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有燕子窝,这老辈人说的3个讲究,真不是迷信
169 2025-09-14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52年10月27日,台北基隆港,一个阴沉的午后。
码头上聚着不少人,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前排,神情肃穆。
风吹起他们的衣角,也吹动停靠在码头上的那面黑纱白字的挽联。
那天,杜月笙的灵柩运到了台湾。
没人想到,这位曾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人,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到台湾。
更没人想到,他的墓,最后会朝向上海。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玄,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墓地的位置是在台北县汐止镇的大尖山西侧,山势沉稳,风水讲究。
可细看墓碑的朝向,正对着海峡那头的上海老家。
这是杜月笙生前留下的意思,也是他最后一次“倔强”。
那段时间,上海已经易帜,局势急转直下。
可是杜月笙,始终没答应去台湾。
再往前推,1949年春,上海的街头依旧有点春意,可气氛早变了。
市中心还能听到远处的炮声,人们走路都匆匆忙忙。
那天晚上,杜月笙一家登上了一艘荷兰籍的轮船,目的地不是台北,而是香港。
有人说他是怕热,说他哮喘发作,香港气候更适合养病。
可这说法连他自己都没信。
真相是,他早就知道自己在国民党那边的“账”,已经算不清了。
1948年年底,国民党保密局给蒋介石送过一份密电,内容不轻。
说杜月笙在上海经济管制期间,故意让工厂停工,制造黑市交易,搞囤积居奇。
理由?就是不满政府对孔令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把他亲戚杜维屏拉出来当替罪羊。
蒋介石看完电文,气得不轻。
后来在台北,《中央日报》发了一篇社论,明着骂杜月笙,说他是“买办流氓”“土豪劣绅”,还指名道姓地提到他当年拒绝担任上海参议会议长,是“闻人”的代表。
这话传到香港,杜月笙整个人都沉了。
谁都知道他这辈子讲究“义气”,结果反倒被骂成了“害群之马”。
那段时间,他病得厉害,身边人说话都得轻声细语。
孟小冬后来回忆,那种沉寂,比什么都压人。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去世。63岁,一个时代的终结。
他的遗愿是葬回上海。
可这件事,没那么容易。
孟小冬坚持香港,那里是他们结婚的地方;四姨太姚玉兰倾向于台湾,说蒋先生亲自写了挽额,总不能不领这个情。
孩子们分散各地,也没个统一意见。
最后,是宋美龄出面,姚玉兰带着灵柩去了台湾。
说起来,当年那场葬礼规格不低。
蒋介石亲自题字,写的是“义节秉昭”。
迎灵那天,码头上站满了人,李石曾、许世英、陶百川、洪兰友这些人都到了。
很多人都穿着黑呢大衣,站在风里不说话。
后来,墓地选在了大尖山,面对上海。
碑文写的是“先考杜公月笙府君之墓”,上方是蒋介石题的“义节秉昭”,下方还有张群写的“誉闻永彰”。
这八个字,一直留到了今天。
可墓地的维护,没坚持几年。
孩子们陆续去了美国,墓地渐渐荒了。
石碑缝里长了草,台阶也裂了。
只有那八个金字,风吹日晒,依旧清晰。
说到底,杜月笙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他靠烟赌起家,确实带了不少风气问题;但他也在抗战时期捐过款、出过人,帮过不少难民。
他不是英雄,也不是恶人,是那个乱世里典型的“灰色人物”。
他和蒋介石的关系也很微妙。
一开始是“拜把兄弟”,后来渐行渐远。
临终前,杜月笙拒绝去台湾,是清楚自己已经没了利用价值。
可蒋介石最后还是给了他体面,算是一种复杂的“政治送别”。
有个细节很少人提起。
杜月笙墓地不远,就是姚玉兰的墓地。
孟小冬没有和他合葬,选择了另一个地方。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起“杜孟伉俪”这四个字。
参考资料:
张正隆,《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龚小夏,《民国风云人物:杜月笙传》,中华书局,2008年。
王丰,《1949:大迁徙与台湾的命运》,远流出版公司,2014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蒋中正日记(1948-1952)》,台湾中研院档案。
李敖,《传统下的独白》,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