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院士设计的广州国际金融城,被当地市民称为“何反应堆”!
“何反应堆”争议背后:金融方城的文化坚守
九宫格布局的金融方城,在市民眼中是冰冷的几何体块,在设计师心中却是千年营城智慧的现代表达。

广州国际金融城方城今年5月正式开园。15栋总建筑面积超178万平方米的高品质楼宇组成“黄金矩阵”,集体释放招商“最强音”。这片占地仅0.2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成为广州金融浓度最高的区域。

01 方城密码:岭南基因的现代表达
金融方城的设计由何镜堂院士团队操刀,呈现“方城曲苑,翠岛玉带”的岭南特色格局。设计团队从《周礼·考工记》中汲取灵感,以“九经九纬”的营城布局重现古代都城方正庄重的气象。
十五栋建筑按“四横四纵”严谨排列,四栋230米摩天大楼错落其间。建筑立面摒弃了金融区常见的大面积玻璃幕墙,代之以骑楼、剪纸、满洲窗等岭南元素,既避免光污染又适应岭南高温多雨的气候。
水元素的运用尤为精妙。北侧1500米长的金融水街重现古河涌水系,西北部“引水入城”形成的金鹿湖,托起金融城唯一的湖景公园——翠岛公园。水街建筑巧妙融合照壁、雕花玻璃等构件,在虚实之间展现浓郁的岭南人文风情。

02 “何反应堆”争议:文化符号的现代误读
当市民以“何反应堆”调侃金融城建筑群时,折射出的恰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认知代沟。那些被视作“冷却塔”的几何体块,实则是何镜堂团队对岭南文化的当代表达。
何镜堂的“两观三性”设计哲学在此得到完整呈现:建筑需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创作需融合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在金融城设计中,他拒绝简单复制中国元素,而是活化传统概念,将过去的“方城”底层建筑理念转化为高层的整体布局。
面对争议,这位85岁仍奔走在创作一线的建筑大师早有感悟:“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追求一百分,永远无法做到一百分”。他更强调:“建筑盖出来是给人家用的,不是给自己欣赏的”。

03 金融引擎:方城里的产业革命
争议声中,金融方城已悄然成为广州的产业新高地。目前起步区29栋楼宇中12栋已投入使用,进驻企业超5000家,办公人员约3.14万。各楼宇在谈项目195个,近期拟进驻企业约50家。
传统金融机构抢滩布局——广发银行、农业银行、太平保险等14家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已落子方城。科技企业同步聚集,港股上市公司中旭未来(贪玩游戏)携1.5万平方米办公面积入驻汇金中心,知名游戏企业益世界也迁至天财大厦。
地下空间的开发更显雄心。金融城打造了213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相当于3.6个花城汇。立体交通网络让这里15分钟直达广州南站,20分钟畅达白云机场。

04 建筑灵魂:争议背后的文化坚守
在何镜堂看来,“建筑的最高境界是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金融城的设计争议,本质上是中国建筑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文化根脉的艰难探索。
这位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师始终坚持:“建筑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金融城的方整布局呼应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曲水环绕暗合“曲水藏金”的风水智慧,骑楼空间延续着岭南人遮阳避雨的生活智慧。

当人们在双子塔上俯瞰珠江龙舟竞渡时,岭南文化的血脉已在钢筋混凝土中悄然延续。
金融城方城的地下,213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正在生长,规模相当于3.6个花城汇。地面上,岭南水街的灯笼渐次亮起,木格栅在暮色中投下斑驳光影。
何镜堂院士曾说:“建筑的最高境界是文化”。当白领们在金鹿湖畔的翠岛公园散步时,他们或许不再在意那些被称为“反应堆”的建筑轮廓。曲水流觞间,岭南建筑的血脉已在钢骨玻璃中悄然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