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我怀念“龙仔尾”的夏至,可以看岁月悠悠,没有心事
53 2025-09-15
初一十五是中国农历中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每到这个日子,无论是在乡村小庙,还是城镇的佛堂道观,总有老人在清晨第一缕阳光下,手持三炷香,默默祈祷。这种带着烟火气和虔诚心的习惯,流传千年。背后既有丰富的佛道文化寓意,又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科学道理。
从道教角度看,初一称朔日,十五为望日。《云笈七签》记载:“朔望通天,香火达神。”意思是这两天是天地阴阳转换、与神明沟通最顺畅的时间窗口。
正因如此,老人们相信初一十五烧香最易感应神灵,求平安消灾。现实的农村尤其敬畏天时地利,风雨顺、庄稼好坏,都要“拜天”“谢地”,这些习俗塑造了老百姓对初一十五的归属感。
佛教讲究布萨日,始于印度传统,每到农历初一十五日,寺院僧人集体诵戒,信徒前往供养祈福。从《四分律》可见:“朔望供佛,罪灭河沙。
普通人虽身处村镇,也坚信在这两天烧香积德,功德加倍,好运降临家门。这不仅是一种心理寄托,也是弥补贫困生活无力感的一种方式。
科学解释则看似冷静,却实实在在影响人。每逢初一十五,正值新月和满月交替。天文数据显示,月亮运行能影响人体褪黑激素分泌,进而扰动情绪。
尤其农村老人、农民工群体,平日生活节奏单一、社交范围有限,在这些特定日子更容易产生希望与祈愿。借由烧香习俗,情绪找到出口,心理上获得慰藉,甚至促进家庭间情感沟通,相比城市快节奏的机械生活,这份仪式感尤为珍贵。
传统规矩中,也藏着许多深意。如道家不主张子时(午夜11点到1点)烧香,认为阴气重,易招晦气,推荐阳气升腾的卯时(清晨5-7点)。
孕妇不持香出于古代胎神禁忌,有些偏方虽不可全信,但对老人而言,是对家庭和谐的期盼。禁止穿红衣接近香炉等规定,出自阴阳五行理论:“红入太阴、冲犯天地”,实则是对节令变换的敏锐观察。
佛教则强调供香三支要等高,代表佛、法、僧三宝平等,忌像“坟墓香”那样中间高两边低。香灰不可乱弹,生病时用合十取代燃香,以免烟尘影响身体。这一系列讲究,不仅体现了仪式美学,还反映出浩繁的宗教心理关怀,帮助老人们在疾病、孤独时寻求精神支撑。
一些现代问题也常困扰乡村或小城市的百姓。例如,生理期女性能否烧香?道家通常忌讳,佛教则鼓励根据个人情况、存好心即可;用电子香能否取代真香?答案各有不同。
无论哪种选择,本质上都在于“虔诚”二字。孩子几岁可以参与?道家多建议7岁起,佛教提倡12岁以上。这些规定,其实都是为了保护弱者、尊重本心。
具体做法上,早晨7-9点烧香普遍被视作最佳时机,此时阳气充盈,诸事顺遂。供品以水果、清水为佳,数量多用单数,象征吉祥。道教讲究许愿词清楚明了,如“弟子张三,家居川北,祈求家宅安宁”;佛教则习惯“愿离苦得乐,广结善缘”。表达不同,目的皆在祝福。
观察农村老人烧香的神态,可以看到岁月刻画的皱纹,也能体会他们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宁静。他们或许没有丰厚养老金,或许面对医疗费用举步维艰,但借着这根香火与天地对话,获得超越物质的心灵安慰。这,是三农养老生活里最朴素也是最珍贵的情感纽带。
一个小小测试也有其现实意义:生病时不勉强自己上香、用心而非形式主义,才是真正的孝心和善念。即使经济贫困,也可以用诚心诚意换得内心的富足。
而今,政策虽逐渐向下倾斜,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多地微步提升,但精神层面上的信仰与仪式感,却是刷卡退休金无法替代的幸福。
综观初一十五烧香的老规矩,既有天道风水的传承,也有科学心理的佐证。规则或许严苛,条件未必宽裕,但只要心中还有一束烟火、几点希望,农民朋友们在平凡生活中照样能品味到属于自己的安乐与尊严。正如佛教所言:“发愿即是福田”,心诚则灵,这才是中华养老文化真正的不灭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