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国学风水古籍《阳宅三要+地理五诀》
104 2025-09-18
《易经》的卦名与卦序是其符号系统中极具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卦名是对卦象核心意义的凝练概括,卦序则是六十四卦的排列逻辑,二者共同构建了《易经》对宇宙、人生的认知框架。
一、卦名:卦象核心意义的凝练
卦名是古人对卦象本质的高度概括,既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融入了对社会、人事的抽象思考,具有“一字寓万理”的象征性。六十四卦名的来源可归纳为三类:
——自然现象类:直接取自天地万物之象
这类卦名多与自然景观、气象相关,反映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直观认知:
乾(☰):像天,象征刚健运行(“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坤(☷):像地,象征柔顺承载(“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震(☳):像雷,象征震动发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
巽(☴):像风,象征顺入渗透(“随风入物,无孔不入”);
坎(☵):像水,象征险陷流动(“水洊至,习坎”);
离(☲):像火,象征附丽光明(“明两作,离”);
艮(☶):像山,象征静止止欲(“艮其背,不获其身”);
兑(☱):像泽,象征喜悦交流(“丽泽兑,君子以朋友相处”)。
——社会人事类:隐喻人类活动与伦理关系
这类卦名聚焦社会场景与人际互动,体现《易经》对“修德”“治世”的关注:
屯卦:象征初创艰难(“屯者,物之始生也”);
蒙卦:象征蒙昧待启(“蒙以养正,圣功也”);
讼卦:象征争讼纠纷(“讼,争也”);
师卦:象征军队组织(“师,众也;贞,正也”);
家人卦:象征家庭伦理(“家人,女正位乎内”);
睽卦:象征意见相悖(“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
萃卦:象征聚集团结(“萃,聚也”);
升卦:象征上升发展(“升,元亨”)。
——抽象状态类:概括事物的矛盾与转化
这类卦名超越具体物象,指向事物的本质状态或辩证关系:
泰卦:象征通泰和谐(“天地交,泰”);
否卦:象征闭塞隔绝(“天地不交,否”);
既济卦:象征完成圆满(“既济,亨小,利贞”);
未济卦:象征未完成待续(“未济,亨,小狐汔济”);
谦卦:象征谦逊有德(“谦,亨,君子有终”);
豫卦:象征和乐愉悦(“豫,利建侯行师”);
革卦:象征变革更新(“革,己日乃孚”);
鼎卦:象征革新立制(“鼎,元吉,亨”)。
卦名是《易经》“立象尽意”的典型体现,每个名称都浓缩了卦象的核心意义,既是自然规律的符号,也是社会伦理的隐喻。
二、卦序:六十四卦的排列逻辑
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卦序)并非随意编排,而是蕴含古人对宇宙生成、事物发展的系统性认知。《周易》通行本(今本)的卦序以《序卦传》的解释为核心,其逻辑可概括为“天地定位→万物生成→人事演化”的三重递进。
——开始两卦:天地定位(乾、坤)
《易传·说卦传》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通行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坤(☷),象征“天地”作为宇宙生成的本源——“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序卦传》)。乾为天(刚健创始),坤为地(柔顺承载),二者“相交”而生万物,奠定卦序的逻辑起点。
——接下来三十卦:万物生成与自然演化
从第三卦“屯”(☵☳)到第三十二卦“恒”(☵☳),卦序围绕“万物从初创到稳定”的过程展开,体现“屯(始)→蒙(育)→需(养)→讼(争)→师(治)→比(和)→小畜(聚)→履(行)→泰(通)→否(塞)……”的链条:
屯卦:天地交而万物始生,但初创艰难(“屯者,难也”);
蒙卦:万物蒙昧,需启蒙教化(“蒙以养正”);
需卦:需待资源,象征生存需求(“云上于天,需”);
讼卦:需求冲突引发争讼,需以“止讼”为智(“讼,不亲也”);
师卦:争讼需以武力平息,象征组织与纪律(“师,众也”);
比卦:武力之后需亲和团结(“比,辅也”);
小畜卦:团结后积累小成(“小畜,寡也”);
履卦:积累后需践行规范(“履者,礼也”);
泰卦:规范与行动协调,天地交而通泰(“天地交,泰”);
否卦:通泰之后若失衡则闭塞(“天地不交,否”)。
此类卦序以“自然生成”为线索,反映古人对“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辩证认知。
——最后三十二卦:人事演化与社会伦理
从第三十三卦“遁”(☶☲)到第六十四卦“未济”(☲☵),卦序转向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与道德实践,体现“家→国→天下”的伦理扩展:
遁卦:事物盛极需退避(“遁,退也”);
大壮卦:退避后积势壮大(“雷在天上,大壮”);
晋卦:壮大后需进取晋升(“晋,进也”);
明夷卦:进取可能遭遇挫折(“明入地中,明夷”);
家人卦:社会以家庭为基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睽卦:家庭之外需包容差异(“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
蹇卦:差异导致阻碍,需“反身修德”(“蹇,难也”);
解卦:化解阻碍后需宽和(“雷雨作,解”);
损卦:宽和需节制损益(“损,有孚”);
益卦:损己益人以增益(“益,利有攸往”);
夬卦:增益至极需决断(“泽上于天,夬”);
姤卦:决断后遇偶然相遇(“天下有风,姤”);
萃卦:相遇后聚集合力(“泽上于地,萃”);
升卦:聚集后上升发展(“地中生木,升”);
困卦:上升可能陷入困境(“泽无水,困”);
井卦:困境需坚守根本(“水风井,改邑不改井”);
革卦:根本动摇需变革(“泽中有火,革”);
鼎卦:变革后立新规(“木上有火,鼎”);
震卦:新规需警惧戒惧(“洊雷,震”);
艮卦:警惧后需止欲(“兼山,艮”);
渐卦:止欲后循序渐进(“山上有木,渐”);
归妹卦:渐进需遵循礼仪(“泽上有雷,归妹”);
丰卦:渐进至盛大(“雷电皆至,丰”);
旅卦:盛大后需谦逊(“山上有火,旅”);
巽卦:谦逊后顺入人心(“随风,巽”);
兑卦:顺入后和乐交流(“丽泽,兑”);
涣卦:和乐需凝聚人心(“风水涣”);
节卦:凝聚需节制适度(“水泽节”);
中孚卦:节制需诚信为本(“风泽中孚”);
小过卦:诚信需避免小错(“山上有雷,小过”);
既济卦:小过修正后完成(“水火既济”);
未济卦:完成是新的起点(“火水未济”)。
以上这段卦序以“人事伦理”为核心,体现《易经》对社会关系、道德实践的深刻洞察,最终落脚于“未济卦”,强调“变易不息”的宇宙本质。
三、卦序的文化意义:从“自然生成”到“人文秩序”
《易经》的卦序不仅是符号的排列,更是古人对“宇宙—社会—人生”关系的系统思考:
自然生成论:前两卦“乾、坤”为天地本源,中间卦象模拟万物从初创到稳定的自然过程;
伦理秩序论:后卦象延伸至人类社会,强调“家齐→国治→天下平”的伦理路径;
变易不息观:以“未济卦”收尾,打破“圆满终结”的思维定式,揭示“变化是永恒”的真理。
结语:卦名与卦序是《易经》的“认知地图”
卦名是卦象的“标签”,浓缩了核心意义;卦序是卦象的“路线图”,揭示了逻辑关联。二者共同构成《易经》理解世界的框架——从自然规律到社会伦理,从具体情境到抽象哲理,为后人提供了“观象玩辞,观变玩占”的思维工具。正如《系辞传》所言:“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卦名与卦序的生命力,正在于其对“变”与“常”的深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