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主要著作《葬经》

147小编 63 2025-09-17

《葬经》(又称《葬书》)是中国风水学的奠基性著作,托名东晋郭璞所著,系统构建了阴宅(坟墓)风水的理论体系,被誉为“堪舆开源第一书”。以下综合其核心思想、实践方法及历史影响作全面解析:

一、作者与真伪争议

托名郭璞:传统归为郭璞(276-324年)所作,郭璞是东晋著名方术士,精天文、卜筮、文学,因劝阻王敦谋反被杀。但考据显示:

唐代文献未提此书,北宋《宋志》始载郭璞《葬书》一卷;

原文可能经后世增删(如蔡元定删为8篇,吴澄分内、外、杂篇)。

与《青乌先生葬经》区别:后者为汉代作品,郭璞曾引用其内容,但二者非同一著作。

二、核心理论体系:五大核心论

1. 乘“生气”论(核心哲学)

生气为万物本源:阴阳二气行于地中,“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孕育万物;葬地需选生气凝聚处,使“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福泽子孙。

气与地形关系:气行因地势,聚因势止;“势来形止”谓全气之地(如山脉蜿蜒顿息处)。

2. “得水”论(吉凶关键)

“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水能界止生气,避免气散。理想水势需“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忌湍急(“悲泣水”);水源宜曲折储泄,象征财气绵长。

水形吉凶:

吉:水流回环(“山来水回,贵寿而财”);

凶:直去无收(“山囚水流,虏王灭侯”)。

3. “形势”论(空间美学与生态)

势与形:“千尺为势”(宏观山脉走向),“百尺为形”(微观穴场形态),需势雄形聚。

四灵兽模式:

左青龙(蜿蜒)、右白虎(驯俯)、前朱雀(翔舞)、后玄武(垂头)为理想护卫格局;

反此则凶(如“虎蹲卸尸”“龙踞嫉主”)。

4. “神砂”论(环境要素互动)

砂指穴场周边山丘,需“龙虎抱卫”形成闭合空间,防止生气飘散。如“叠叠中阜”若左空右缺,则生气不蓄。

5. “地气”论(土壤与生态)

土质需“细而坚,润而不泽”,如“裁肪切玉”;忌干如粟、湿如腐肉或砂砾。

植被为吉气表征:“郁草茂林”之地主富贵,“童山”(无草木)不可葬。

三、实践方法:选址与禁忌

1. 阴宅选址法则

支垄辨形:

支(平缓丘陵)葬巅,垄(陡峭山脊)葬麓;

穴场需“平夷如掌”,藏风得水。

深浅规则:干燥处宜浅葬,平坦处宜深葬,以接生气。

四、历史影响与争议

风水学奠基:首创“生气”“藏风得水”等概念,后世江西派(重形势)、福建派(重星卦)皆奉为宗。

科学启示:

合理处:强调水土保持、避洪防风,契合环境工程学;

争议点:“遗体受荫”的感应论被批为迷信,且过度强调地理决定论。

文化地位:清代《四库全书》收录,与《黄帝宅经》并称风水双璧,影响东亚墓葬文化。

五、现代价值反思

环境适应性智慧:如“水流曲折储泄”对应现代水文管理,“四灵布局”体现生态空间平衡理念。

批判继承:

可取:地形生态评估(如土壤、植被、水文);

扬弃:吉凶宿命论,需结合人文社会因素。

案例:书中“山来水回”之地(如四川都江堰),因山水环抱、水源涵养,历史上确为富庶聚居区,印证了生态选址的实用性。

《葬经》将自然哲学、生态观察与人文诉求熔铸一体,其“生气论”超越迷信层面,实为古人探索天地人关系的深刻尝试。今人重读,当剥离玄学外衣,汲取其环境整体观中蕴含的可持续智慧。
上一篇: 长得丑、演技差,拍一部剧毁一部的4位“资源咖”,终于被揭穿了
下一篇: 紫微斗数命理学正解(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