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数字迷信”,偷走父母的退休金与亲情

147小编 87 2025-09-18

去年,一个神秘的群聊,像一只无形的手,悄然将我的母亲拽入了“象数疗法”的漩涡。从此,数字成了她口中的万能良药——头疼脑热了,念一串数字;孩子摔跤了,扶起来也要念一串数字,甚至让三岁的宝宝跟着念,仿佛那串数字就是“包治百病”的魔咒。

更荒诞的还在后头:家里装鸡蛋的盒子底部要贴上数字,说能保鲜;炒菜的锅盖上也要贴上数字,声称能提升美味;宝宝的滑板车上挂上了数字的挂件,说是出入平安;卧室墙上、淋浴房里、家里楼梯的每个台阶上,无处不见写上了数字的贴纸。而当她拿出那个所谓的“勉励宝”保健品,非要灌进我那健康宝宝嘴里时,我的心彻底揪紧了。孩子抗拒那苦涩的药水,哭闹着,我和我老公焦急地阻止。可母亲呢?她竟一手举着冰糖,一手端着冲泡好的保健品,哄着孩子“一颗冰糖一口药”,强行灌了下去。那一刻,信任如琉璃坠地,裂痕蔓延。

后来,她愈发沉迷。印着神秘数字的牙膏、洗发水、象数苹果、仪器等相应地走进了家门。她兴奋地告诉我:“这苹果比其他苹果都好吃!切开都不会氧化变黑!”我几乎失笑——这违背基本科学常识的谎言,竟能让一个接受过教育的65后深信不疑?母亲退休无事,本无病痛,却让这荒诞的“疗法”,如藤蔓般缠绕了全家,甚至要裹挟我年幼的孩子。

沟通?尝试过无数次。每次她都搬出“为你好”、“为这个家好”、“你们不懂”的大旗,固执己见。今年春节,导火索终于引爆。激烈的争执后,我强忍心痛,请母亲暂时不用再来上海帮忙带孩子。唯有拉开距离,才能保护我的孩子,也才能让彼此喘息。

为了自己带孩子,我毅然辞去了坐班的工作,恰好与一位相识多年的朋友,踏上创业之路。说来也是好笑,我们创业的方向就是银发人群的整合营销。说起银发人群的营销,大家第一反应肯定就是那种会销或类似传销,比如小区里面领鸡蛋然后拉到群里,开始卖货,或者是给这些老年人天天嘘寒问暖,最后再让你买东西或者骗钱跑路。我们的创业思路当然不是这种营销,我们是正规的为银发人群提供美好生活的营销。而大多数老年人呢,恰恰被那种老套的营销方式洗了脑,入了坑,我妈不也是吗?

暑假到了,念及外公外婆思念外孙,我带宝宝回了娘家。然而短暂的平静,很快被再次打破。

母亲敏感于我的疏离,竟当着孩子的面质问:“你对我到底有什么意见?”我坦诚相告,症结就在那“象数”迷信。她却瞬间大怒,痛斥我“不孝”、“你变了”,甚至将矛头转向我的微信头像:“你这头像太阴暗!影响家运!”我愕然失笑——一张我喜欢的照片,何时竟成了家庭不睦的罪魁?

为求安宁,我当晚换了一张阳光灿烂的迪士尼留影。谁知她更激烈地反对:“这个头像更差!”那不容置疑的语气,彻底寒了我的心。匆匆收拾行囊,我带着孩子回到了上海。本以为告一段落,她的信息却追了过来,甚至用AI“精心”设计了一个所谓符合我“三元命”的头像,附上长篇大论的风水解读。看着屏幕上那些“黑暗在后,父母位受损”、“必遇小人”的断言,我沉默良久,心中只剩深深的无力与悲凉。

由微信头像引发的一波输出:

(不要误读、滥用风水)

说到这里,我必须澄清一点:“象数”本身并非凭空杜撰的糟粕它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周易》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象”(现象、征象)与“数”(数理、规律)之间的关系及其象征意义,应用于哲学、中医理论(如五行、藏象学说)、古代天文历法等领域。在正规、专业的中医体系内,有基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象数疗法”探索,但这需要极其深厚的专业功底、严格的辨证论治,并且通常是作为辅助调理手段,绝不能替代正规医疗。

现在问题的核心在于:

门槛被严重低估

那些微信群、直播课所兜售的,是将深奥的象数理论极度简化、庸俗化后的“皮毛”,甚至完全是打着传统文化旗号编造的伪科学。认为学几天直播课、背几串数字就能“包治百病”、“改变物质属性”,这是对真正象数智慧的严重曲解和亵渎。

滥用与迷信化

真正的学问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需要深厚的积累和严谨的态度。而骗子们将其包装成“人人可用”、“一念就灵”的万能符咒,将复杂的哲学思辨降格为盲目的数字崇拜和迷信行为。

目的严重偏离

传统文化(包括真正的中医象数研究)的核心是修身养性、调和身心、探究规律。而骗子们的终极目的,是利用长辈对健康的关切和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兜售高价“三无产品”和课程,牟取暴利。那些“象数牙膏”、“象数苹果”,不过是收割的工具。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活动的温床——那些隐秘的“私域群”和背后的运营机构。它们往往披着“学习传统文化”、“健康养生”的华丽外衣,利用微信群、直播平台等相对封闭的渠道,精准锁定退休、有闲暇、对健康格外关注的父母群体。在这些群里:

信息茧房效应严重:群主和“导师”扮演权威角色,不断灌输单一、扭曲的信息,屏蔽质疑和科学声音,制造“众人皆信”的假象。情感操控与从众压力:通过“分享”虚假的“康复”案例、制造焦虑(如“不学就会落后/生病”)、强调“孝道”(如“买产品就是孝顺父母”),进行情感绑架,让老人难以脱身。传销模式运作:鼓励发展下线,购买产品成为会员,教大家做短视频运营自己的视频号进行带货,甚至按“层级”获得返利,这已明显带有传销性质(《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明确禁止此类行为)。逃避监管,难以追责:“私域”特性使得群内活动隐蔽,虚假宣传、销售三无产品的证据不易被外部获取和监管。群一解散,骗子便如鱼入水,换个马甲继续行骗。

因此,我在此强烈呼吁:

国家相关部门(如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网信办等)应高度重视此类利用网络私域空间、打着传统文化幌子进行的新型诈骗和变相传销活动!它们侵害的不仅是老年人的财产权、健康权,更毒害了社会风气,破坏了无数家庭的和谐。强化平台责任:要求社交平台、直播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私域群内违规内容的监测、识别和处置(如虚假宣传、传销话术、诱导购买三无产品等),建立更便捷有效的用户举报和响应机制。精准识别与打击:针对此类披着“文化”、“养生”外衣的传销和诈骗行为,需要监管部门和执法机构更新识别标准,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精准打击。对查实的组织者、主要获利者依法从严惩处。畅通举报渠道与跨部门协作:建立更便捷、更有效的举报通道(如专门的网络举报平台),并加强市场监管、公安、网信、民政、老龄委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和信息共享,形成打击合力。加大普法宣传: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展更多形式生动、易于理解的普法宣传活动,揭露此类骗局的常见手法和本质,普及识别传销和虚假宣传的知识,提升其防范意识和能力。

我相信这绝非个例。多少退休的父母,在赋闲后的茫然与对健康的焦虑中,被披着“传统文化”、“神奇科技”外衣的陷阱精准捕获?他们渴求价值感,却被利用;他们深爱家人,却因错误的方式将所爱之人越推越远。那些天价“三无”产品,掏空的不只是养老钱,更是几十年积累的亲情信任。

醒醒吧,善良的长辈们!

警惕伪科学包装,认清文化精髓:中华文化浩瀚精深,学习是好事,但务必选择正规、权威的渠道(如老年大学、官方文化机构课程)。凡宣称简单数字或符号有神奇功效,违反基本科学常识,要求大量购买相关产品的,必是骗局!真正的智慧从不廉价和速成。坚决拒绝“三无”陷阱:那些印着神秘符号的天价牙膏、洗发水、保健品,往往无正规生产信息、无质量认证、无安全保证(即“三无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明令禁止生产销售此类产品,其安全隐患极大,切莫用家人的健康去冒险!爱,需要尊重边界与科学:再好的出发点,也不能成为强迫家人接受荒诞观念、甚至损害其健康的理由。真正的“为你好”,是尊重孩子的科学养育观,是不将未经验证甚至有害的“疗法”强加于子子孙孙。健康问题,请务必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拥抱真正的充实与学习:退休是人生新章,值得探索真实的兴趣爱好——学习可靠的科学养生知识,参加正规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历史等文化课程,投身志愿服务,在安全、理性、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方式中找寻价值感与快乐。

真正的孝顺,不是对迷信的妥协。有时,它恰恰是温柔而坚定的守护——守护父母的钱袋子不被掏空,守护他们的精神世界不被污染,守护我们的下一代在科学、理性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也守护那份历经岁月、本应纯粹温暖的亲情纽带。

愿天下父母,在真正的智慧之光中安享晚年,远离那些盗用传统文化之名的陷阱。学习传统文化,当怀敬畏之心,求其精髓,而非迷信皮毛,更勿让别有用心者,利用这份热爱,割裂了最珍贵的亲情。

上一篇: 故事:帝星现身,灵域大帝回归,人魔两界的战争又要爆发了
下一篇: 你们让一个风水师写游记,其实就是想看这些吧 | 金自在游记之峨眉篇
最新文章