故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违悖仁义即违反天性;违反天性,人道不立,即自趋毁灭;三才之关系如此。

三才之道,总称曰天理,人为天地所生,当然不能违乎天地之道,虽然三才并列,但不可误会人与天地齐等。圣人顺天理,“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中庸》,若夫违反天理,而自豪曰“人定可以胜天”,是魔道也!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廿五章)此即说明三才一贯之义。天理即自然之理,天地万物皆不能违乎自然之理,而人独能胜乎天理哉?

===============

“三皇”的概念由来已久,史记之中也有一些只言片语的记录。但真正开始把“三皇”的概念拿出来系统论证和研究却要到唐代。(司马贞补《三皇本纪》)。

有关“五帝德”“帝系姓”的记载在《春秋》《国语》之中已有记载,但直到《史记》出书的时代才将其系统化论证。

三皇是否存在已经不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最关键的反而是如何论证“三皇”存在的合理性。秦汉大一统时代,由于年代较为接近远古时期而学术理论方面却相对薄弱。当时人们对自然及宗教的认识过度的把“三皇”往神的一面加以塑造。《史记》中有“天皇、地皇、人皇”的记载。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逐渐把其他一些神话人物或在历史里的传说人物加入到“三皇”的队伍之中。

无论三皇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定义的,这三位皇究竟是哪三位?所有的三皇都不是实指的人名,他们之所以被古人纳入“三皇”的圈子之中,是古人对华夏文化源流的一种探究,是对同一祖先思想的坚持,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讨论和猜测。也许“三皇”并不存在与历史,但“三皇”的思想价值却一直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和延续。

伏羲、神农、祝融或(共工)

神农氏可以非常准确的认定是属于黄河文化带的代表人物形象,而祝融或共工在当时应该属于长江中游一带的代表人物形象。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三皇所并列的这个祝融绝非是黄帝的官属。而应该是与黄帝政权并列的南方部族的这一说法更为妥当。在《列子·汤问》所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神农氏(炎帝)及其子孙祝融共工与黄帝部族的战争可能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颛顼是黄帝的后代而共工是炎帝的后代,也就是到了五帝时期,炎黄两大部族的矛盾依然非常尖锐且彼此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从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这些看似十分夸张的修辞中所能感知到的信息是:当时可能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非常之多,最后炎帝部族被彻底打败。这个部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从此一蹶不振。

那么为什么要把伏羲氏作为黄河文化带的文明象征与炎帝部族一系放在一起呢?我认为一种可能是以此来把黄帝所代表的黄河文化作为正统来压制炎帝一系。而些史料及典籍中记载的祝融共工的势力范围在长江中游一带的说法表明也许当时长江流域所代表的文化与黄河流域并未有太大的差距,这两种文化体系在融合与斗争中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这也许是把神农和祝融(共工)放到三皇里的另一种可能。

伏羲、女娲、神农

女娲造人是神话传说,但作为三皇里的唯一女性,我们可以看到母系氏族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一些风俗和思想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有她的影响力。另外就是女蜗造人传说从最深层折射出来的含义是人们对生殖崇拜的执迷。哪怕到后来佛教传入后的观音形象的强化及道教对葫芦的推崇都是生殖崇拜的反映。这反映了古代人对生命缺乏安全感及对后代繁衍时可能存在隐患(如女性难产、婴儿夭亡、无法生育)的一种担忧。

燧人、伏羲、神农

燧人从字面上来看,可以理解为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转变的更加文明,由于古人尚武的习性,吃生食是一种强壮勇武的表现。把燧人氏放进三皇的主要目的就是人们开始对更加文明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尚武好斗的社会风气开始扭转。伏羲氏作为文字的创始者,一些生产工具的发明者,某些社会制度的缔造者及一些早期的原始的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使得人类开始在技能与思想的层面有了质的突破,尝试去用无限的大脑潜能来改造世界。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千百年,人们认为神农氏不但发明了草药来治疗人的疾病,还教会了人们开始耕作田地。在这一阶段,人类不再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他们已经可以有充足的食物和些许的药品来保证生命的相对安全。人口在这一时期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

(香山大学堂消息)2019年1月1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一带一路”专家委员会主席、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一行,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邀请,赴香山大学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图片 1.png

赵白鸽主席一行在香山大学堂进行考察调研

香山大学堂建筑群位于香山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考察调研期间,香山大学堂院长彭培修向赵主席汇报了香山大学堂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和运营思路。

香山大学堂以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拟建成一个中外聚焦的地标性文化高地。总体工作框架和路线图是,以天皇伏羲、地皇神农和人皇轩辕为源头,以老子、孔子和商子为核心基础,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重建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国家意识形态,重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围绕这个宗旨,香山大学堂致力于充分挖掘中华历史文化有生命力的内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使之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为此,香山大学堂争取与中国人权研究会、诺贝尔中国工作室等合作,组织30-50名思想巨匠,形成中外对话。采用国际社会可以接受的叙事方式,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述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看待人生的价值观,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香山大学堂还将定期邀请中外文化学者举行“香山双月峰会”等交流活动,融通中外,兼论中西,寻找人类文化的相似点、人类文明的共通点。紧扣新时代国家文化战略这个主题,香山大学堂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发力,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展示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用各国人民听得懂的语言和逻辑,更好地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更好地理解中国发展理念。条件成熟时,争取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探讨成立香山大学堂研究基金。

赵白鸽主席对香山大学堂的发展思路表示肯定,建议借力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峰会以及亚信金融峰会等重大机遇,提升影响力。希望大学堂能够汇聚各方力量,在议题设置、研究成果和对外传播等方面形成亮点。蓝迪国际智库将进一步关注香山大学堂的发展,加强沟通,整合资源,争取在重大项目合作上达成共识,推动香山大学堂真正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思想高地。

参加考察调研的,还有香山大学堂总裁陈小英,蓝迪平台成员代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论道》总制片人包晓竹,以及蓝迪国际智库秘书处代表等。在考察调研中,大家就香山大学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充分探讨,提出了积极中肯的建设性意见。

上一篇: 一个人最好的风水,不是长得好看,而是在这三个地方,别不信
下一篇: 走进南中轴胡同 为何这块地方斜街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